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剛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以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為基礎,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探索總結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規律,并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是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根本遵循。
黨的十九大之后舉行的首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對這一重要經濟思想的理解,可以從實踐維度,理論維度,價值維度等維度展開。
一、實踐維度:立足國情,源于實踐而指導實踐
馬克思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常態。新的時代需要理論的創新,實踐的土壤必然會孕育出新的理論。一是從國際上看,當前國際經濟復蘇乏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從國內看,資源環境約束漸顯、人口紅利漸消、結構調整壓力漸大,各種矛盾問題交織,“中等陷阱收入論”甚囂塵上,中國經濟到了關鍵的轉型路口,過去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迫切需要新的理論、新的思想為改革破題,為發展指明方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正是肩負著這一國家實踐重任而產生。二是5年來經濟發展的成績為新思想做了最好的注解:經濟水平不斷增長,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位置;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推進,出現重大變革,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口,供求關系日趨平衡,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新經濟新業態新產業方興未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得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開展,對外開放不斷深入,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風景這邊獨好”,事實勝于雄辯,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5年來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理論之源,正是在這科學思想的指引下我們走過了極不平凡的歷程。
二、理論維度:繼往開來,一脈相承又創新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既有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繼承,又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重大創新。關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內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七個堅持”。這“七個堅持”,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看:
(一)從發展方向來看。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我國經濟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發展。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堅持黨的領導,也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為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著黨的事業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從來就是一致的,黨領導經濟工作既是黨的使命所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也得以彰顯。
(二)從發展階段來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做出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判斷,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速度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轉變為調整優化;經濟發展動力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這一重大判斷牢牢把握住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特征、新趨勢,解決了怎么看當前中國經濟建設的問題,為我國新時期的經濟發展掃清了認識迷霧、提供了根本戰略指導。
(三)從發展手段來看。一是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的作用從“基礎性”變為“決定性”, 這一重要論述,牢牢抓住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正確處理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負責提供發展環境、公共產品與服務,市場主要進行資源配置,二者優勢互補、協同發力,共同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二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的變化,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我國經濟發展中供需關系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已成為阻礙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長久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過多依靠需求側的“三駕馬車”來拉動,特別是過度依賴投資來拉動。其實,“三駕馬車”只是GDP的三大組成部分,是應對宏觀經濟波動的需求邊短期動力,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重大發展方略,在勞動力、政府、市場、資本、制度創新等方面進行分別推進,提升全要素增長率,培育新的增長點,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推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創新。
(四)從發展要求來看。始終要求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概括。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角度看,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從體現新發展理念看,高質量發展就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從問題導向上看,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以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制定和實施了包括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一帶一路”倡議、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戰略、開創我國經濟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脫貧戰略等,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革產生了深遠影響;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我們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也是遵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體現。
三、價值維度:人民至上,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
區別于西方經濟學發展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始終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以人民為中心也正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內在價值取向,其科學內涵鮮明地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發展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在西方經濟學發展觀看來,勞動、資本和技術是物質生產的三大要素,并認為資本和技術才是發展的動力之源,因為勞動只有和資本、技術結合才能發揮作用。繼承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則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發展的本質是人類通過勞動不斷改造自然的過程。資本積累的確是經濟增長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但作為物化勞動或死勞動,它不可能自己創造自己。離開了人的勞動,它只能是一堆不能增值的一般等價物而已。科學技術也是人類勞動的創造物,不能與人并列。因此,從根本上看,發展源自人類的勞動,發展最基礎、最根本的推動力量還是來自廣大勞動者。要保證黨的事業充滿生機和擁有不竭動力,就需要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二)發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西方主流經濟學開始盛行新自由主義,追求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反對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表面主張自由,但實際上使得擁有資本的多寡決定了分享發展成果的多寡,少數人攫取了發展的絕大部分收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則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著眼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人的發展機會與權力,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三)發展的政策要圍繞人民。圍繞誰來發展,為誰發展,就會影響發展政策,進而就會影響到不同的群體和個人。在西方,發展政策面臨多方聲音。有人主張縮小收入差距、提高社會福利,有人主張更多發揮市場的競爭作用,有人主張發揮政府作用,理論上莫衷一是,爭議不休,主要還是由于不同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導致西方國家的發展政策左右搖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則擺脫了這種束縛,人們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發展始終圍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為目標,立足于具體國情,可根據發展階段不同的條件和要求,制定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和政策。實踐證明,只有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協調好社會利益關系,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作者單位為重慶市大渡口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