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寶蓉
摘 要:在高等院校,運動解剖學是體育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從解剖學的角度來對體育運動對人體的作用和機理進行研究,也是學生后續學習多門課程的理論基礎。在體育專業中,運動解剖學作為基礎學科,其作用非常大。但是隨著體育教育體制結構的變化,運動解剖教學的學時不斷縮減,教學課時非常緊迫,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進行,在新形勢下,體育學科中的運動解剖教學也面臨著改革。本文對目前運動解剖學教學的基本現狀進行分析,對新形勢下運動解剖教學的改革進行思考。
關鍵詞:運動解剖 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2(a)-0130-02
在高等院校的體育專業中,運動解剖學多年來一直是體育學科中的必修課程之一,其是從人體解剖學的角度對體育運動對人體產生的作用和影響機理進行分析和探究,屬于人體解剖學的分支科目,是運動學科的一門基礎性課程。體育專業并非單純的體育運動科目的學習,運動解剖學是體育學科中很多課程的理論基礎,為形態學提供理論支持,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十分有利。運動解剖學在體育專業教學中課時逐年減少,使得這一學科的教學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在新形勢下,如何改變運動解剖教學的現狀,提高教學質量,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問題。
1 運動解剖學教學現狀分析
1.1 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有待進一步完善
運動解剖學隸屬于人體解剖學的范疇,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除了必要的理論教學,還包括實驗教學,在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基礎上研究運動對人體的作用和變化機理,是體育科學與人體解剖學相結合的一種學科。雖然多年來運動解剖學一直作為基礎科目存在,但是其與運動實踐之間緊密相關,為體育專業其他課程提供理論基礎。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運動解剖學所用的課時在體育院校中普遍出現大幅度的縮減,總課時的減少,相應的理論和實驗課時也在不斷減少,特別是實驗課時,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講解不夠透徹,學生理解不充分。
1.2 單一化的授課方式
運動解剖學既然屬于形態學的范疇,那么單純地以講授的方式進行教學,勢必會缺乏直觀性,難以為學生所理解,教師語言表達也會吃力。這門課程本身就包括大量的專業術語,知識抽象化,學生無論是理解還是記憶難度都很大。傳統的教學主要借助于課本、板書,配合掛圖,近年來在很多課堂中增加了PPT課件。雖然手段上有所更新,但是在教學方法上仍然是以灌輸式的講授為主,課堂氣氛感覺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積極主動的思考,更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培養,與現代素質教學的理念不符。
1.3 實驗課課時明顯不足
總課時的縮減,直接帶來的就是實驗課時的減少,而運動解剖學又是一門注重直觀性的學科,實驗課課時明顯不足是現代運動解剖學教學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在運動解剖實踐教學中,一方面在教具準備方面明顯不足,另一方面理論授課的觀念根深蒂固。實驗課需要有一定的資源和設備的支持,對上課人數上會有一定的限制要求,所以很多教師更偏愛不受人數限制的理論授課方式。上課人數多,教師不可能做到兼顧每一個學生,加上學生對課程本身缺乏認識,很多授課都流于形式,教學效果自然不夠理想。
1.4 考核機制有待完善
考核是現代學校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種檢驗教學效果的方式,絕大部分院校都將考核的內容設置為期末考核與平時成績相結合的方式,各占一定的分數比例,最終形成一個綜合性的結果。考核內容以運動解剖學基礎知識為主,考察學生的掌握情況。這種考核方法側重了理論知識的掌握,卻忽視了實踐能力的檢驗。很多學生為了應對筆試,在期末總復習的時候全靠死記硬背,雖然枯燥,但也是為了通過考核的無奈之舉。這種考核機制帶來的結果就是學生學得死,不會運用,等完成了考試隨即也就忘了,根本談不上牢固掌握,靈活運用更無從談起。
2 對新形勢下運動解剖教學改革的思考
2.1 對教學計劃進行修訂
任何一項任務的完成,都需要先預先設定一個目標,并為之努力,教學也是如此。對于運動解剖學來說,也要先樹立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然后針對這一培養目標進行探討,鉆研教材,根據專業資深的特點,編制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在教學內容上,要突出重點,明確難點,限于課時的限制,可對課程重點內容進行整合,精講難點。
2.2 授課方式多樣化
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方法已經與現代教育理念相脫節,對于教師來說,必須在教學方法上加以創新,尋求多樣化的授課方法,充分利用圖像、視頻等現代先進的多媒體技術配合課堂教學,提高運動解剖學的直觀性。改變傳統的教師為主體的授課方式,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教學以啟發和討論的形式激發學生課堂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去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把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學習變成一次積極活躍的知識活動。多種教學手段的應用,給學生以視覺、聽覺、語言、動作等多方面的體驗,師生之間建立一種和諧互動的關系,學生能夠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感覺課堂有樂趣、學習有動力,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3 重視學生實踐觀察能力的培養
運動解剖學這一課程中存在大量的專業名稱以及人體形態結構的內容,只憑課堂口述或者圖片式的教學,很難讓學生充分地理解知識點,而且還會顯得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因此,實驗課對于運動解剖學的教學來說非常重要,在實驗課中,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人體形態以及運動對人體結構帶來的作用和變化,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總課時是64學時的情況下,教師可恰當對理論教學和實驗課的比重分配進行調整,加強實驗課教學,實驗課的學時應從原來的8學時增加到24學時,理論課的學時從原來的56學時減少到40學時。限于實驗課人數上的限制,教師可以將大班人數拆分成小班來進行實驗授課,實驗課人數<10人,能夠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和課堂效果,有充足時間讓學生掌握實驗課內容,并讓學生在教師的指點下口頭陳述,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使學生牢固掌握教學內容。實驗課后可采取學生編寫實驗報告的方式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3 結語
總之,在新形勢下對運動解剖教學進行改革,首先就是要打破傳統教育理念,與時俱進,從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機制等幾大方面著手,立足于素質教育的理念,注重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的同時配合實踐教學,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沒有固定的方法,但是要講求方法,沒有最好的教學方法,只有最合適的。任何教學理論都需要結合教學工作的實際,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既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又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思維,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對運動解剖教學進行改革和創新,使運動解剖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滿足培養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楊赳赳,王國軍,王國基.體育專業《運動解剖學》教學改革探討[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8):209-210.
[2] 周紅林.運動解剖學PBL教學模式的運用[J].科技信息,2017(1):141.
[3] 劉宏騫,趙金良.運動解剖學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6,18(2):69-71.
[4] 張秀娟,李莉,王鴻翔.運動解剖學理論與實驗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究[J].高師理科學刊,2015(2):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