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劉夢婷
“雙創”新政策以及互聯網新技術的推動下,全國范圍內創新創業的活力得到激發,不僅有小微企業,特別是大型煤炭國企也紛紛加入創新創業的行列,引入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平臺,觸發了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的變革,匯聚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特別是兗礦集團在國家供給側改革及環境治理等政策環境指引下,建立科學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更加注重自主創新的評價,鼓勵開發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建立創新基金在遵循企業國有資產監管制度的一般要求和規定的基礎上,研究科技人員股權和分紅權激勵等措施,形成相關實施意見,建立創新成果利益合理分享機制,充分激發創新活力,建立 “雙創”利益共同體,形成激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國家供給側改革及治理環境因素影響,冶金、焦化、鋼鐵、建材等煤炭下游行業普遍開工不足,煤炭剛性需求直線下滑,煤炭行業陷入整體虧損。國內煤炭市場經過3年多的持續下行,給煤炭企業帶來巨大沖擊。煤炭行業呈現價格大跌、銷售急降、庫存驟升、利潤銳減的困難局面,除神華等大型煤炭企業外,全國90%以上的煤炭企業陷入虧損,減發、欠發工資的企業不斷增多,傳統煤炭企業轉型發展迫在眉睫。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4年9月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公開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雙創"一詞由此開始走紅。全國政協常委、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在座談會上強調,“雙創”是支撐企業提質增效和創新發展的核心動力,國企改革與“雙創”的有效融合,將會激發國企改革活力,催生出新的發展動力,使國企成為供給側改革的主體,發揮排頭兵的作用。通過“雙創”活動激發企業內在活力,促進國有企業創新改革,實現與企業內外部資源有機結合,實現雙創活動催化劑作用。
二、“雙創”活動實施過程
(一)創新資源綜合管理平臺—“雙創”基地。自2015年以來,兗礦集團鮑店煤礦積極整合勞模(技能大師)工作室資源,創建了面積達1100平方米,集技術研發、技術服務、成果轉化、技能實訓、學習交流、成果展示“六位一體”的群眾性“雙創”基地(勞模技能大師創新基地)。基地圍繞大眾創新、崗位創新、技術創新、經營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著力發揮攻關生產技術難題、推動技術創新、培育優秀高技能人才、推動礦井發展等作用,為礦井經濟建設和科學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基地內設成果展示、多功能教研室、成果交流室、創新實驗室、技術研發室等,先后掛牌成立了崔佃軍綜采電氣工作室等6個創新工作室。各工作室圍繞礦井生產實際,組織基地人員開展各類技術攻關、創新創效、導師帶徒、技能實訓、技術交流、“五小”革新等活動,累計創造價值5000余萬元。
(二)創新人才培育平臺—青年創客空間。青年創客空間成立于2016年5月。青年創客空間目前共有“互聯網+”、機電管理2個創客團隊,成員19人;“互聯網+”創客團隊平均年齡27歲,機電管理創客團隊平均年齡32歲。青年創客空間以弘揚“工匠精神”為宗旨,以促進青年成長成才、推動礦井更好發展為目標,以“雙創”活動為依托,以上下聯動、專業聯合、團隊運作為基本模式,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效能力的優秀青年搭建創意研發、成果轉化、信息交流、素質提升的平臺,促進礦井青年技能人才培養,強化礦井持續發展的人才保障。
(三)互聯網+營銷模式創新平臺—兗礦萬家樂購。兗礦萬家樂購是兗礦集團促進各產業融合和功能集成,實現國內外資源互利互通,布局電子商務產業的試點項目,由兗礦易佳電商公司創辦。易佳電商公司主要經營網上銷售日用百貨、餐飲外賣、辦公用品、酒類以及乳制品、保健品進出口等業務,現有1個大賣場、6個社區便利店、1個配套800平方米的物資配送中心,1個網上商城(即“兗礦萬家樂購”)。兗礦萬家樂購網上商城實現了酒店餐飲、超市百貨和產品線上展示,線下配送業務貫通,品牌影響力、線上線下協同性初步顯現。
三、優勢制約和機遇挑戰
(一)自身優勢
1.國際化品牌優勢。兗礦集團作為煤炭企業較早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大型煤炭企業,擁有兗州煤業公司(4地上市公司)、兗煤澳洲公司、兗煤加拿大公司、兗礦拉美公司等在境外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同時在境內建立了兗礦財務公司、上海中期期貨公司、上海金谷裕豐投資公司等金融運作平臺體系,參股了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金融企業,形成良好的國際化品牌形象,為吸納國際國內優秀創新創業人才、獲取高精尖創新技術資源打下堅實基礎。
2.改革發展戰略優勢。兗礦集團作為山東省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建試點單位,成為搶抓機遇、改革創新的“探路者”,始終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主動適應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發展的新要求,編制形成中長期發展戰略綱要,大力推進企業創新發展。
3.創新管理基礎優勢。兗礦集團積極推動企業發展由傳統要素驅動向以資本運營、技術研發、商業模式等為重點的創新驅動轉變。加大營銷電商、互聯網大數據等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大眾創新、全員創效”活動、青年創客空間、電子商務平臺等“四眾”建設快速推進,創新成效初步顯現。
(二)瓶頸制約
1.傳統思想觀念嚴重束縛。較長時期以來,由于地處縣域區位,集團內部危機意識、市場意識、奉獻意識和創新意識明顯淡化,自強不息、改革求變、勇于擔當和爭創一流精神有所弱化。
2.產業轉型發展嚴重滯后。兗礦集團整體現代服務業基礎薄弱,戰略性新興產業剛剛起步,國際化、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短缺,產業布局、要素投入、科技研發與創新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3.企業生存發展面臨嚴峻考驗。煤炭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全國95%以上的煤炭企業陷入虧損。集團本部資源面臨枯竭,盈利能力大幅下降,非煤主業經營困難,產業轉型難度大、人員轉移壓力增大等問題亟待解決。省外新區、基地大多處于投資建設期,部分區域優質資源、運輸通道和配套轉化不足,創效能力尚未形成。
(三)發展機遇
1.經濟發展新助力。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形勢下,亟需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來激發國內市場需求,推動經濟的轉型發展。目前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快速涌起的眾創建設,動力強勁,潛力巨大,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也是煤炭行業轉型的新助力。
2.政策支持力度大。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等配套文件,為做好“四眾”建設工作指明了道路方向。兗礦集團相繼出臺“雙創”、商業模式創新等文件,為企業內部創新發展提供了依據指導。
3.“四眾”蓬勃興起。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新模式,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創新不斷涌現,利用互聯網的物流貿易、物資采購線上線下同步發展,煤炭產品定制化營銷等商業模式創新在兗礦集團快速形成,不斷催生新供給、釋放新需求、綻放新活力。
(四)面臨挑戰
1.產業領域陌生。雙創運營具有資產輕、主體多、用工活等特點,正在顛覆重構傳統組織管理模式和產業價值取向,對企業發展基礎有較高的要求。兗礦集團作為從事資源開發、裝備制造、電解鋁等行業的國有企業,涉足“互聯網+”領域的時間較短、經驗較少,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存在較大困難。
2.創新人才缺乏。當前我國創新人才整體偏少,兗礦集團受地域限制、傳統思想影響,大膽革新、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偏弱,人才培養速度慢、質量不高,對人才吸引力不足。
3.市場競爭激烈。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區經過近些年的發展,已經誕生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線上線下融合的眾創平臺。兗礦集團起步發展較晚,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狀況下,劣勢較為明顯。
四、下一步探索延伸
(一)構建四個平臺
1.構建創新創效活動平臺。通過培養創新“種子專家”、深化“勞模(技能大師)創新工作室”建設、征集“創新創效金點子”、導師帶徒、舉行“創新創效課題攻關競賽”等活動,打造創新創效工作載體和交流平臺,解決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的瓶頸短板問題,為兗礦集團傳統產業轉型提升和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2.構建創新創效服務平臺。鼓勵全員參與創新創效活動,充分利用集團公司技術、人才、品牌、市場、資金等優勢資源,為基層單位和員工開展創新創效活動提供必要的支持保障,探索引入股權投資、風險投資等社會資本對內部“雙創”項目進行投資;建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允許試錯、責任豁免的創新“容錯”機制,為“雙創”活動深入開展營造寬松的環境氛圍;建立創新創效協調服務機制,對“雙創”項目從立項、實施到成果轉化,全過程提供指導服務,及時解決創新創效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3.構建創新創效成果管理平臺。建立“雙創”成果共享推廣機制,每年分層分類選取具有推廣價值的創新創效項目,并組織推廣實施,做到最大限度用好創新創效成果。
4.構建創新創效激勵平臺。進一步建立完善創新創效成果的評價、認定和獎勵等保障體系,鼓勵創新創效團隊保質保量完成創效目標。以“是否為企業創造實際效益”為標準,建立科學的“雙創”績效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對創新成果的經濟效益進行客觀評價,對“雙創”成果推廣取得顯著效果的團隊、個人給予獎勵;探索科技人員股權和分紅權激勵等措施,充分調動創新創效積極性;探索建立“雙創”成果市場化交易機制,按實際交易額一定比例對創新創效團隊或個人進行提成;突破傳統人才成長模式,暢通創新創效人才特別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發展通道,為其提供良好的成長空間。
(二)完善一項機制
督導考評機制。督促落實各層級創新創效工作責任,深入推進實施,嚴格考核評價。不斷完善評價考核機制,及時了解掌握創新項目推進情況、存在問題和下一步工作目標。組織項目團隊制訂創新創效實施方案,細化工作措施,把每一項工作分解落實到具體崗位,明確完成期限和目標要求,堅持業績領先、實績至上,切實做到挖潛堵漏創新增效。科學評價所屬單位的創新創效成果,將創新創效與工資收入掛鉤,確保“雙創”活動落地生根。(作者單位為兗礦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