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萍
財務管理水平的提高離不開規范化的財務基礎。然而當下很多企業的財務基礎并不規范,或者是因為管理層沒有予以足夠重視,也或者是因為規范財務基礎不可一蹴而就,崗位職責不明、內部控制不嚴、賬務核算不清等諸多問題并非罕見,種種問題在日常活動中侵蝕著財務基礎,因而企業要做好財務基礎規范化管理也必須從多方面入手,才能為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力打下基礎。
一、財務基礎管理對企業管理及發展的重要性
財務基礎管理是財務工作的基本環節。隨著財務管理在整個企業管理活動中重要性的不斷加強,財務基礎管理的地位也在不斷被推到更高層面;隨著現代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職能不斷發生變化(從簡單的資金、資產管理逐漸向支持企業全面管理與提供科學的企業發展決策依據轉變),財務基礎管理的重要性也在不斷被強化。因為只有財務基礎管理搞得好,財務管理部門所接觸到的財務會計數據才能夠保證其完整性與真實性,其后的管理工作才能夠合理而有序。
加強財務基礎管理有利于提升企業經營管理質量。企業的生產經營、內部管理,乃至市場競爭都離不開相應的財務會計數據與信息,而這正是財務基礎管理的重點與著力點。良好的財務信息不僅可以協助管理人員做出最為科學、有效的管理決策,也可以幫助外部信息使用者就投資決策做出準確的分析,而高質量的財務信息又必須以規范化的財務基礎為依托。財務基礎管理對企業的經營管理質量提升有著較為明顯的影響。
二、規范財務基礎管理面臨的問題
(一)會計核算基礎薄弱
在會計核算方面,首要的問題就是會計憑證的填寫和編制不足以滿足要求。如果觀察企業日常的經營活動,可以發現一些外來的原始憑證并不符合相關規定,不少會計憑證也不能如實反映發生的經濟業務,那么勢必會影響會計憑證的質量,反映到財務系統中也是虛假的業務活動。而且,會計處理的最終結果要形成財務報表,然而一些企業并不重視財務報表的編制,報表編制通常遵循內部的規定而非相關的會計準則要求。
(二)尚未構建完善的內部控制機制
當下很多企業尚未構建起一套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其首要表現便是崗位設置不合理,也沒有明確各崗位相應的職責,不相容職位由一人兼任的情況屢見不鮮。不合理的崗位設置使員工舞弊成為可能,是企業財產安全的一個隱患。其次未能有效落實問責制度。在財務基礎管理的具體操作中,雖然許多企業建立了相應的問責制,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卻因為缺乏更為細化的管理流程及控制點,而讓問責無人可問,讓制度流于形式,難以發揮實際監督約束作用。再次表現為缺乏財務審核機制和反饋機制,對于一些周期長、耗資大的工程項目,通常涉及分期按進度付款,而企業卻缺乏對付款金額和進度進行審核的機制,項目的實際近況也無法及時反饋至財務部門,這便會導致賬務處理的不準確。針對大額或者重要投資,沒有完善的審批機制,諸多企業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肆意投資的現象十分常見。
(三)財務管理規章制度弱化
建立健全財務規章制度是財務基礎管理規范化的標準。基礎管理薄弱的企業一般都存在財務管理規章制度體系不完善、無制度或者無完善的制度規則等情況。在會計檔案管理工作中也存在未能有效推行電子化檔案管理的問題,給財務會計檔案的使用、管理都造成了影響.
(四)相關人員專業素質缺乏
很多企業仍舊認為財務工作十分簡單,只要按照要求做賬即可,至于賬務處理是否規范、依據的原始憑證是否齊全、賬務處理是否符合規定并不關注,認為不需要財務人員有多么深厚的知識儲備,在后期也不大重視對員工進行培訓。這樣的觀念在管理層乃至財務人員自身的意識中根深蒂固,對于一個想要在激烈競爭中發展壯大的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災難。
三、規范財務基礎管理的基點
(一)夯實會計基礎
1.企業可以考慮建立起相關的制度,良好的基礎管理來源于完善的規章制度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規章制度體系,需做好頂層設計,結合企業業務開展與合規管理要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全面梳理和建立核算、預算、資金、資產等方面的財務管理規章制度。一定要建立層次清晰、簡明實用的財務規則架構與財務規章制度體系,實現可操作、可檢查、可考核。企業要向全體員工強調賬務處理的重要性以及員工在賬務處理中扮演的角色,要求所有的員工遵守制度。只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規章制度,才能保證基礎財務信息的準確性,同時也能帶動所有的員工參與到財務基礎規范化的建設中。
2.落實問責制度。問責制度建設,要落實問責關鍵點,如企業銀行賬戶是否就資金用途不同進行了有效區分,資金往來標注信息是否完整、詳實,是否有責任人簽字確認等。
3.規范財務會計檔案管理。財務會計檔案的主要管理內容有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表以及其他企業經營運作過程中所產生的財會數據而編寫的會計資料。規范財務會計檔案管理,要大力推行會計檔案電子化,不斷提升信息儲存數量及安全性,拓展財務會計檔案數據收集的范圍與種類,進行數字、符號、圖片的收集管理,將音頻數據、圖像數據作為收集對象,通過現代技術將財會數據轉化為3D數據模型,從而為財會數據使用者提供更為直觀、清晰的展示,提高財會數據使用的質量與效率。
(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1.積極培育依法依紀依規財務文化。企業要設立合理的崗位,明確工作內容和職責,形成相互制約、監督機制。強化植根制度、強調規則、注重規矩的財務治理理念,堅持原則,堅持對財務違規行為“零容忍”,樹立明底線、知敬畏意識,積極培育健康向上的財務文化,形成處理經濟業務與經濟事項主動想規則找規則用規則的良好文化。
2.針對風險點建立必要的監督機制。為了將投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內,按照職責權限對投資進行審批。對于較為重大的籌資、投資活動,企業要專門建立起審核制度。如果涉及十分重大的投資決策,就更需要集思廣益,從多種角度綜合考慮收益與風險,進行可行性分析,性質特殊或者對企業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可以由權力機構審批并形成書面文件,審批之后對于資金的流向要予以關注,明確相關人員的工作內容及其職責,保證后期項目的操作以及資金的籌集和使用都遵循預定的計劃,同時形成必要的監督體系。而財務監督方法多種多樣,外部監督如事務所審計、監事會檢查、稅務檢查等,內部監督諸如專項檢查、預算執行監督、收入監督、支出情況監督等。
(三)規范人才使用培育
企業需要建立起一套人才引進、培養機制。這不僅要求企業在人員錄用上面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資格證件審核,同時還要根據企業自己的管理工作具體要求對入職人員進行上崗培訓,并提供更多再深造、再教育的機會和途徑;加強與之工作相關的相關稅務機關、工商管理部門、司法部門等這些職能部門的溝通、聯系,加強各種新政策、新法規的學習與跟進,確保企業會計基礎工作始終嚴格遵循最新的管理條例與規則,強化對企業會計基礎工作具體內容的監督與約束;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工作組織力度,將學習效果、知識在日常工作中的實踐情況等都納入人員績效考核之中。
(四)提高財務信息質量
當前,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加強財務基礎管理,要不斷提高企業財務信息化水平。為企業決策者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以便高效果、高效率的做出決策,幫助企業把握機會,促進發展。經營決策的過程很大程度上就是財務信息的獲取、加工、轉換、處理、儲存、傳輸、控制和反饋的過程。加強財務基礎管理,嚴格落實“依據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據實確認、計量和報告”的會計核算要求,完善企業會計核算規范并從嚴貫徹,筑牢財務信息質量基礎。
總之,財務基礎管理是財務管理工作的第一步,能夠為財務管理部門和企業決策者與領導層提供更為準確的數據、更及時的信息、更真實的財務狀況,為企業參與未來的角逐奠定基礎。(作者單位為青海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