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帥
互聯網的誕生推動了社會各行各業的迅速發展。我國正處于重大的社會轉型期,面對復雜的互聯網環境,社會輿論已難以控制,輿情管理被納入政府管理,有效應對輿情已經成為輿情管理的重要特征。因此,在建立專業化社會輿論管理體系的基礎上,輿情管理離不開對輿論和輿情的精準理解和把握。
一、輿情與輿論含義界定
輿論是指社會民眾參與社會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社會政治態度,它必須是集合化了的公眾意見。輿論是公眾意見、社會意見的集合,它是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李普曼教授1922年出版的《輿論學》中提到,輿論的產生必然是“意見領袖”所鞭策的結果,“意見領袖”代表著意見的集合,個別人及小群體所產生的意見,不及構成為輿論。
“輿情”這一詞匯是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之后廣泛使用,而在此之前并沒有對輿情這一詞匯做出一個清晰的界定。結合我國國情發現“輿情”這一詞匯是我國特有的一種詞匯,這與我國的國情有一定關系。由于對“輿情”沒有一個清晰的界定,而帶來的使用詞匯的混亂局面,不利于管理者精確化管理,因此,厘清這三組詞匯具有重要意義。
輿情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學術界對“輿情”這個詞匯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李昌祖、許天雷在王來華教授對傳統詞義“輿情”的基礎上進行了狹義化界定,李昌祖認為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作為輿情主體的民眾對國家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筆者認為,李昌祖教授對“輿情”概念的厘定比較符合當前輿情發展趨勢,要更深入的研究輿情必須站在完全了解輿情特點的基礎之上,即在一個社會空間內,作為主體的民眾對國家及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規等所發表的社會觀點。
二、輿情與輿論的關系界定
在厘清輿情與輿論的格局后,我們能夠更有效的把“輿情”與“輿論”區分開來,這對進行輿情研判邏輯奠定了基礎。通過對上述“輿情”、“輿論”概念進行剖析,發現輿論與輿情之間是一種從屬關系。“輿情”是顯在和潛在之民意情狀,而“輿論”是公眾意見表達和互動的過程。簡言之,形成“輿論”的“輿情”主要的構成元素是“眾議”,其最主要特點是參與議論者在一定數量基礎上所達成的共議、互議,至此形成的“輿論”。
三、輿論與輿情的相同點分析
(一)輿論與輿情屬于人類特有的精神和心理層面現象
輿論與輿情屬于人類特有的精神和心理層面現象,通過發表意見和聽取他人意見,滿足精神以及心里層面的憤切。在發表或溝通期間,會產生思想碰撞和感受碰撞,從而影響或被影響他人,導致人心聚散、向背。這是輿情與輿論作用的最高表現。
(二)輿論與輿情是社會生活的晴雨表
社會生活為輿論與輿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容,社會生活是他們的重要組成部分。輿論和輿情是公眾對社會事務的公眾態度,也不單是議論,而是對公眾意識的集合,也迎合了我國提倡的民主管理,輿論不是民眾簡單的表達意見,而是一定意義上民眾的意見在初始表達后得到了更多民眾的認同,民眾所期望的是社會的和平、安定與幸福,追求公正、平等、互利和互助。
(三)輿論與輿情都是社會群體公開性表達言論
“言論”所指的是關于政治和公眾事務所形成的議論。言論形態處于社會意識形態比較淺的層面,其主要特點在于參與主體較廣泛、信息發布自由、無條件制約及公開性表達意愿等。因此參與的人不是獨立的個體在說在議,而是參與者魚龍混雜,導致形成的“言論”也多種多樣。由此證明,“言論”必須是在一定數量上的個體或群體共同的心聲,才能形成輿論或輿情。
四、輿情與輿論的差異性分析
上述提出輿論與輿情之間是一種從屬關系,兩者之間必然存在著諸多差異,并非可以等同或者混淆。通過對兩者進行剖析,對兩者差異進行以下闡述。
(一)兩者主客體的差別
正如上文所述,大多數人會把輿論等同于輿情,把輿情理解為輿論的簡稱,如官方輿論是否可以等同于官方輿情,這顯然是不對的。如主體的意見沒有能夠公開表達,不能使用輿論稱之。而輿情的形態必須是公眾參與,可以是非公開表達。相對于輿情來說,輿論的主體呈現多元性現象,新聞媒體、自媒體、官方機構等都是輿論的主體。
(二)兩者內涵的差異
刺激輿情的產生主要是公權力運行的結果,由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員不作為、公權力非法行使等主要因素導致輿情產生。而輿論的產生除了政府公職人員不作為、公權非法使用等,意見領袖的引導、民眾的維權、社會態度和意見以及不同言論所引發的態度和意見等都是促使輿情產生的因素。(作者單位為山西財經大學信息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