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凱
本文首先界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然后構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評價指標體系,其次進行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模糊綜合評價方案(FCEM)的設計,最后得出結論。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
戰略性新興產業首次提出是在2009年國務院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座談會上,之后在201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以下簡稱《決定》)發布,正式明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
我國理論界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定義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牛立超(2011)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關系到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導向性和動態性的特征。可見戰略性新興產業關乎國家長遠發展,關乎全局方向性,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涂文明、劉敦虎(2015)從“突破性技術創新”、“戰略性”和“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標”三個方面來理解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大部分學者都認為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能夠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能夠提高區域的競爭力。
二、產業空間布局概念界定
產業的布局受到歷史條件、技術知識和環境要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產業布局又稱為產業分布、產業配置,是指產業在一定的地域空間上的分布和組織情況。簡單說來,產業布局所要處理的問題就是“在哪里生產”。王宏起,蘇紅巖(2013)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空間布局就是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特點,圍繞地域優勢進行產業價值鏈的空間“片段化”分布以及核心價值活動功能定位與協同發展的過程。
三、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評價指標體系
(一) 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影響因素指標選擇
產業選擇決策是由需要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某區域做出的,區域決策人把區位條件視為固定值,分析不同產業的布局條件,通過選擇一定的指標對各備選產業進行評價,可進一步的明確該區域層級可以考慮布局的產業類型。選擇評價指標時,不考慮區域性的因素,只考慮產業本身的因子。本文選擇產業所處生命周期、產業相互影響程度、產業集聚度、產業發展效應和產業創新能力等因素作為分析研究的評價指標。本文指標體系的建立主要參考了韓躍(2014)關于北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的相關研究。
1.產業所處生命周期。不同區縣有不同的資源稟賦條件和產業承載能力,因此,它們對處于不同產業生命周期的產業來說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本文通過產業產值增長率、固定資產規模增長率和產業就業規模增長率等三個指標來反映產業的生命周期。
產業產值增長率=本年度該產業工業總產值/上年度該產業工業總產值
產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中,總產值是不斷變化的,總的來說是先上升后下降。本文選擇的產業產值增長率是用本年度的總產值比上年度的總產值。該比值大于1,則產業總產值增加,反之,則總產值減少。
固定資產規模增長率=本年度產業的固定資產價值/上年度產業的固定資產價值
一個產業是否具有成長性,可以通過固定資產規模的增長變化來體現。一般來講,在產業生命初期,企業存在著大量的投資,這時固定資產規模增長是比較快的,而達到成熟期之后,產業投資相對比較的穩定,此時固定資產增長就變得平緩。所以,可以選擇該指標來分析產業的生命階段特征。
產業就業規模增長率=本年度產業就業人數/上年度產業就業人數
該指標與以上的指標原理相同,都是抓住產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其需求會呈現出差異,當該產業處于成長期的時候,它對勞動力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
2.產業相互影響度。我們知道世間萬物都是普遍聯系的,處于經濟社會的產業發展也不例外。產業自身發展的同時不僅會對其他相關產業造成一定的影響,而且勢必會受到其它產業發展的影響。通常我們采用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來反映這種影響與被影響的程度。
影響力系數=,表示i產業每發生一單位的變化,導致的其它產業產出水平的變化程度。
是里昂惕夫矩陣中的第i行第j列的系數。
影響力系數是指國民經濟某一個產品部門增加一個單位最終產品時,對國民經濟各部門所產生的生產需求波及程度。影響力系數越大,該部門對其他部門的拉動作用也越大。
感應度系數=
用來表示j產業每發生一單位的變化,所引起的i產業產出水平的變化程度。
3.產業集聚度。產業的聚集會帶來聚集經濟效益,即由勞動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集中所產生的高效益。產業的聚集可以不斷地從外部吸收資金和人才,不斷地輸出新產品,也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是區縣層級決策人所愿意看到的。本文選擇用區位熵和空間基尼系數來反映這種產業的集聚度。
區位熵又被稱為專門化率,用以衡量某一區域要素的空間分布情況,反映某一產業部門的專業化程度,以及某一區域在高層次區域的地位和作用。計算公式為:
其中,qi表示某區域 產業的產值水平或從業人數,表示該區域所有產業的產值水平或從業人數。Qi表示全國產業i的產值水平或從業人數,表示全國所有產業的產值水平或從業人數。
洛倫茨(Lorenz) 在研究居民收入分配時,創造了解釋社會分配平均程度的洛倫茨曲線。基尼(Gini)依據洛倫茨曲線, 提出了計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統計指標——基尼系數。Krugman等利用洛倫茨曲線和基尼系數的原理和方法,構造了測定行業在空間分布均衡程度的空間基尼系數。Krugman ( 1991) 等在研究美國制造業集聚程度測量時定義了空間基尼系數,計算公式為:
其中,G為空間基尼系數,xi是某區域就業人數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比重,Si為某區域i產業從業人數占全國該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G=0時,產業在空間分布是均勻的,G(最大值=1)越大,表明地區產業的集聚程度越高。
4.產業發展效應。 衡量某一產業是否適合在某一區域內發展,要看該產業能否給區域發展帶來必要的效應。本文主要從經濟效應、環境效應和社會效應等三個方面來研究產業發展效應,并且只分別從中選取一個指標進行探討。
產業利潤率=產業年度利潤總額/該產業凈資產投資額
該指標可以反映出產業盈利能力如何以及能否為投資人創造價值在這里主要是用來測度某一產業的經濟效益。除了該指標外,也可以選擇全員勞動生產率。全員勞動生產率是根據產品價值量計算的每個從業人員單位時間內的產品生產量,是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職工技術熟練程度和勞動積極性的綜合表現。
單位增加值能耗=該產業能源耗費(一般指噸標準煤)/該產業工業增加值
該指標反映的是某一工業行業每產生一千元的工業增加值所耗費的能源數量。
單位增加值從業人員數=該產業平均就業人數/該產業年度工業增加值
該指標將產業的工業增加值與就業崗位數聯系起來,衡量單位工業增加值能夠為當地提供多少個就業崗位,體現的是一種社會效應。
5.產業創新能力。創新是產業永續發展的動力,產業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夠厚積薄發。本文選擇了R&D支出占比、研發人員比重以及研發人員人均工業增加值三個指標來刻畫產業的創新能力。
R&D支出占比=產業R&D全年支出/該產業年度營業收入總額
研發人員比重=該產業研發人員數量/該產業平均就業總人數
研發人員人均工業增加值=本年度該產業增加值/研發人員數量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評價方法
模糊綜合評價法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綜合評標方法。該綜合評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做出一個總體的評價。它具有結果清晰,系統性強的特點,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問題,適合各種非確定性問題的解決。
模糊綜合評判通常包括三個方面:假設與被評價事物相關的因素有n個,且我們把它記為,稱為因素集。又設所有可能出現的評語集m個,記,稱之為評判集。由于各個因素所處地位不同,作用也不一樣,通常考慮用權重來衡量,記為。
對于因素集權重向量,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AHP)來確定。下面將模糊綜合評價的方法步驟進行簡單的介紹。1.確定因素集,2.確定評判集,3.進行單因素評判得,4.構造綜合評判矩陣:
5.進行綜合評判:對于權重,計算,并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作出評判。
四、結語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為此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四川,應該科學的選擇符合自身發展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找準自身定位,找好著力點,有效發力,定能為西部振興添磚加瓦。本文研究認為四川省選擇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和節能環保產業等作為自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是具有一定科學性的,但還應該注重在這七類產業中進行一定的權衡,充分發展好最具潛力的、符合四川實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尤其重要,應該避免全面發力、和其他省市趨同的現象。本文認為四川省應該優先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其次是高端裝備制造業、節能環保、新能源等產業。(作者單位為西南財經大學 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