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凱
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本文利用ARCGIS軟件和企業的微觀數據對四川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空間分布現狀進行分析,總結出四川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特征。
一、研究對象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擇四川省2013年工業企業數據進行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工業企業數據查詢系統),根據國民經濟行業代碼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代碼之間的關系,將數據庫中的所涉及的10000多個樣本點企業進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分類,共選出5460個數據點。根據樣本點的企業詳細名稱、注冊地址,利用XGeocoding_v2軟件的地理坐標轉換功能,將樣本點企業的地址坐標抓取下來,并轉換成WGS84經緯坐標系,將樣本點導入ARCGIS軟件,生成其空間矢量圖層。
二、四川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現狀分析
(一)樣本點企業數量分析
將5460個樣本點企業按照行業和地市位置匯總分析可以看出,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以及節能環保產業企業數量占比比較大,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能源產業企業數量則占比相對較小。從四川省空間區位分布上來看,四川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比較集中于成都平原經濟區以及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數量相對較少,當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占比更少的是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經濟區,其中川西北經濟區是四川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布最少的地區。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分布較多的成都平原經濟區中,又屬成都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數量最多以及產業類型布局最全面,基本上是形成成都市“一家獨大”的局面。
(二)樣本點企業工業總產值分析
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由于屬于知識密集型產業,對人才對科技資源的要求較高,其產業總產值在成都平原經濟區中占比相對較高。生物產業和新材料產業在五大經濟區均有布置,生物產業在川西北經濟區的產值貢獻最大。川南經濟區總產值占比較高的主要是新材料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則集中布局在成都、德陽等老牌工業基地。
三、四川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空間分布特征
(一)產業發展不均衡
以《決定》所劃定的七類戰略性新興產業來講,四川省目前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行業發展不均衡。生物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和新材料產業已初具規模,發展也比較的迅速,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集聚區,這些產業主要聚集在成都平原經濟區和川南經濟區;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能源產業則發展規模相對較小,產業的集聚也不是特別的明顯,主要布局在成都平原經濟區的成都、德陽、綿陽等區域。
(二)區域發展不平衡
成都平原經濟區產業集聚明顯,產業發展的類別也比較齊全,是四川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的區域,依托樂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遂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綿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德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德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尤其是成都的西部產業園區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突出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為重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端產業基地。川南經濟區所含的四個地區發展較好的是生物產業、節能環保產業以及新材料產業。其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和新能源產業則發展較為緩慢。川東北經濟區的優勢發展產業與川南經濟區類似,但總體發展情況不如川南經濟區好,除了三類發展較好的產業外,其他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非常緩慢。
(三)區域間存在產業競爭和重構
節能環保產業在成都平原經濟區和川南經濟區均發展優勢明顯。川東北經濟區和川南經濟區的產業重構現象比較嚴重,兩者都傾向于大力發展生物、節能環保和新材料產業,而其他類型的產業均發展緩慢。在發展具有絕對優勢的成都平原經濟區內部,成都、綿陽、德陽都存在試圖囊括所有類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一現象不利于產業聚集區的形成和四川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整體發展。如節能環保產業在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經濟區的發展勢頭均很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產業集聚發展的優勢,難免存在區域間的惡性競爭等不良現象。(作者單位為西南財經大學 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