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化”發展,傳統的融資渠道不能滿足需求,開拓新的融資渠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資產證券化作為現代金融創新技術之一,近年來在我國發展迅速、引起廣泛關注。文本著重介紹ABS業務發展現狀、發揮的作用、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一、發展現狀
我國資產證券化市場(以下簡稱“ABS”)發展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根據《中國資產證券化白皮書(2017)》的數據,2016 年發行規模約9000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近50%;2017年發行規模約14519.82億元、同比增長約67%,其中:2017年發行資產證券化(以下簡稱“ABS”)規模中,信貸ABS發行5977.30億元,占發行總量的41.24%;企業ABS發行7967.57億元,占發行總量的54.87%;資產支持票據(以下簡稱“ABN”)發行574.95億元,占發行總量的3.97%。見圖1-1:
根據相關數據自己整理
二、發揮的作用
ABS業務作為一種創新的融資方式,因其具有籌資成本低、增加資產流動性、隔離風險、優化財務結構等優勢而倍受歡迎,在金融市場體系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對銀行等金融機構而言:首先,有利于將風險資產從報表中剔除,改善財務比率,提高資本使用效率,滿足風險資本指標的要求;其次,有利于降低銀行固定利率資產的利率風險;最后,有利于降低融資成本,提高收益率。對企業而言,有利于豐富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盤活存量資產,提高資產流動性。對整個金融市場而言,ABS業務發展,有利于活躍市場交易,使投資多元化,吸引國際資本的流入。
三、存在的問題
中國ABS業務起步晚,法制環境不完善,無明確的操作指引,監管缺位亂象頻出,不利于資產證券化市場規范化運作。
(一)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隨著我國資產證券化市場的快速發展和不斷擴容,法律監管體系逐步完善,可以明顯看到監管的變化促進了市場運轉效率和市場參與度的提升。但是,存在多部門立法的混亂局面,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部門發布的文件都從不同角度給予相關界定,若存在沖突,則對資產證券化市場無法形成有效指導和約束。
除此之外,資產證券化產品要求“真實出售”,目前《信托法》關于信托財產的權屬關系尚未明確規定,盡管《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會計處理規定》中,對資產出表的會計處理進行了規定,但是在法律領域并不能完全適用。
綜上所述,目前針對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法律監管依然存在瑕疵,需要進一步完善,為市場規范化發展提供制度規范。
(二)市場監管缺位
因法律制度不健全,造成市場監管混亂,存在監管缺位或重疊的現象。監管缺位,引發市場混亂,不利市場培育;現行法律制度,由不同監管部門發布,存在重疊監管的現象,降低了市場運行效率,不利良性發展。
(三)財務稅收制度的不健全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僅對交易性金融資產、可用出售金融資產、貸款與應收賬款、持有至到期投資等做出明確規定。《企業會計準則》對資產真實出售等涵蓋不夠全面,對會計確認無明確規定,存在盲區;除此之外,ABS業務創新速度快,實踐先于理論發展,為試行會計監管造成困難。另外,稅收制度也存在完善問題。2016年5月1日金融業營改增的正式啟動,然而沒有把利息支出納入進項稅費的抵扣范圍,意味著ABS業務的利息支出無法作為進項稅費抵扣,加重了稅收負擔;ABS業務基礎資產較多,目前基礎資產中關于租賃行業、房地產行業、保理等稅務處理未明確界定,制約了行業發展;除此之外,ABS業務投資收益是否繳納增值稅,存在爭論。
(四)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
ABS業務在培育市場中,其基礎資產估值及現金流的合理預測成為投資者決策的依據,而這有賴于第三方機構的作為。因為第三方機構的獨立、客觀、公正將成為其重中之重。然而,在債券市場和其他債務融資市場,第三方機構依賴于向融資方收取服務費獲取收益,這提供了第三方機構與融資方聯合作弊的可能,不利于投資者進行決策。這種現象,嚴重阻礙了ABS業務市場的發展,應引起監管機構和相關部門的重視。
四、規范發展ABS業務的建議
(一)完善的法律體系,加強統一監管
理論界及實務界普遍研究認為,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嚴重制約了我國ABS業務的健康發展。除此之外,我國金融監管采用相對嚴格的分業監管,分業監管對于實現市場的完全統一造成了很大的困難,監管協調機制發揮的作用相對有限,監管中存在不少問題。因此,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加強統一監管,制定完善的法律體系,健全ABS業務審查標準、信息披露、持續監管要求,建立健全規則制度體系,加強市場自律監管協調工作,推動市場準入,規定監管和信息披露標準統一,為市場發展創造環境。
(二)完善ABS業務會計制度和稅收制度
資產證券化有別于其他融資工具的兩個重要特性是:會計出表和稅收中性。我國目前對信貸資產證券化有相關的會計處理和稅收處理規定,但在企業資產證券化領域還是空白,而且對于存續期間執行審計的主體尚無明確定義。信貸資產證券化目前承擔稅費較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發起機構、投資人對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參與積極性。建議完善會計和稅收制度,降低發起機構和投資人的稅收負擔,盡快明確SPV稅收減免制度,解決重復征稅問題,為資產證券化業務發展提供更多便利。
(三)推進信息披露標準化、規范化,降低信息不對稱
信息披露,在ABS業務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金融依賴于大量的基礎數據、相關材料等進行分析基礎資產,ABS業務以傳統金融基礎資產為載體,不易獲得、不易分析、不易辨別、不易實時更新基礎資產的信息;且交易鏈條較長,信息傳遞不及時易造成信息不對稱。從2008年美國發生的次貸危機來看,對于基礎資產信息披露的缺乏將導致市場風險的發生,而由于金融產品的連鎖效應,這些風險最終呈現的結果往往是倍數放大,給投資者和金融機構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因而,推進資產證券化信息披露標準化,使其規范化,可以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和透明度,從而有效降低信息不對稱。
(四)加強風險識別與管控,實現合理的風險定價
ABS業務可借助互聯網技術,利用大數據的概念,通過數據分析、數據跟蹤、數據監控等環節建立嚴密的風控監管體系,實時掌握基礎資產動態,做到事前全面掌握、事中跟蹤、事后檢查歸檔,盡可能切割風險、分散風險,從而有效識別風險、控制風險聚集。監管部門應制定相應的法規制度,引導外部評級機構建立統一的評級標準、評級后的跟蹤調查制度,則發起人能夠通過公正、權威的評級機構評級,實現合理的風險定價,有利于ABS市場價格公開、公平、透明。
(五)運用科技金融,拓展信用增級
恰當的信用增級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發行成本和投資者風險。目前,區塊鏈技術發展日益成熟。金融與區塊鏈技術的結合,可以實現基礎資產的信息已記入區塊鏈之中,這些信息可以包括貸款人、利率、賬齡、借款人身份及信用情況、還款歷史、抵押物等投資者關心的所有內容,可以為增級機構進行信用增級提供數據支撐,從而拓展增加方式。除此之外,借鑒標準普爾、穆迪等知名評級機構的監管體系,培養具有良好信用評級的中介機構,建立完善的信用評級、增級制度,有利于行業發展。(作者單位為西安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