黃智敏
中國服裝外貿一直以來以低成本、低銷售價在國際貿易中占競爭優勢。全面現在全球氣溫的變化,低碳生活和低碳經濟師現在國際社會所呼吁的.我國服飾外貿在經過了十幾年的欣欣向榮后,首次將面對低碳經濟的挑戰.本文通過對我國紡織服裝外貿受到低碳經濟的影響并由此產生的一系列貿易問題的研究和分析,提出該行業的發展方向及可行性解決策略,以促進我國服裝外貿快速持續發展。
一、低碳經濟下我國服裝外貿的現狀
我國的紡織服裝業一直以來都是以出口導向為主的產業,并且也是我國最大的出口加工產業。我國的服裝市場最大的特點就是勞動力低、成本低,所以服裝產業憑借這些特點在以往的國際貿易中以物美價廉占據較大的競爭優勢,同時也得到了歐美各發達國家的青睞。整個服裝行業表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面貌,中國市場也涌現出了大量的服裝企業。
二、低碳經濟對我國服裝外貿企業發展的挑戰
(一)生態技術實施困難,企業經營壓力大
雖然在中國的紡織業出口中生態技術得到了迅速傳播,但是對于整個產業來說要實施該技術仍舊十分困難。因為要實現企業節能減排,僅僅是克服原材料、物流設施、生產技術的資本投入就十分困難,再加上企業制度的改變、企業人員觀念的改變等等,這無疑是極大的挑戰。
(二)企業兩級分化加大,服裝市場面臨“洗牌”
如今的服裝外貿行業,無論原材料成本還是勞動力成本都在進一步上漲,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其能夠盈利的空間在變小,原先的價格優勢也不復存在了。在此基礎上,服裝產業的結構必定發生轉移,大型企業將掌握絕大部分的產業資源。
(三) 服裝貿易出口門檻再度提高
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綠色貿易壁壘成為了我國服裝外貿出口的最大障礙,并且一直居高不下。而今,新的貿易摩擦又開始出現了。2012年,一些新興市場緊隨歐盟國家的腳步,對我國服裝出口的限制開始加大。“今年1月份,阿根廷對我國的男士西服開始征收反傾銷稅。印度、巴西等國也陸續對我國設置了貿易壁壘。”
(四)碳足跡、碳標簽可能成為服裝外貿的新門檻
隨著氣候變暖知識的普及,“碳足跡”、“碳標簽”等對生產過程的環境資源消耗進行估算的方法陸續出現。人們漸漸地發現,原來一直認為環保的天然棉花已經不適應環保的新需要了。在這種情況下,新的服裝消費觀念正在興起。在給服裝加上“道德”限制的方法下,綠色環保消費成為當前消費的主流。
三、低碳經濟下我國服裝外貿企業應對存在問題的策略
(一)政府要加強協調作用,消除貿易綠色壁壘
構建低碳社會、實現低碳經濟,政府是主導。政府應該對低碳生活和低碳經濟建設進行倡導,要加快其建設的步伐,推動低碳革命的爆發,不斷的利用新的政策和技術來對低碳經濟做出回應,通過教育和宣傳加強消費者的低碳消費意識,推薦低碳時代走向軌道。
1.建立研發基地,解決服飾外貿企業低碳生態技術問題。當前我國服裝行業實行低碳技術的最大瓶頸在于低碳面料的研發以及低碳服裝的生產成本,這對于一般企業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因此,要實現低碳經濟,發展低碳服裝,政府起主導作用。政府要增加對低碳人才的引進,建立相關的技術研發基地,按照國際的碳標準嚴格進行生產。加快我國服裝業的低碳生產建設,盡量早日融入國際低碳市場。與此同時,政府可以通過相應的財政補助或適當的優惠政策來支持、引導我國低碳面料市場的開發,使其成為新型面料市場。
2.建立干預政策,避免企業兩極化程度加劇。按照學界的觀點,低碳經濟時代的開啟離不開政府的力量,而長期性和一致性是政府促進綠色發展政策所要維持的。如果低碳產品和綠色商品在市場上處于下風時,政府就要出面進行干預,推動和刺激其產品的銷售,保護其低碳技術在經濟市場上的生存。假如反之的話,也要預防其泡沫經濟的發生,因為一旦技術上無法取得利益,那么泡沫必然發生,這種現象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損害,還會使得低碳技術的發展緩慢。
3.加快建立碳交易市場,降低服飾外貿門檻。“無論是應對已有的綠色貿易壁壘,還是防范極有可能出現的碳關稅貿易壁壘,中國服裝市場非常有必要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場。碳交易市場的成立,就會使得我國的服裝企業自行去尋找相關的交易機制,自覺的建立碳交易系統,提高企業的國際地位。而要成功建立碳交易市場,政府的作用至關重要。”
(二)加快企業低碳技術的研發和企業“綠色形態”的轉型低碳時代的來臨,使得全球都在加快其低碳經濟的發展腳步,新時達的新標準和規則也昭示著世界經濟革命的來臨。在這樣一個時代,一個企業的成功只依靠業績和相關指標排名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1.企業文化理念要實現低碳,跨過服飾外貿的“碳門檻”。文化決定理念,理念決定制度,制度決定技術,技術決定市場。在現在的國際服裝市場,服裝企業想要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加市場份額,成為百年企業,就必須實現低碳營銷。” 因為低碳營銷符合現今的國際市場發展主流,順應消費者消費心理。要想消費者傳遞低碳營銷的社會責任性和可持續發展性,更可以樹立起良好的企業形象。
2.綠色轉型是企業的新生命力。全球不斷變暖的今天,氣候問題已經是全球的一個大問題,人類已經越來越感受到綠色資源的重要性,和綠色商機發展前景,隨可以在這個領域中走出領先的第一步誰將會取得成功。
綠色轉型對中國服裝企業尤為重要。正如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講到的:“在工業革命時期,中國在沉睡;在信息革命時期,中國剛剛醒來;而如今,中國將要全身心投入一場綠色革命。”
3.積極研發采用低碳技術,解決碳關稅降低問題。低碳服裝是指通過使用生態原材料,利用綠色生產技術,使服裝生產的整個過程的碳排放量降到最低的技術。其中包括選擇總碳量排放低的產品,選擇可再利用的材料做衣服。所以,低碳服飾符合市場需求和滿足消費者的重要產品。
在一些發達國家,如英國、美國、法國等已經開始著手研發低碳服裝,有些企業甚至已成一定規模。在國內,最先認識到這種理念的是李寧公司。但不同的是,李寧公司采用的是延長衣服的使用周期來實現服裝的可再生利用。“李寧公式的做法是設立專門的舊衣服回收渠道,然后把這些衣服進行處理,制造出可再生的面料進行綠色產品的銷售。”
雖然說李寧公司并沒有在服裝生產的整個過程中實現碳排放量的控制,但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可以看出他讓服裝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減少了浪費,使得他的衣服得到了一個新的“生命循環周期”。此外,樹立良好的企業形式需要低碳服飾的制造,也是企業在國際市場核心競爭力的保障。
4.服裝外貿企業要真正實現“走出去”戰略。中國的服裝產業雖然已經發展很久,該行業也從2005年開始不斷的對“走出去”進行摸索、探究,但是絕大多數企業仍舊處于加工制造階段,沒有掌握國際服裝市場的精髓所在,沒有實現真正的“走出去”。經過多年的探索,服裝行業將“走出去”戰略分為“生產走出去”和“品牌走出去”兩個不同的模式。
“生產走出去”主要是將企業的生產基地轉移到東亞、東南亞等一些原材料資源豐富、勞動成本又很低的國家,在這些國家設廠的目的不僅因為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同時也能避免一些專門針對我國服裝品的貿易壁壘。
“品牌走出去”是中國當前服裝外貿的主流。在經過金融風暴的洗禮后,中國的服裝企業徹底被洗牌,各服裝企業家也認識到只有擁有過硬的自主品牌才能在當前動蕩不安的國際市場上屹立不倒。但問題是,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以貼牌制造為主,很少有企業擁有自己的品牌。即便是一些大型企業,其品牌知名度在國際上也不是很高。(作者單位為信陽農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