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龍 沈軍
摘 要:近年來,圍繞體力活動環境、食品環境與居民健康的關系以及環境的評估展開了系統的研究,一些研究成果還得到了有效的應用。然而,建成環境也是自然生態環境的物質基礎,自然生態環境更是城市建成環境規劃的重點,當前還沒有研究對體力活動環境、食品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進行綜合分析,因此需要系統的理論和評估方法為今后的應用提供指導。對此,本文提出了建成環境安全格局(BESP)這一概念,即建成環境中的體力活動環境要素、食品環境要素和自然生態環境的要素形態和空間分布處于一種特定格局,這種格局既有利于居民的日常體力活動充分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飲食習慣的形成,又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區域生態過程安全的維持。
關鍵詞:體力活動 食物環境 生態 肥胖
中圖分類號:G804.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2(a)-0217-02
在過度擴張的城市,居住區多位于外圍地帶,而學校、商業、娛樂區域等多位于城市中心地帶,產生居住-就業、居住-休閑空間錯位等導致日常出行嚴重依賴機動交通,再加上健身與康樂設施、社會治安、街道景觀、出行可到達性和安全性等不足,這些建成環境(Built Environment)的演變不利于城市居民日常體力活動的開展,進而對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如肥胖等[1-2]。與此同時,有關食品環境與人們肥胖流行狀況關系的研究也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許多研究發現,高密度的高脂、高熱量食品零售點分布和低密度的新鮮蔬菜、水果供應點分布與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兒童的體重增加、肥胖率提高顯著相關[3]。然而,另一方面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如何保證城市自身及其所在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過程安全也是城市建成環境規劃考慮的核心問題。最近,有文獻開始提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要求我們在營造適宜的建成環境來幫助城市居民改善體力活動和飲食結構,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時,也要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城市的生態安全[4]。本文通過對近年來有關建成環境與體力活動和健康,食品環境與肥胖以及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理論等進行闡述。
1 建成環境中的自然生態屬性
近年來,隨著建成環境中體力活動環境和食品環境與健康關系的研究不斷深入,一些研究和實踐的文獻不斷報導。然而,有一個與城市建成環境規劃和發展密切相關的方面并沒有很好地進行聯系,那就是城市自然生態環境,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生態過程安全等議題。城市生態系統不僅有生物組成要素(植物、動物和細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組成要素(光、熱、水、大氣等),還包括人類和社會經濟要素,這些要素通過能量流動、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以及物資供應與廢物處理系統,形成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統一整體[5-6]。建成環境不僅是影響人們體力活動的因素,也是植物、動物和細菌、真菌、病毒等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因此,在我們營造適宜的體力活動空間來促進城市居民體力活動的同時,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系統安全的維護也是我們考慮的重要方面。
由于城市地表的高度人工化特征,相比于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具有適度的自我調節能力,城市生態系統的低安全性更需我們改善建成環境來保護或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過程的安全[7-8]。在景觀生態學中,生態安全格局理論認為,局部地區的空間結構對于生態過程如動物繁殖和遷徙、種子傳播和植物生長擴散等的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當某一空間結構對生物的繁殖,多樣性的保護和空間流動均具有良好條件時,這一格局被稱為生態安全格局[9]。城市生態安全格局是城市自然生命支持系統的關鍵性格局,它維護城市生態系統結構和過程健康與完整,維護區域與城市生態安全,是實現精明保護與精明增長的剛性格局,也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續地獲得綜合生態系統服務的基本保障[10]。
2 建成環境安全格局概念的提出
如之前所述,一方面建成環境通過影響我們的體力活動和飲食行為,進而影響我們的健康,另一方面,建成環境也會對自然生態過程的安全以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產生影響。所以我們需要創建出這樣的一種建成環境格局,即建成環境中的體力活動環境要素、食品環境要素和自然生態環境要素的形態和空間分布處于一種特定的格局,這種格局既能促進居民的日常體力活動水平(如步行或自行車出行,在社區及周邊進行休閑活動和體育鍛煉等)和幫助我們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減少高脂、高熱量等不健康食品攝入,增加果蔬等建康食品攝入等),又能夠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持區域內的生態過程安全,本文將這一種格局稱為建成環境安全格局(Built Environment Security Patterns;BESP)。提出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為將來可持續發展中的空間規劃和調整提供更為全面和科學的方法和視角。
根據研究目的,本文將城市環境分成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兩個部分,而兩者所交集的部分為實體環境,根據當前許多研究中建成環境所涵蓋的范疇,建成環境即主要指實體環境中人和鳥類、昆蟲、微生物等其它生物以外的物質環境。為支持居民體力活動充分的生活方式,減少不健康的食品攝入,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持區域生態過程安全,除了政策、法律和經濟/教育等社會條件以及氣候、海拔和地理等自然條件的共同支持外,我們應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建出適合人和其它生物居住的建成環境條件,即建成環境安全格局。近年來,已有始關注食品環境、體力活動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的研究進行綜合考慮的研究,如有研究將體力活動環境和食品環境進行綜合評估,也有研究將城市綠地景觀的質量通過建設設施數量和綠地的自然生態屬性兩個方面進行評估[11-12]。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所提出的建成環境安全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3 結語
本文提出了建成環境安全格局這一概念,是指建成環境要素的形態和空間分布處于這樣一種狀態,即體力活動環境、食品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的綜合格局既有利于居民日常體力活動充分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飲食習慣的形成,又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生態過程安全的維持。
參考文獻
[1] Ewing R.Ca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determin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J].Exercise Sport Science Reviews,2005,33(2):69-75.
[2] Ferreira I,Vanderhorst K,Wendelvos W,et al.Environment al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youth-a review and update[J].Obesity Reviews,2006(8):129-154.
[3] Wrigley N,Warm D,Margetts B.Deprivation, diet,and food-retail access:findings from the Leedsfood deserts'study[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03,35(1):151-188.
[4] Tian YH,Jimb CY,Wang HQ.Assessing the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quality of urban greenspaces in a compact city[J].Landscape andUrbanPlanning,2014,121:97-108.
[5] 鄧小文,孫貽超,韓士杰.城市生態用地分類及其規劃的一般原則[J].應用生態學報,2005,16(10):2003-2006.
[6] 張宏鋒,歐陽志云,鄭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空間尺度特征[J].生態學雜志,2007,26(9):1432-1437.
[7] Grimm N B,Faeth S H,Golubiewski N E,et al.Glob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cities[J]. science,2008,319(5864):756-760.
[8] Pickett S T A,Cadenasso M L,Grove J M, et al.Urban ecological systems:Scientific foundations and a decade of progres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1,92(3):331-362.
[9] Yu K J.Security patterns and surface model in landscape planning[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6,36(5):1-17.
[10]龍宏,王繼武.基于空間途徑的城市生態安全格局規劃[J].城市規劃學刊,2009(6):99-104.
[11]張小飛,李正國,王如松,等.基于功能網絡評價的城市生態安全格局研究—以常州市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5(4):728-736.
[12]巫麗蕓,吳曉琴.城市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研究—以福州市為例[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9(3):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