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保中
新時期,地方農業面臨了全新的發展局面,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也進一步推動了經濟建設的發展速度。尤其是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我國對于三農問題高度重視,農村產業結構在新時期也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發展模式,成為了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策略依托。如何科學合理地制定農業經濟發展策略,也成為了主要的研究方向。
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帶來了經濟上的繁盛,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發展阻礙?,F代社會進程的推進讓現代農業面臨了新的發展壓力,傳統的粗放形式農業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于日益增長的農業產業規模。所以,為了滿足國家經濟發展的要求,在競爭壓力下始終保持穩定局面,發展策略研究問題應該成為主要工作。
一、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原則
(一)“3R”原則
“3R”原則即Reduce、Reuse、Recycle,減量化、再利用與再循環原則。這也是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則,無論是從前期的物質投入還是從后期的廢物產生來看,都應該減少化石能源的投入。此外,對于資源的利用要進行循環,某一環節產生的廢棄物可以成為其它生產過程中的有效資源。例如,種植業產生的秸稈在經過技術處理后可以成為畜牧業的主要飼料之一,而畜類產生的糞便可以作為有機肥料,實現生態循環。
(二)無公害原則
無公害原則即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廢物進行無害化處理,遵循因地制宜、趨利避害的發展要求,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讓經濟結構更加合理化,符合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的共贏局面。一些產生污染程度較大的農業生產模式也應該進行修改,例如無限制使用農藥造成水域污染等,在今后都應該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進行約束。
二、新時期地方農業經濟發展策略
(一) 新時期的特色農業
我國自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發展速度較快,無論是農業還是其它產業,都提升了自身的經濟效益,但農業也同時面臨了新的發展壓力。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研究,這也是重要的策略目標。為了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就需要加速推進特色農業目標的實現。例如在種植技術、土地選擇等環節進行合理規劃,從而提升農業用地的效率,提升農產品價格,進一步推動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讓土地價值、產品價值得到提高。在某些特殊條件下還可以通過水利工程等建設項目來滿足特色農業的生態灌溉要求,提升農村的生產標準。
(二)強化培訓,增加收入
農業生產雖然隨著技術發展實現了機械化、智能化,但是在某些細節工作中仍然需要人力資源的支持,這也是維持農業長期穩定發展的關鍵。從這一角度來看,農民的培訓工作至關重要,無論是在理論知識學習還是實踐技能培訓方面,都要重點解決傳統農業經濟活動中存在的誤區,以產業化、規?;洜I作為主要發展目標,在知識結構調整的基礎上注重意識調整。
另一方面,農業現代化發展也讓農村勞動力的數量呈現出下降趨勢,為了調整農業收入的合理性,加速農業經濟發展,也需要進一步增強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充分做好市場調研,以市場的實際需求作為發展要素,調整產業結構,擴大生產規模,注重與其它行業的融合發展,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三)科技創新
科學技術創新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農業建設工作的重點,新時期的農業經濟發展策略中,科技創新是不可或缺的工作。農業從其根本性質上仍然是傳統產業,受到自然因素與環境因素的影響程度較高,如何克服這些因素,就需要從技術角度進行優化和創新。例如強化對于自然災害的預防工作,減少因自然災害產生的經濟損失;還可以考慮到農業作物病蟲害情況來研制對作物影響更小的農藥等。這些措施都可以擴大農業范圍,在工程項目上更加具有針對性,在未來的農田水利建設、栽培條件下發展新型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集成化發展。
(四)農業支撐體系
農業支撐體系的構件需要立足于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產品流通體系,完善市場運行規則。政府部門此時要發揮監管作用,重點強調市場主體的發展要求,提升產品流通速度,構建更加有效的信息服務模式。必要時還應該增加對于農業相關工作的經濟投入,建立以政府部門為主導的多元化農業支撐體系,促進農業技術建設,擴大產品流通范圍,打造農業的品牌效應,更好地在新時期發揮農業經濟的促進作用。
三、結語
新時期,經濟發展需要立足于農業發展的現狀,以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知識能力作為主要模式。文章主要針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原則進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新時期的經濟發展策略。結果表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民素質提升、科技創新與農業支撐成為了主要的發展方案,在未來的工作中也應該結合多維度的影響因素,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作為根本目標。(作者單位為云南省麗江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