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甜甜
摘 要:本文借鑒國內外的劃艇訓練方法,結合上海徐匯區青少年體育運動學校青少年劃艇運動教學訓練經驗進行實踐研究,從運動員選材、教學訓練、運動智能培養等方面進行探討。在遵循水上運動訓練規律的前提下,同時突出青少年運動員的訓練特點,對青少年劃艇運動教學訓練方法進行總結和嘗試,最大限度地挖掘青少年運動員的潛力,促進青少年劃艇運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青少年 劃艇 教學訓練 運動智能
中圖分類號:G8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3(c)-0069-02
1 青少年劃艇運動員的選材
劃艇運動是前腿成弓步立,后腿半跪,手持單葉槳在固定的舷側控制方向并劃水的一項獨特的運動項目。根據該項目的解剖學、運動生理學等特征,確定能充分反映劃艇項目特點的測試指標,包括指尖距、伸臂長、坐臂長、跪臂長、胸圍、肩寬等。通過科學的選材方法,據此評估青少年運動員運動潛力,選拔具有較大的潛力的青少年劃艇運動員擇優訓練,對他們進行系統的教學和訓練,為青少年運動員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2 青少年劃運動員艇的教學訓練
2.1 劃艇教學的組織方法
劃艇教學組織工作包括:講解、示范、練習和反饋。
(1)講解:教練員在講解劃艇技術的過程中,講解內容應簡單易懂、簡明扼要、用詞準確。同時教練員注意講解的位置和講解的聲音,讓所有運動員看到示范動作和聽到講解內容。
講解內容要有明確的目的,按照“以練為主、講練結合”的原則精講多練。講解還應突出動作要領,強調訓練內容的重要性。講解過程中要求運動員注意力高度集中。講解使用的語言要結合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程度和對動作掌握的實際情況,隨著運動員訓練年限的增長,逐漸增加專業術語。講解的目的在于啟發運動員的思維,要善于把握時機,讓運動員理解教練員訓練教學的意圖,在訓練中多思考和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
(2)示范:劃艇教練員可以讓成熟的運動員來示范,以便于在示范過程中對技術動作進行全面的講解,也可以使用多媒體播放技術視頻,讓運動員直觀學習國內外先進技術。示范過程中應注意:教練員要通過語言和肢體動作引導隊員觀看學習;突出示范的重點;可采用分解動作和完整動作進行示范。同時還可以可以從各個角度進行動作示范,便于青少年運動員理解。
(3)練習:在動作教學示范之后,要讓運動員進行實踐訓練。
練習過程中,教練員要明確練習的要求、次數和距離,組織嚴密,同時提醒注意事項。在練習開始后,教練員要處在能觀察到所有隊員練習情況的位置,便于將他們練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地反饋他們。
(4)反饋:教練員在訓練中反饋信息,可以及時糾正運動員動作,減少錯誤,防止形成錯誤的動作成型。教練員應及時、反復地反饋正確、簡單的信息,突出訓練任務練的主要目的,教練員應善于發現運動員出現的問題,歸納總結共性問題,及時提出解決方案。
2.2 劃艇教學的訓練方法
2.2.1 劃艇訓練的準備練習
對于青少年劃艇隊員來說,技術教學前掌握游泳技能和水域急救知識,克服青少年對水的恐懼,培養運動員的水感,對今后運動水平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2.2.2 劃艇技術的訓練
青少年劃艇技術教學,應重視技術動作的實際效果,強調動作連貫性和槳下效果。首先進行協調性和平衡性練習,先在陸上、劃槳池中或碼頭上練習基本的劃槳技術。由于新隊員缺少水上平衡能力,前期不適宜進行艇上練習,模擬訓練課大約要進行5~15次。
陸上練習包括:跪姿持槳練習、轉抬體劃槳練習,采用分解法和完整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練習;劃槳池練習可先采用分解練習,將劃槳周期分為:入水、拉槳、操向(轉拔槳)、出水和恢復(回槳)5個分解動作,最后再進行上艇練習。
在上艇動作練習前,學習上下艇的步驟,由教練員或老運動員做示范講解。在劃艇運動中,首要的任務是練習正確的跪姿,以獲得對于劃艇的理想的穩定狀態。運動員支撐腿的膝蓋放置于跪墊上,跪墊的位置在劃艇中心線的一邊。 對于青少年運動員來講,學習劃艇技術相對較快,因為他們的身材小,具有較低的身體重心的特點,同時具有善于接受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想獲得好的水上平衡性,只有通過反復多次平衡練習,掌握平衡和慢劃的動作后,可進行技術劃的練習。
在劃槳周期起始階段,第一動作是入水。在入水動作的開始部分,運動員的身體軀干向前充分伸展,整個身體以跪墊為支點向前方撞擊,且身體重心放低。劃槳手的后背、推槳手、槳和拉槳手,共同構成了一個大寫字母“A”。作為劃槳周期中,整體連續動作中的一部分,在槳葉完全浸入水中時,拉槳動作隨即開始。在拉槳動作的完成過程中,推槳側肩向前,同時拉槳側肩后移,手臂伸直。槳應該保持在與水面垂直的位置盡可能長的時間,拉槳動作是整個劃槳周期中力量傳導持續時間最長的一部分,在拉槳動作的階段中,運動員的手臂下壓槳,同時軀干向后上方提升,隨著槳下動作,軀干逐漸復位到垂直位置。
對青少年運動員來說,每次劃槳的結束動作都是一個操向運動是比較困難的一個部分,這個動作要經過大量練習,直到這個動作成為拉槳動作的有力、流暢的連續動作。操向是以槳做“J”形運動(從上方觀察)來控制艇的方向,向著拉槳動作結束的方向,槳葉從與船體成垂直狀態的位置(從上方觀察)逐漸遠離為與船體成30°~40°角的位置,這種改變是以在槳“T”形把上輕微的扭轉動作造成的。運動員必須發展出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能夠讓艇保持直線航行,或按照希望的線路進行轉彎所需要的操向動作的力度與幅度。
出水應是強有力的動作,通過兩只手臂將槳從船體一側垂直拉出。出水緊隨著操向動作,槳葉要輕快地從水中出來,當身體成正直向上的姿勢時,槳隨身體出水,身體向前轉動,復位至入水動作開始下一劃槳周期。這個階段的重點是機體的呼吸和肌肉的放松。
2.2.3 劃艇的素質訓練
在進行劃艇技術訓練的同時也需要對青少年運動員進行劃艇的專項素質訓練。在青少年運動員時期,發展力量耐力對青少年運動員過渡到成年階段具有基礎性作用,通常采用劃艇測功儀作為發展專項運動能力的輔助性力量訓練方式。力量訓練計劃應側重力量耐力發展設計,將循環訓練增加到周期的訓練內容中,如:用最大力量的35%的強度,設計8~10個循環站,每站練習1min,組間間歇1min。據調查在采用這種方法后一個冬季運動員的力量耐力提高了18.4%[1]。
青少年運動員水上訓練計劃中,要按年齡階段循序漸進地向目標訓練階段過渡。10~13歲發展一般耐力和動作協調性,控制劃船速度和跑步速度;14~17歲發展專項耐力和專項速度力量素質,保持一般耐力水平,控制劃船速度;17歲以上發展專項力量耐力和長距離耐力。
3 青少年劃艇運動員的運動智能培養
運動智能是智力因素和能力因素的有機結合,是影響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重要因素。運動員將實操能力和適應能力與在劃艇運動中的觀察力、記憶力和反應力等的有機結合,逐步形成了運動智能。在教學過程中,培養青少年運動員逐步認識和運用運動訓練的一般規律,掌握劃艇運動的專項規律。在訓練中,培養運動員掌握與艇、槳有關器械的知識技能,適應在不同訓練和比賽環境下,對器械進行機械和技術上的調整。引導隊員學會自主分析和掌握運動技術和戰術的能力,配合教練員高效完成訓練,提高競技能力并在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參考文獻
[1] 阿·納·尼科諾羅夫,楊更生.15~17歲青少年皮劃艇運動員訓練體系的完善方向[J].體育科研,1992(2):39-42.
[2] 張玉青,楊英,衣成杰,等.北京市皮劃賽艇男子初級選材標準的初步研究[J].體育教學,1993(1):51-58.
[3] 薛冰.對我國皮艇運動專項力量訓練的思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36(6):157-158.
[4]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5] 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崔大林.皮劃艇項目科學化訓練的探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2):1585-1591.
[7] 周學軍,薛冰.我國皮劃艇專項力量訓練存在的誤區和思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35(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