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艷寧
我國于1994年因中央與地方財政分權的問題,逐步實施分稅制改革。然而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當年遺留的稅改問題問日漸浮出水面。2012年我國開始實施“營改增”,并于2013年在全國展開試點。本文將首先闡述增值稅轉型的背景與影響。試圖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營改增過程中的成本等方面,在法律上的影響與意義。
我國于2013年8月1日起在全國開展營改增試點工作,在交通運輸業、部分現代服務業以及郵電通信行業等領域中,將營改增制度進一步推廣。“營改增”對我國稅收制度的調整與規范,從經濟學角度來講,這是一項制度變遷以及成本與收益作比較的過程,制度變遷的目標收益是成本,成本成為制度轉換的重要角色。因此增值稅的轉型與變革在經濟學領域中著重要的意義。
一、增值稅轉型概述
(一)增值稅轉型的背景分析
1、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風險與機遇并存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國內外經濟形勢風云動蕩。我國之前的采用的稅法對于當時投資密集,稅收制度結構不穩定等問題起到了針對性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其重復征稅等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加重企業的稅收負擔從而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
尤其是對于進出口行業。在過去的稅收制度規定下,出口商品時所依據的生產型增值稅的計算方式并沒有體現完整的退稅環節,從而導致企業經營成本增加,經濟利潤減少。因此企業不得不通過提高市場價格,彌補增值稅負擔,從而實現利潤的增加。這樣最終導致我國企業在國際經濟市場中喪失價格的競爭優勢,最終阻礙了企業的生產規模的擴張以及國際化的發展。
2、原有的稅收制度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原有的生產型增值稅制度與現行的消費型增值稅制度存在巨大的差異。通俗來講,生產型增值稅制度是當一個企業在計稅期購入某項固定資產,需要到相關稅務部門繳納涉稅項目時所要選擇的計稅方案,在生產型增值稅制度體系下,當企業購入固定資產時的費用不得計入繳稅基數,因此不能抵扣。而在消費型的增值稅制度下這部分款項是可以抵扣的。因此消費型增值稅制度對企業持續經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于1994年實施生產型增值稅制度,主要針對于我國當時投資密集、通貨膨脹以及經濟不景氣等現象,當時我國財政稅收收入少,因此生產型增值稅制度設立的目標主要是抑制通貨膨脹,促進促進經濟增長。然而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我國經濟形式也逐漸好轉,然而1994年使用的增值稅暫行條例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立法混亂,甚至在經濟市場中暴露出許多弊端。因此消費型增值稅制度應運而生,消費型增值稅稅收制度能克服通貨膨脹的同時促進經濟增長,并且能與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在法律層面上,增值稅的轉型規范了舊的稅收體制,促進了稅收法律環境的科學性與穩定性的統一結合。
3、政府為構建完善稅收體制的積極探索
“營改增”是政府為完善財政稅收體制而進行的積極探索。“營改增”破除了原始的商品與勞務流轉課稅中的單一性,從而避免造成不公平課稅現象。原始的稅收政策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由于在抵扣進項稅時,原始政策設置的條件很多,此外受人為因素的影響,在進行稅額核定時存在部分款項無法抵扣,如:固定資產、非正常損失的貨物等。從另一角度來講,在進行進項稅抵扣,還存在某些重復征稅的項目。
(2)由于人為因素造成進項稅抵扣不完整。
(3)不利于出口。在企業提供服務結算時,需繳納出口稅,從而增加企業經營成本。不利于增強國際競爭力。
(4)原始流轉課稅征收征管復雜,由于傳統商品與服務的概念模糊,因此造成稅收征管難等問題。
因此,政府為解決上述問題,于2013年在全國推行“營改增”試點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績,
(二)增值稅轉型的主要內容
增值稅轉型主要是指國家通過法律等手段對市場經濟進行調控,從而維護經濟市場的穩定性。增值稅轉型主要是指將生產型增值稅轉變為消費型增值稅。我國主要針對貨物與勞務征收增值稅,依據購買固定資產所含稅金扣除方式的不同將增值稅可分為生產型增值稅、收入型增值稅與消費型增值稅。我國首次稅改于1994年開始實施,通行生產型增值稅,表現為稅基的縮減。而現如今我國主要推行消費型增值稅,為企業減輕經營成本。促進投資積極性,擴大內需,優化企業改造升級,從而實現我國經濟持續平穩的增長。現如今全國已經普及“營改增”,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節約了了企業的稅收成本,避免重復征稅等現象。是我國稅改。過程中的一項重大的舉措。
(三)增值稅轉型的影響
1、增值稅轉型立法的目的與意義
立法的目的是要通過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穩定與發展,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發現問題所在,從而進行改正,為社會更好的服務。法律價值主要體現在效率、公平、正義與實用等四個方面。增值稅法在我國經濟市場中使用頻率較高,因為增值稅與實際生產與生活聯系最為緊密,所以在法律體系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從法律層面上分析,增值稅作為間接稅的一種,只有通過法律這種最強有力的武器,來保證公司根本利益,刺激企業進行固定資產的投資,從而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與產品更新換代,實現增強企業在經濟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
2、增值稅轉型立法措施
我國原始的增值稅征收條例使用的征收管理措施錯綜復雜、邏輯不清、實用性不強。因此,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在立法環節中應體現出法律的實用性與可操作性。這就要求立法者集思廣益,結合經濟學家與社會工作者的的建議,并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從而制定適合我國經濟發展的收稅管理辦法。在目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增值稅轉型將減輕企業經營成本,調動企業生產積極性,刺激消費,從而維護經濟市場的繁榮發展,最終提高社會整體收入水平。
二、增值稅轉型在法律層面的影響分析
(一)增值稅轉型中的減稅作用
增值稅轉型體現了我國的減稅戰略,旨在通過稅收杠桿實現宏觀經濟的調控,納稅人可享受減稅免稅等福利政策。在過去的生產型增值稅制度下,企業購買固定資產時不得抵扣進項稅,從而形成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增值稅轉型后,企業購買固定資產時可直接抵扣進項稅并記錄當期進項稅稅額,可以抵扣當期應納稅額。從而降低企業稅負,減少企業經營成本,推動企業技術創新與設備的更新換代。
(二)增值稅的轉型對增值稅的影響
從增值稅轉型后的某段時間來看,當企業購買固定資產時,由于原先不得抵扣增值稅轉變為根據企業消費狀況可抵扣增值稅,因此減少增值稅納稅金額。但從長遠分析來看,在消費型增值稅制度下,當企業購入固定資產時,可以抵扣增值稅。從而使得企業實現規模擴張,以技術密集型企業為主,促進企業固定資產的更新。從而有利于我國企業改革與發展,實現增加我國稅收收入,形成良好的循環。
(三)增值稅的轉型對其他稅種的影響
以城市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為例:企業應繳納增值稅為基數。在實現增值稅轉型后,增值稅收入的的減少也會引起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的同向變動。在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制度下,企業納增值稅額低于生產型增值稅制度下應繳納增值稅額,因此相應的營業稅金及附加中的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也會相應減少,從而進一步減輕企業稅稅負,幫助企業實現持續經營的目標。
三、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增值稅轉型可以實現社會經濟的增長,增加國民收入,然而在制度推行過程中,需要有一個有生產型增值稅制度向消費型增值稅制度過度的階段,因此需要國家通過法律手段,嚴格規范稅收征收管理方式,保障企業的固定資產的更新換代。(作者單位為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