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的發展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與此同時,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也越來越多,社會越來越需要社會工作者這一群體。社會工作在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方面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國社會工作發展較快,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也越來越多,但是其社會認同度仍然較低,專業認知不足,社會工作畢業生畢業后從事本專業相關的工作的人數始終很少。社會工作畢業生的專業認知與就業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與社會因素,同時需要從畢業生和社會兩個方面來解決這一問題。
目前,高校社會工作畢業生逐年增加,但社會上仍然出現社工人才緊缺的狀況,大部分社工崗位無人從事。這樣的現象產生社會工作畢業生就業難和社會工作相關崗位無人從事的矛盾狀況。當前國內大部分學者都對社會工作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做了相關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解決措施,社會環境因素是學者們普遍認為的最大的影響性因素。但與此同時,社會工作專業學生自身的原因也使他們的就業產生困境狀態,社會工作畢業生的專業認知和從業意愿問題對他們的就業發揮著一定的作用。本文的目的在于了解社會工作本科畢業生的專業認知程度及就業意愿情況,分析其影響性因素,進而進一步了解社會工作從業率低的原因,并提出改善的對策。
一、社會工作本科畢業生的專業認知及其影響因素
(一)專業認知
專業認知是指學生對所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對將來從事具體職業的工作特點、工作內容和發展方向有較清晰的整體認知。正確的專業認知是學好本專業的前提,認知不足將會導致自身學習能力下降,甚至有可能導致整個專業的就業率下降。
當前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們往往對社會工作存在著一種錯誤的認知,受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熱情缺乏,學習程度不夠,認為社會工作并不能真正幫助到有需要的人。他們缺乏對社會工作進行深入學習和研究的興趣,缺乏對社會工作的專業認同感。在進行訪談時,同學A說:“這學這個專業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社會工作,我開始也認為社會工作就是做一些社會方面的工作。現在經過了這么長時間的學習,我對社會工作是有了一定的了解,可是我覺得它根本不能發揮那么大的作用,如果社會工作真的能幫助那么多人,那么現在就不會發生那么多社會問題了。”
(二)專業認知度低的影響因素
根據所查文獻資料,通過對社會工作本科畢業生進行深入訪談,整理訪談資料,發現影響社工專業學生的專業認知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社會工作專業并不是當初報考的第一志愿,大部分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一點了解都沒有。學生在報考時受到社會上關于熱冷門專業觀念的影響,往往沒有關注到其他專業,有的人所報考的專業還是“被選擇”的結果,大部分由于分數不夠被調劑而來。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對所學專業缺乏全面、系統的認識,甚至對專業產生抵觸情緒,會極大的影響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在訪談時,同學A說到:“當初剛上大學的時候,從來沒聽說過還有這樣一門專業。現在別人問我學的什么專業,我都不太好意思講,講了他們也聽不懂。我對這個專業一點感覺都沒有,以后是不會從事這個行業了。”
第二,社會工作專業的社會知曉度和認同度低導致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認知度低。一個專業在社會上的知名度會影響學生對專業的選擇和認知,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學生對其就業前景的看法。由于社會工作在我國興起較晚,社會工作還未完全實現本土化,社會對其認同度很低。社會上的不認同使本專業的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不愿對這門專業做過多的了解。
第三,學校的專業認知教育不足,專業實習實踐機會不多。“大學四年我們的專業實踐機會很少,有時參加的一些活動雖說與專業相關,但是根本用不上所學的專業知識,只有最后的專業實習能去一些社會工作專業機構。”這是在訪談時同學C所說的。通過對去專業機構實習的學生和沒去專業機構實習的學生的對比,發現在社工專業機構實習過的學生的專業認知程度比較高,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將所學的知識用到實踐中,在實踐中進一步加深對社會工作的理解。專業實踐的缺乏使同學們只能在書本上掌握社工知識,不能真正的深入的了解,不能加深對社會工作的認知度。
二、社會工作本科畢業生的從業意愿及其影響因素
(一)從業意愿
從業意愿主要是指個人進入某行業工作的意向,是在就業時所持的觀點和態度,它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一個人是否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感興趣。就我國每年的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而言,社會工作人才流失嚴重,從事社會工作相關工作的畢業生很少,反映了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的從事本專業的意愿不足。訪談中,有五位訪談對象明確表示以后不會從事社工相關行業。同學C在訪談時提到:“其實我還是比較喜歡社工這個專業,我很想了解社工在現實生活中的角色,所以我選擇去深圳實習,想親身經歷社工的生活。但是,當我接觸了三個月的社工生活時,我對這個專業已經沒有那么大的期望了,我覺得社工并不書上說的那樣萬能。社工不被很多人所知道,工資待遇不高,我以后應該不會從事這個行業。”同時,同學F也談到:“社會工作本來就不是我想學的專業,其在中國的發展又不好,知道這個專業的人很少,認同度也很低。就我們男生而言,工作壓力大,以后要買房買車,社工的工資根本不足以支撐我們的生活,我從來沒有考慮過從事社工相關工作。”
(二)影響因素
通過整理與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畢業生的訪談資料,發現個人、學校、社會環境等因素都會對畢業生的從業意愿產生影響。
第一,在個人方面,對社會工作感興趣的學生更愿意進入社會工作相關領域工作,更希望在實踐中踐行社會工作理念。訪談時,同學E表現出對社工有很大的興趣,其在大學期間參加過很多志愿服務活動,實習時也在相關機構從事與社工有關的工作。她表示在畢業后會到公益組織或社工崗位工作,希望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在社工機構實習過的學生,他們會更清楚社工的現狀與發展,當社工的工作和現狀不是他們原來所想象的那樣時,他們會失去對社工的信心,對將來從事這個行業的意愿降低。
第二,在學校方面,老師的教育方式、學校提供的資源、專業實踐的機會等會對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意愿產生很大影響。訪談中,多位同學都表示自己仍然不是很了解社會工作這個專業,沒有真正接觸到具體的社會工作。由于對社會工作缺少足夠的認知,缺少在實踐中鍛煉的機會,社工專業畢業生從業意愿降低。
第三,社會環境對社工畢業生的就業影響很大。由于社會工作在我國起步較晚,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研究依然不足。社會工作的社會認同度和知曉度低,使社工專業的學生降低了學習和從事此專業的興趣。正如同學D所說:“社會公眾對社會工作的了解真的太少了,很少有人認同這個專業。即使有人接受過社工的幫助,他們也并不能真正了解社工到底是做什么的。社工的職業聲望很低使我不太愿意從事這個行業。另外,社工能做的事其他人也能做,有時候并不能體現社工的專業性。”同時,社會工作專業只在少數東部沿海城市發展較好,然而這些城市生活消費水平較高,社會工作者的薪資報酬很低,很多社工畢業生迫于生活的壓力而選擇放棄從事這一行業。
三、社會工作本科畢業生的專業認知與從業意愿之間的關系
通過查閱文獻和深入訪談,發現專業認知對從業意愿有一定的影響。
第一,專業認知度低的學生,從事本專業的意愿較低。反之,認知度越高,從業意愿越強。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對社會工作了解程度越深,對所學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掌握的越好,越有意愿從事社會工作相關行業。但是同時也可能存在另一種情況,當學生越了解所學專業時,從事社工的意愿越低。這說明了社會工作發展的本土化程度不足,發展路徑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第二,專業認知度越高的學生,在就業時會較多的考慮專業因素。經過四年專業課的學習,受所學專業的影響,大多數畢業生在就業時都會考慮到這份工作是否與自己所學的知識有關。如同實習一般,對所學專業感興趣的同學會選擇專業性較強的機構實習,這一方面,可以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提高自己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自己對所學專業的了解,改變自己對專業的錯誤認知,同時可以了解自己是否適合這個行業,為未來的就業做準備。
第三,提高專業認知程度,有利于加強他們的就業意愿,增強他們的就業信心。畢業生不愿意從事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一方面是由于就業信心不足,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專業并不是很了解。通過提升學生對社會工作的認知水平,可以促進畢業生就業信心的提高。
四、社會工作本科畢業生專業認知與從業意愿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首先,學校要加強對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專業認知教育,提高學生的專業認知能力和水平。學校可以開展專業認知講座,通過專業認知講座可以使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的培養要求和學習方法且可以使其樹立積極的專業認知意識。
其次,學校要提供更多專業實習實踐的機會。專業實習能讓學生接觸到一線社工的生活,能讓他們了解社工每天要做的工作。讓他們有機會踐行助人自助的社會工作理念,同時可以檢驗社會工作是否是他們的最佳職業選擇,對他們的從業意愿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最后,政府要采取一些措施保障社會工作者的利益。逐步提高社會工作者的工資水平,保障和提高社會工作者的生活水平。此外,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對社會工作本土化的路徑探究,使社會工作適應國內發展需求。(作者單位為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
作者簡介:呂媛媛(1993—),女,漢族,安徽六安人,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2016級社會工作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