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關乎黨和國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發展道路的大事,扶貧開發成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短短4年時間,5564萬中國人擺脫貧困。而在未來3年,還將有4335萬人脫貧。同時我們黨也做出了莊嚴的承諾——承諾絕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讓中國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指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黨中央如此重視扶貧工作,那我們回望來路,看看到底取得了怎樣的脫貧成績。
一、回望來路,脫貧成績舉世矚目
我們通過一組數據具體的來看一下扶貧成就。2013年至2016年,農村貧困人口每年都減少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6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個百分點;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我們所取得的扶貧成就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可。對全球消除貧困的進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也和黨中央提出的精準扶貧理念是分不開的。
二、精準扶貧扶貧思想的主要內容
2011年我國劃定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進行重點扶貧。這種扶貧模式在短期內集中了政策和資源優勢,能夠切實幫助部分貧困人口脫貧。但也有貧困地區存在一直未實現脫貧的群體和一度脫貧后又返貧的群體。于是在2013年,總書記在湖南十八洞村考察時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思想。
那么精準扶貧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主要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區域、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
精準扶貧思想的主要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個目標、兩個確保、三個格外、四個切實、五個一批、六個精準。一個目標是指要補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兩個確保是指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確保貧困縣全部摘帽。三個格外是對各類困難群眾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四個切實是要切實落實領導責任、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切實強化社會合力、切實加強基層組織。五個一批具體包括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過去,在扶貧開發的過程中,究竟哪些地區屬于貧困地區?尤其是哪些戶屬于貧困戶,屬于貧困人口?這些問題上弄得并不是很準確。而采取的一些扶貧措施也是大而化之,并不能真正解決貧困戶的問題。總書記提出了“六個精準”。總書記提出扶貧要做到“六個精準”既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精準扶貧理論,是對我們黨的共同富裕理論的發展和延伸。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有利于集中各類資源,聚焦扶貧對象,提高扶貧工作的精準度和有效性。
三、提出精準扶貧的原因
有人就問說我們為什么講要精準扶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叫:“手榴彈炸跳蚤”,這是不行的。提出精準扶貧是基于兩個層面的需要。一個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另一個是現實的需要。
1.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試想一下,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這說明,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既是有中國特色的減貧道路的根本目標,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區別于其他制度、其他理論的基本特征。
2.現實需要
我國扶貧開發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2016年10月17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白皮書指出——全國有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有832個貧困縣,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5630萬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這些沉甸甸的數字,凸顯了扶貧脫貧形勢的嚴峻性。實現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任務巨大。
四、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脫貧攻堅越往后,難度越大,越要壓實責任、精準施策、過細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繡花必須凝神靜氣、心無旁騖。精準扶貧,就要像繡花一樣足夠精細、下足功夫,才能實現真扶貧、真脫貧。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確保把真正的貧困人口弄清楚,把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
2014年4月至10月,全國扶貧系統組織了80萬人進村入戶,共識別12.8萬個貧困村、8962萬貧困人口,建檔立卡、錄入信息,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把真正需要扶貧的人扶起來。建檔立卡使我國貧困數據第一次實現了到村到戶到人。
在實際工作中,各地總結出具體的方法進行把握。諸如“先看房,次看糧,再看學生郎,四看技能強不強,五看有沒有殘疾重病躺在床”等評定程序,讓扶貧工作更具操作性。作為我們各地縣的扶貧干部呢,更是要強化措施,精準識別,真正的把需要扶貧的人識別出來。
2.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
俗話說:不怕有一個窮攤子,就怕沒一個好班子。我國形成了一個“五級書記抓扶貧”的局面。習總書記指出,加快形成中央統籌、省(自知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扶貧開發機制,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截至2016年末,全國共選派77.5萬名干部駐村幫扶,選派18.8萬名優秀干部到貧困村和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記。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在黨,在黨的各級干部。
3.解決好“怎么扶”的問題
在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中,有兩個意義深遠的節點,一個是江西井岡山宣告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另一個是,河南蘭考也宣布摘下貧困的帽子。探究兩個地方的脫貧密碼,最根本的是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黨員干部沖在第一線、干在最前列,并凝聚了廣大人民群眾改變命運的斗志和力量。
(1)堅定信心、補齊責任短板
扶貧開發攻堅任務艱巨,需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有使命感,甘于奉獻,重責任、敢擔當。補齊扶貧責任短板,應看清貧困現狀,心中有責。補齊扶貧責任短板,應牢記扶貧目標,堅定信心。
我們的扶貧干部因此要堅持當好“五大員”:一、當好黨的政策的宣傳員二、當好科學發展的指導員 三、當好治村理家的管理員 四、當好清正廉潔的守門員 五、當好為民盡職的勤務員。
(2)靶向治療、補齊發展短板
我國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堅持精細化的扶貧思想,找到“貧根”,對癥下藥,實行靶向治療。
要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為治本之策,因地制宜多發展一些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產業,努力實現更多貧困戶穩定增收脫貧。每個地區都應該根據自己的區位因素,因地致宜發展符合當地實際的特色產業。我們必須認識到,每個貧困縣要實現脫帽的目標,發展產業是治本之策。
(3)扶志扶智、補齊精神短板
精神脫貧理念是精準扶貧思想的戰略重點。補齊精神短板,要做到兩個先行:一是扶志,二是扶智。要做到在思想上扶志,在能力上扶智。
如果貧困戶自身沒有脫貧的愿望,沒有發家致富的信心,那么我們如何幫扶都是沒有作用的。因此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發揮其主體作用,提高其發展能力,既是關鍵,更是目的。
在國際經濟學界,也有人研究過這個問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提出能力貧困的問題。他認為,貧困人口致貧的原因是沒有自我發展能力,主張反貧困首先就要幫助他們建立起自我發展能力。
扶貧必扶智。我們現在的貧困戶中研究其致貧因素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缺技術。而很多鄉鎮干部反映工作難開展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百姓文化程度偏低,對法律、政策等知識知之甚少。而發展教育是減貧、脫貧的根本之舉。而也只有發展教育,才能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
(4)協調推進、補齊機制短板
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在基層,建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是關鍵。總書記強調,“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
一是強化黨組織引領功能。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政策引領、組織協調、發動群眾等方面的優勢,探索“支部+合作社”模式,重點發展種養殖、農家樂等休閑觀光農業,因地制宜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二是提升黨組織造血功能。通過壯大村集體經濟,不斷提升村級黨組織內生動力。我們要加強黨組織的建設,真正做好以基層黨建促脫貧。
三是要搭建社會幫扶平臺。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鼓勵各類企業、商會協會等通過結對幫扶、捐資捐物支持貧困農戶發展生產,加快脫貧步伐。
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上下同欲者勝。黨的十九大已經勝利召開,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近在眼前。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一定能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