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現代學徒制在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實踐當中,這種培養模式遇到一些新問題與挑戰,本文針對現代學徒制的特征以及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政府推進完善現代學徒制合作機制、搭建校企雙主體共享合作平臺與構建校企共贏、工學交替的現代教學模式等建議。
學徒制是職業教育的最早形態,我國學徒制發展可以追溯到青銅器時代?!艾F代學徒制”一詞的產生是在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結合傳統學徒培養與職業教育,發揮學校和企業的雙重優勢,最終為企業輸送一批具有較高素質與技能的職業技能型人才培。綜觀世界各國,英國“現代學徒制”、德國 “雙元制”與澳大利亞“新學徒制”等都屬于廣義現代學徒制范疇。當下,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吸收了世界現代學徒制這種人才培養的相應模式,對國內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做了有益探索與支持,將我國的現代學徒制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但與此同時,現代學徒制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基于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特點,探究目前酒店管理專業引入現代學徒制面臨的一些困境與問題,從而提出對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行之有效的對策與建議,為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酒店管理專業引入現代學徒制工作的探索與實踐提供有益借鑒。
一、我國現代學徒制的基本特征
(一)我國現代學徒制的基本特征
隨著我國現代學徒制的不斷深入發展,本文將其基本特征歸納為:1.校企雙方的深入、全面、雙贏合作。一般而言,普通校企合作的企業方只參與人才培養的單個方面培養,如師資隊伍建設或者實訓基地建設等?,F代學徒制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則從培養目標確立到教學組織實施與考核都需要校企兩方進行深度合作,共同完成。其次,校企合作具有雙元育人屬性,這就要求企業方全程參與人才培養,更加體現出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入,其本質是把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形成良性互動、校企雙贏。2.學生培養目標的復合性、多元性。現代學徒制要求學生不僅有實踐操作的訓練,還應有理論知識的學習,多種課程體系同時進行。在此種制度要求之下,現代學徒制的培養目標從單純的培養熟練技術工人發展到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復合型人才。3.雙導師制、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F代學徒制中學徒有兩位老師,即企業師傅和和學校教師,同時,也意味著學生自身同時具有學徒和學生的雙重身份,在企業他們是學徒,在職業學校他們是學生。職業院校理論教學和與企業的技能教學相結合,在此種制度下,學生在企業進行技能學習的時間占 2/3-1/2 ,而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占1/3-1/2。
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制度保障和政策扶持不足
自 2015 年 8 月頒布首批試點單位以來,教育部已經出臺了一些政策,如《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及《教育部關于發展現代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等,這兩份文件都對校企合作進行相應鼓勵,引導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激勵企業和職業院校積極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但是由于我國現代學徒制試點的時間不長,其制度化和規范化程度仍然不夠,相關的合作政策供給不足,沒有完善的配套法規政策激勵與保障執行。其次,文件中未明確體現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中各參與主體的法律關系,缺乏均衡的利益相關者機制和對話平臺,企業主體在參與學徒制建設過程中享受的政府物質補貼不足。與此同時,國家層面尚未形成具體推進政策和法律法規,這使得各政府部門全面推進扶持政策動力不足,易導致政府、企業、學校都在用新瓶裝舊酒,與過去的辦學實踐沒有本質差別。
(二)企業方主體定位不清
在現代學徒制中,企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而當下企業在現代學徒制中的主體地位不明顯,仍扮演著一種輔助者的角色,“學校熱企業冷”的合作局面呈現在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之中,這這直接影響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工作的推進。一方面,高等職業教育新的教學方式與理念不能完全應用于教學實踐,對于為推進現代學徒制改革而修改的新教材和新課程體系存在不徹底、不全面等問題,在實際應用中依然會存在教學內容陳舊化,跟不上技術與實際應用更新的速度,落伍于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進程。這反應在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學習方面,則展現出學生對于課程學習不熱衷,對專業的認同度降低等負面影響。另外一方面,企業在實踐中僅僅為形式上的主體,在現代學徒人才培養中的話語權不足、積極性不高,易導致企業方的專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的安排等不明晰,缺乏對職業院校學生的系統規劃。表現在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學習上則是酒店方未對職業院校學生做出長遠、系統的職業規劃,未將學生的個人成長和職業生涯納入酒店方的課程設置之中,會導致學生對現代學徒制不認可、不滿意,產生認識上的瓶頸學生在選擇是否進入學徒制階段學習舉步不前,進入學徒制班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進而影響現代學徒制的有效展開。
(三)校企間人才培養銜接不緊密
我國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仍處于初期的探索與實踐階段,校企之間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機制都處于初期不斷磨合、探索時期,這種階段現狀導致校企之間銜接不緊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不具有全面性、系統性。第一,人才培養方向與目標不一致。由于校企之間的文化不同,呈現出本質上的差異,學校強調的是以育人為主的非盈利性事業,而企業強調的則是通過提供商品及服務實現終極經濟效益上的盈利。這二者之間的本質性差異在當下沒有較好的調試手段減少二者間差異性的情況下,更加會影響人才培養方向與目標,進而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要素。第二,實施現代學徒制利益群的企業與學校在理念上存在一定差異,雙方在思想認識及相關理論研究的準備不足。企業希望學徒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職業技能的養成,對學生更多強調的是技能型的培養,而學校方則更多的是希望學生能夠提升綜合素質,這種雙方認識上的差異直接影響了學生對自身的認知,可能會使得學生對自身學徒身份的不認可,影響到學生、家長甚至社會的整體認同度及大眾對學徒制的參與意愿。第三,校企教學資源的不充分銜接。校企雙方教學資源在場所、設備、人員優勢等方面是不同的,高職院校所購設備難以同時滿足實訓及教學需要,導致理論與實訓、實訓與實操等之間的脫節,而當下很多校企之間并未建立形成校企生產性實習實訓共同體,這就會影響工學交替實施效果,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三、酒店管理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政府推進完善現代學徒制合作機制
政府應主導推進現代學徒制合作機制,針對現代學徒制中存在的缺乏完善的保障措施、激勵政策以及規范的合作機制等問題,需要政府發揮其在政策制定方面的主體性作用,推動建設現代學徒制相關的扶持性政策,并對現有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充分調動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企業與高職院校共同發展,有效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培養質量,促進職業院校學生就業率的提升。首先,政府給予特定高職學?,F代學徒制建設特定資金,在資金方面給予足夠支撐,讓企業與學校有更多的資金支持參與此項制度建設,也有利于提升企業發揮其主動性。其次,政府要當好“監督員”的角色,對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建設進行把關,對學校與企業方簽訂的學徒合同進行完善,進一步保障學徒和企業師傅的權益,現代學徒制建設更好的推進。最后,政府可以對社會風氣進行引導,讓全社會增加對學徒制的了解以及認可,提高學徒的社會地位,讓現代學徒制在良好的社會氛圍中發展。
(二)搭建校企雙主體共享合作平臺
現代學徒制是一種人才培養范式,也是校企合作的創新模式,將傳統的學徒培訓與現代學校教育思想相結合,是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針對當前校企合作范式中存在的合作深度不足、未完全融入創新人才形成機理等問題,現代學徒制中的這種校企合作形態應加強校企雙主體間的共享合作,創新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使其合作形態向縱深發展。通過讓合作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例如,校企之間可以對酒店管理專業學生進行共同招生、培養、管理等,通過這種模式讓校企間進行全方位合作育人。其次,政府作為現代學徒制制度推進的引路人,應為現代學徒制搭建更好的合作平臺,讓各學校和企業可以共同參與,展開“面對面”模式,并圍繞人才培養這一核心議題進行資源共享。這種合作模式一方面將有助于促進企業人力資源供給與生產技術問題的解決,增強企業的參與動力;另外一方面,也利于學校提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質量,為學校進一步培養酒店管理專業創新性技能人才提供路徑。最后,校企雙方應積極進行資源整合利用。校方在充分利用自身教學資源、師資優勢的同時,企業方也應主動匯集自身技術人才優勢、社會資本力量等,雙方主體統籌利用校企雙方教學資源,形成資源整合力量,為推動企業與院校分工協作、聯合培養的協同育人機制提供助推力。
(三)構建校企共贏、工學交替的現代教學模式
在當代社會中,企業對學生素質質量問題質疑頗多,認為現在學生綜合素質不夠、突出技能不足等,而職業類學校同樣對學生素質報以同樣的質疑,諸如招生分數線較之前平均水平有所下滑、招錄學生素質不高等等。針對此類問題,要解決企業的用工質疑以及學校的素質質疑等問題,關鍵思路在于校企應共同創新設計出適合現在新一代學生特點以及滿足社會用工需求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滿足學校、企業共同需求,實現雙向共贏。第一,要實現校企雙方共贏,校企雙方在學生教學過程中要促進知識傳授與生產實踐相銜接,嚴格推行校企雙導師制,豐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多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增強業務能力,滿足當下用工需求變化。第二,要在校企共育過程中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在和企業共同培養學生的時候,職業學校可以支持酒店管理專業開展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與課程開發時與企業一起,也可以通過雙方提供學徒津貼的方式出資育人,發揮在現代學徒制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第三,要實現工學交替。在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培養中可以借鑒德國、英國等國家的學徒制制度,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進行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交叉。如,德國學徒在企業培訓每周三天左右,在學校學習兩天左右,通過這種工學交互的模式讓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作者單位為江西財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