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鍇?唐海君?胡先云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我國對于全方面發展的技術型人才的需求愈來愈高,表現在企業就是即使高薪聘請技術型人才也沒有達到滿意的效果。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教育的發展也慢慢趨向于全球化,尤其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進入了全面發展的階段,而我國對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發展較晚因而并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我國想要培養可以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的技術型人才,就要學習國外教育模式的經驗和優點,對我國的職業教育模式進行改造。
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是我國發展更加現代化,面向社會,面向未來和面向廣大學生的教育模式的重要環節,隨著經濟的發展,對全面的技術型人才的渴求已經迫使我國不得不發展職業教育,并進行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從而推動教育整體的發展水平。而現如今社會中,還有大多數人保留著原來傳統的觀念,即學習職業教育是沒有出息的,這種傳統的觀點是錯誤的,現如今的社會發展和職業教育已經緊緊地相連在一起,我國要推進教育和社會的發展,就必須要提高我國的職業教育水平,可以借鑒國外開展職業教育過程中的先進經驗,學習并加以符合中國教育發展的改造,使我國的職業教育進入到一個全新發展的階段。
一、國外職業教育
由于我國對于職業教育的發展并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因此我國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水平在國際上與其他國家還存在著很大的距離,這需要我國從體制上進行全面的改革。我認為我國的職業教育改革可以先從學習國外職業教育體系的優點開始發展,我列舉了德國、英國及加拿大在職業教育的優秀理論:
(一)“雙元制”模式
“雙元制”是德國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探索和研究而創造出來的職業教育模式,它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于中世紀產生。雙元制的中心思想是企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結合,企業教育占據中心主導地位學校教育輔助企業教育;這種模式下學生往往在企業學習時間比在學校學習的時間要長得多,學生在學校學習理論,在企業更加注重實踐和實際技能的訓練,這種體系下的職業教育有以下特點:1.學生在學校中和企業中有著不同身份,這種雙重身份是指學生在學校中扮演學習者的身份而在企業的實踐活動中扮演學徒的身份;學生先在學校中學習理論知識和指導之后在企業中對理論的知識進行實踐。這種模式使學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使學生走出學校進入社會后可以加快其適應的過程;2.企業和學校都有社會、法律及資金的支持、“雙元制”不僅受到學校法和職業教育法的保護賦予了安全有保障的學習氛圍和環境,也有了資金的支持;③“雙元制”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可以適應企業發展的技術型人才,有明確的教學方向和教學目的,使學生的學習的方向也更加明確,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在進入企業工作后可以盡快適應企業環境從而推動發展。
(二)“三明治”模式
英國的“三明治”職業教育模式是根據英國社會的發展和需要所探究出的一種人才培養體系,他的教學目是為企業培養的技術能力強的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這種模式下的學習主要是將學生的時間分成同等的兩份,一份交給企業一份交給學校。具體來講,“三明治”的實際內容就是學生先在學校完成中學課堂的理論學習,再到公司企業去實習工作一年之后再返回學校繼續學習兩年或三年的理論,再返回公司企業進行實踐操作一年。這種“三明治”的教學模式有效分配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完成盡可能多的學習任務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幅度的提高,也保障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的發展。
(三)“CBE”模式
“校企合作學習”一詞的出現,要追溯到20世紀的美國即美國的一所大學與企業合作教育的成功實驗。“CBE”模式就是美國對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支柱,其教學計劃是時間和學習相結合的原則具體分為三個方面:一方面將學生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學生在學校學習文化和理論知識,另一部分學生去企業進行實踐的學習,再按照學期交換;一方面是學生一半時間在進行勞動和企業的實踐和學習,另一半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實踐;另一方面是職業教育的學生每年必須按照規定參加校外的實踐活動。“CBE”職業教學模式具體規定了學生的學習任務和時間,引導學生正確的發展方向從而使學生成為更加符合社會要求和發展的技術型人才。
二、我國職業教育弊端
我國由于以往對職業教育的不重視,因此其真正發展的時間較晚導致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而且與國外較為完整合理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制度相比,我國的職業教育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努力去改變我國職業教育中國所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教師的技術技能不足
我國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可以適應企業工作為社會服務的技術型人才,而在我國的大部分職業學校中的教師的教學能力較低,對企業的發展實際并沒有全面的了解導致學生只能依據課本的理論知識學習。教師的教學能力要建立在對社會發展和企業要求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否則將會造成學生與社會的脫節即使學生從學校學習了完整的理論,但是也會在企業中很難立足。
(二)企業和學校并沒有完全結合
要發展現代化的職業教育體系的首要就是開展企業和學校聯合起來的合作教育,在我國目前的校園和企業的合作教育中存在著諸多弊端,主要表現在企業和學校的溝通不頻繁,學校與企業聯系為學生尋找可以學習實踐的場所而企業并不積極配合學校的工作,學校不僅在校企合作教育中處于被動的地位,而且使得學生缺乏了實踐的機會從而不能正常發展。
(三)缺乏法律和資金的援助
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大弊端在于缺少法律和資金的基礎,雖然我國近幾年已經出臺了《職業教育法》,但是這部法律的仍存在很多的不足,法律的制度不完善所涵蓋的方面過于狹小;例如企業往往把實習生看作打雜賺錢的工具并沒有使實習生得到真正的實踐和學習,法律卻對這種不合理的行為進行制約。另一方面我國對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也沒有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國家并沒有明確的財政政策對職業教育的投資,使其缺乏物質基礎的發展。因此我認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應當得到政府、法律和企業三方面的支持才可以得到全面的發展。
三、我國職業教育新思路
(一)加強法律和資金的支持
根據上文所述得知,德國、英國及美國都出臺了完善的《職業教育法》的法律法規,為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提供了有效的法律基礎,我國應該借鑒國外的立法依據來完善我國對于職業教育的法律,根據我國的職業教育的世紀發展情況及學生所存在的問題制定完整地法律,使職業教育有法可依為教育體系奠定堅固的法律基礎和幫助。
(二)企業和學校的積極配合
職業教育的開展是要建立在企業和學校的統一合作,相互幫助并將彼此的教育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基礎上,學生在學校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要在社會企業中立足是遠遠不夠的,要為學生提供可以實踐的平臺就需要企業積極配合學校教育的開展工作,企業的實踐教育和學校的理論教育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不僅可以使學生的知識和實踐能力大大提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進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建設。
(三)打造“雙師型”隊伍
要使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水平得到提高,就必須要從職業技術學校的老師隊伍中開展;“雙師型”的隊伍是指職業學校的老師要具備兩項基本技能即第一要對書本的理論知識教育具備較強的能力,第二要針對企業工作的教育能力也要具備很強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通過培訓了解企業的發展和運行機制,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從而也可以得心應手地開展職業教育工作。
四、結語
世界正處于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全球化的發展態勢,而我國教育水平與國外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我國的教育發展水平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須要加強我國的職業教育。我國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是一個要通過社會各界不斷摸索不斷努力的漫長的過程,而我國可以借鑒國外職業教育的經驗和優點,結合我國自身社會和教育的發展實際,對我國的職業教育進行由傳統化模式向現代化模式轉變的過程。我國要從完善職業教育的相關法律入手,在企業和學校相互合作的基礎上提高教師的能力從而培養出全面發展的技術型人才。(作者單位為湖南九嶷職業技術學院)
項目基金: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湖南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研究》(編號16YBA14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