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劍瑋
摘 要:本文通過梳理“互聯網+”與地方政府治理之間的關系,弄明白地方政府與信息化之間的關系,搞清楚兩者之間相互融合的過程。分析“互聯網+”背景下地方政府治理行為模式面臨的挑戰,最后對于“互聯網+”時代網絡社會管理中地方政府行為模式創新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互聯網;信息技術;社會治理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出現,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手段越來越成熟,傳統電子政務很難在地方政府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互聯網+”與地方政府治理的關系
我們討論“互聯網+”與地方政府治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就是要弄明白地方政府與信息化之間的關系,搞清楚兩者之間相互融合的過程。這里可以從兩個角度去考慮:一是地方政府自身的角度,如何與互聯網深度融合;二是地方政府治理下的經濟、社會領域如何推進“互聯網+”的進程。
首先,在“互聯網+”這個大環境下,地方政府自身必須進行治理模式的改革,其目的是解決地方政府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問題,如何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幫助地方政府實現治理體系升級和改造。其次,地方政府在推動各個領域“互聯網+”方面是治理主體,應該重點關注地方政府的定位和作用,在信息化融合的浪潮中實現經濟社會領域的“互聯網+”。
1.地方政府自身的治理變革
首先,地方政府需要更新治理思維方式。基于平等、開放、協作和分享這些特點的互聯網,其思維方式更加注重的是“以用戶為中心”和“極致的用戶體驗”。
其次,地方政府需要重新塑造治理的運行過程。一是政府在決策過程中要做到民主化、科學化和公平化。二是在政策執行和實施過程中要創新地方政府治理流程,做到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路。三是改進監督方式,促進政府執行外部化的監督。
最后從治理的方法和手段入手,創新地方政府治理的方式手段。“互聯網+”時代通過各種現代信息技術,給政府治理方式和手段帶來了極大的發展和創新。
2.地方政府推動經濟和社會“互聯網+”的角色定位
首先,“互聯網+”是當前社會治理的客觀環境和現實基礎,這一點應當被地方政府認可。地方政府要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積極推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互聯網技術在社會治理、產業發展、公共生活等各個領域融合發展。
其次,面對“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地方政府要保持寬容的心態,從制度層面解決好“互聯網+”時代出現的新事物和新產品帶來的各種問題和矛盾。“互聯網+”的過程其實是對傳統模式升級改造的過程,融合過程中肯定會觸及到利益格局和管理模式的深層次變革。
最后,地方政府要樹立“數據治國”的理念,在推動各個領域實現“互聯網+”的過程中,要重視大數據和平臺建設。地方政府既要做好數據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樹方面的工作,利用數據分析的結果做出決策判斷,創新社會治理決策體系;還要做好數據公開和共享,保障數據安全。
二、“互聯網+”背景下地方政府治理行為模式面臨的挑戰
理論上認為,國家治理體系由三種基本機制組成,分別是政府、市場和社群。這三種機制各有優點和不足,并由此演變出市場失靈、政府失靈以及社群失靈的理論。當一個國家處于一種穩定治理的狀態,就體現出這三者之間保持著一種動態的互動平衡關系,當一種新的社會基礎框架出現后,意味著原先處于穩定的體系被打破,便會對傳統治理模式形成挑戰,甚至打破傳統的平衡。
1.網絡的開放性加速了權力的分散,對政府的決策模式提出了挑戰
傳統社會時期,精英階層擁有話語權的壟斷權,治理主體的參與平臺相對集中,互聯網的出現,其與生俱來的開放性極大地拓寬了公眾參政議政的平臺,顛覆了傳統的強弱勢群體的力量格局,“互聯網+”時代社會弱勢群體獲得了更多的發言權。
2.網絡的共享性加深了公眾對社會的監督,挑戰了政府治理的監督模式
過去政府對于信息的壟斷是一直存在的,網絡的共享性打破了這一現狀,互聯網極大的拓寬了公眾獲得信息的渠道。“互聯網+”時代的輿情管理顯得越來越重要,網絡時代政府治理模式面臨一系列重要挑戰,如何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完善網絡監督模式,保證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成為新時代地方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
3.網絡的交互性使得傳統的信息流動方式產生了變化,對政府實行治理的過程構成了挑戰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發展對那種自上而下的傳統治理模式產生了顛覆性的改變,一方面政府開始不斷加強和其他治理主體之間的互動,另一方面各個治理主體本身的影響力也不斷增強,自下而上對政府也形成重要的影響。信息技術和網絡在傳播方面有著與生俱來的優勢,如何利用好這一優勢,讓政府和各個治理主體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是互聯網時代政府治理模式面臨的又一挑戰。
三、“互聯網+”時代網絡社會管理中地方政府行為模式創新的幾點思考
1.推動公共權力、網絡公民社會與公民權利的再平衡
和諧社會的社會治理到底應該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理想狀態?我覺得應該是公民社會與國家力量之間達成某種平衡。公民社會的作用主要是在政府與公民之間牽線搭橋,暢通溝通渠道,橋梁搭建好了,人民和政府才能有好的溝通,最終影響政府決策過程,推動了政府治理改革。
2.簡政放權,在體制和機制上做文章,破除政務信息化在體制和機制方面的障礙
以政府的宏觀決策、民生服務和市場監管為中心,構建綜合性的跨部門應用系統。加強政務信息化的法治建設,改變法治滯后于信息化本身的現狀。例如,現在很多地方正在構建橄欖型政府,成立行政審批局。在后端則是整合各個部門的執法隊伍,設立幾個綜合執法隊伍,這樣每個部門都能把管理事項分離出去,執法項目升級為綜合執法,政府大部門處于橄欖型的中間,主要搞決策和監管。
3.引入“參與—協商”型治理模式
在網絡時代,政府運用互聯網技術積極引導公眾參與社會事務的管理,構建“參與—協商型”治理模式,也符合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參與—協商”型治理模式的關鍵就在于確立以公眾為中心的政府治理理念。因此,重視民意,樹立以公眾為中心的治理理念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王彬彬、劉祖云.網絡時代政府革新的三個視點[J].南京社會科學,2010(4)
[2]孫萍、王秋菊.網絡時代中國政府治理模式的新思考[J].求實,2012(4)
[3]約瑟夫·奈.權力大未來[M].王吉美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