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歆辰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型體育賽事由我國負責承辦。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一項關鍵環節就是建設大型體育場館。以往我國大型體育場館的建設多是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要資金來源,2008年奧運會場館的建設屬于國內首次采取了在金融市場上進行PDP融資和管理的全新模式,并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本文通過大型體育場館建設融資及其風險控制的必要性和國內外大型體育場館建設成功案例數據分析,對大型體育場館建設融資及其風險控制方法進行了分階段研究。
興建大型體育場館建設通常都是作為國家完善體育事業的一個福利項目進行的,建設初期,是大型體育場館建設現金流最密集期,也是構建資金架構期,僅由單一的財政政策支持極易引發比賽前后一國經濟的巨大波動,甚至形成通貨膨脹。例如1998年日本的長野冬奧運中,日本政府在高速火車和滑雪跑道設施的建設上花費高達200億美元,賽后高額場館維修費直接拖垮了長野的經濟。可見大型體育體育館建設融資及其風險控制必然要做出進一步的優化。
一、大型體育場館建設融資及其風險控制必要性
(一)拓展體育投融資渠道,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
我國體育事業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飛速發展,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為我國體育事業持續、快速地發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發展契機。大型體育場館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如果僅僅依靠國家的財政等收入進行投資會給國家財政帶來極大的經濟壓力。同時,由于和市場契合度不高,難以準確反映市場需求,因此極其容易被市場所淘汰,難以為繼。
(二)充分發揮大型體育場館的賽后功能,提高經濟效益
大型體育賽事需要的場館眾多,如北京奧運會有37個比賽場館、廣州亞運會有88個比賽和訓練場館。體育大賽結束后政府往往會面臨大量場館閑置的難題。這種管理模式無異于在增加政府壓力的同時也浪費了社會資源。因此在建設大型體育場館的融資過程中,應該考慮得更長遠,如何提高場館的使用率,如何維持支付高額的維修費用,如何運營回收資金,都是在建造大型體育場館之前就應該被予以重視,充分考慮的部分。
二、大型體育場館建設融資及其風險控制方法研究
(一)大型體育場館建設初期融資模型分析
從奧運會的成功申辦、籌辦、舉辦到舉辦后的后續活動,其周期大約為10-12年。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并于同年進入籌辦過程。2003年12月24日國家體育場和國家游泳中心開工奠基。2006年09月17日鳥巢正式竣工,2008年1月28日,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正式竣工。此次國家體育館的建設是國內首次根據國外PDP項目模式進行修建的大型建筑物。
PDP模式即國家與社會公共關系合資創建,即相應放松國家興建大型土木工程的財政壓力又為創新創建相關產業投資基金蓬勃發展的注入新動力。經過投標,最終決定,由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與北京中信聯合體體育場運營有限公司共同組成項目公司,成立項目團隊,負責國家體育館的前期建設和運營。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代表國家,占有58%的股份,北京中信聯合體,占有42%的股份,并且,有25%是外國投資。從數據上不難看出國家體育館的建設也屬于國家批準的中外合資項目。中信聯合體為項目法人,一共投資34.65億,根據其與北京市政府的《特約規定》,中信聯合體有限公司,將會有國家體育館30年的運營權。
而國家體育館主體結構設計使用年限則預期為100年,我國國家體育館建設采用國民合資使其建成的前后首先有效的緩解了建設初期及后續資金鏈的緊張度,奧運經濟得到更為穩健的發展的同時使得我國GDP的增長率、就業率、第三產業發展空間等得到強勢提升,外資股的注入也促進了了本國與外國的文化交流和經濟共贏。在我國國家體育館建設初期融資建設顯有成果的前提下,因此,大型體育場館的建設初期,可綜其建設背景和對整體建設資本的預期,引入金融理念,融入社會上信用度高的資金源,并且依靠專業的金融技術發揮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投資基金的融資功能、金融市場分散投資風險的功能。
(二)大型體育場館建設周期的緩沖機制
大型體育場館的建設在一定期間內可以帶動建筑業、制造業的迅速發展,但由于其建設周期相對漫長,市場供求關系帶來的價格平衡點有悖市場規律,致使相關產業引發經濟問題,另外,大型體育場館具有建設規模大,資金密集,投資回收期較長的特點,并且以典型的奧運會場館為例,其使用價值體現范圍局限在特定的區域,特定時間。因此建設過程中緊密的現金流,對成本的控制以及對該建筑今后的利用率、發展空間、升值空間應綜合考慮,進一步豐富融資環境,分散融資風險。
在2022中國舉辦完冬奧會后,中國將成為第一個實現奧運“全滿貫”的國家,顯然僅依托傳統的財政當期投入和企業自有資金,是難以開發和提高我國的奧運經濟及奧運水平的。由我國2022年張家界冬奧會準備階段可以看出,融資環境較2008年的奧運會相比,更加層次化和系統化。內在的合約壓力和外在的競爭體系,有效降低了大型體育場館建設中的周期風險,并且結合2013年以后互聯網金融爆發性的發展模式,現代金融與大型體育館建設勢必將會迎來更大的發展平臺。
(三)大型體育場館建成后利用與經營
大型體育館建成后的管理體制,運營機制,場館的管理,維護等工作所花費的巨資也將成為是該體育館未來發展空間和價值走勢的決定性因素。負責我國2022年冬奧會項目實施的首鋼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達明介紹說,冬奧組委即將進駐這塊辦公區域,實際上是首鋼規劃改造的西十筒倉項目,是由煉鐵原料區改造而成的工業遺存項目。項目以工業風貌再現為設計理念,集創意辦公、配套商業于一體,外部傳承、內部煥新,對原有結構進行修繕和維護,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筒倉的建筑風貌。
我國2006年建成的鳥巢,使用年限預期為100年,中國中信聯合體有限公司,將會有國家體育館30年期的運營權,在使用年限上則初步確定了其前30年完全的商用價值。目前,國家體育場用于舉辦主要的國際、區域和中國的國內大賽事,另外也包括一些非傳統體育賽事,為體育迷們提供一個感受新鮮體育文化的機會;除了體育賽事,其他一些大型活動,如:文藝演出、非商業性質的政府主辦的大型活動以及私營企業的大型活動也將在國家體育場舉行。國家體育場將創造其自己的文化和人文氛圍,通過吸引最好的中國國內和國際體育活動和表演藝術機構、優秀的服務和先進的管理技術,使國家體育場成為全國范圍內最優秀的大型體育活動和表演場所,在未來國家如若能有效的利用好大型體育場館的綜合價值,確定好各方應付責任,那么在體育館建剛成后乃至后續的發展過程中都將會大大降低體育館的折舊風險。(作者單位為吉林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