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麗奴拉·祖爾亞提
摘 要: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面對的挑戰越來越嚴峻,嚴重的環境污染以及日漸匱乏的資源能源已成為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一大困境。在經濟新常態的大環境背景下,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必須樹立生態理念,抓住機遇深入改革,使經濟與生態保持平衡,從而有效實現綠色、可持續生態發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格局。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生態文明;建設;挑戰;機遇
由于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均為粗放式發展,過度、不合理的資源開發和消耗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阻礙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逐漸進入經濟新常態時期,在這樣的時代環境背景下,如何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新常態下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大問題[1]。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為我國社會現代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必須改變傳統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以高效率、健康的增長方式提高國民經濟水平。
一、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相關問題
1.公眾生態意識以及自覺踐行意識缺乏
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給自然資源以及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系統退化問題,每一位公民均有職責和義務保護環境,維護自身的切身利益。但是,我國長期以來的低能、高消耗經濟發展模式讓人們形成了漠視、缺乏關心的意識態度,加之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的疏忽職守,對環境管理不重視也進一步影響了環境、自然資源的保護。另外,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知識了解方面,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程度仍比較低,其踐行行為比較差,許多民眾沒有養成自覺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行為習慣,繼而導致生態環境保護的風氣不高,普遍存在認同度高、知曉度低、踐行度差等情況[2]。
2.注重經濟增長,缺乏生態治理
當前,我國的經濟體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正確地引導和監督,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國家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重要職責。以往的經濟監督、管理其機制層面過度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而忽略了環境、資源保護,這樣的發展模式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高度注重經濟增長而缺乏生態治理的發展理念使得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3]。基于治理的層次來看,雖然我國法律在生態保護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但是在實際管理中仍然無法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基于政府部門的層次來看,許多地方政府為了提高地方經濟增長,為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往往以犧牲當地自然環境為代價換取“政績”,最終導致生態治理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4]。
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在經濟新常態下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1.發展綠色生產,促進生產美化
在經濟新常態引領下,大力發展和推動綠色生產已成為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倡導理念,構建污染少、資源利用率高的產業結構是經濟新常態發展下的必然要求。為此,必須改變傳統的經濟生產方式,加快和促進綠色產業發展,從而最大程度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的綠色、低碳、環保增長。經濟新常態的深化日益顯露了傳統經濟的弊端,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諸多的機遇,國家在經濟工作會議中明確指出將經濟增長轉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模式。近些年來,在經濟新常態下傳統的增長方式開始逐漸轉為綠色、環保的增長方式,綠色產業、綠色科學技術已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力量,發展綠色生產,促進生產美化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新模式[5]。
2.增強保護生態環境觀念意識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我國的經濟的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傳統經濟發展過度消耗資源,以高投入、高消耗為發展戰略,這樣的經濟模式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導致我國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嚴峻,如中國近年來頻繁的霧霾天氣即是環境污染造成的產物。當前,我國已經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規劃發展布局之中,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建設和構建生態文明已經成為時代發展過程中首要解決的問題,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增強保護生態環境觀念意識,是提高環境質量,降低污染,促進綠色發展的關鍵[6]。為此,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應該做好相應的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宣傳工作,從而讓全民均積極參與到保護環境的具體行動中來,讓生態環境建設成為全民共同的價值觀。
3.平衡及協調經濟與生態發展關系
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我國經濟開始逐漸由粗放型經濟模式轉為節約型經濟模式,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新經濟發展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依靠簡單的原生態增長方式提高經濟水平,更應該高度重視環境生態的保護,保證經濟與生態發展維持在一個相對比較平衡的狀態下,在高速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資源保護,繼而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兩者之間的和諧發展[7]。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應時刻注意保護生態環境,認真做好相關的環境評估工作,不可過度依賴自然資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前進動力,而應該摒棄和淘汰傳統的過剩行業和過度依賴型產業,從而從根源和本質上保護生態。與此同時,應以創新作為驅動發展的前進動力,不斷創新和改革經濟發展模式,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來[8]。
4.倡導健康、自然的消費模式
在經濟新常態環境下,倡導健康、自然的消費模式能夠更好地拉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在處理社會需求和自然資源方面需要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避免矛盾的產生,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不能僅通過過度生產來擴大內需,拉動市場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經濟的消費模式呈多元化特征,那么,應如何使多樣化的消費方式回歸到健康、自然的消費模式上來呢?從近些年來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情況來看,城鄉居民經濟收入均呈逐年遞增的趨勢發展,其消費重心也逐漸由低端商品消費轉為高端體驗消費,為了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城鄉居民的消費,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政府及有關部門應該給予積極正確的引導,倡導全社會健康消費,構建健康自然的生態生活方式,以環保、節約、低碳為理念,逐漸轉變模仿消費的不良行為習慣,從而有效實現人與自然的健康、和諧發展。
總而言之,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及機遇,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質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化改革,保證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國家政府及相關企業部門應抓住機遇和挑戰,調整經濟結構,從而促進經濟的高效、健康增長。
參考文獻:
[1]莊貴陽.經濟新常態下的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莊貴陽研究員訪談錄[J].閱江學刊,2016,8(01):15-20+142-143
[2]李虹.經濟新常態下推進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路徑選擇[J].雞西大學學報,2016,16(05):56-60
[3]李雪.經濟新常態與生態文明的維護與建設——江蘇理工學院商學院李濟廣教授訪談錄[J].經濟師,2016,(08):6-7+9
[4]段勇,劉德亮.經濟新常態視域下建設贛州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初探[J].老區建設,2016,(18):27-29
[5]鄒傳婷,王萍.經濟新常態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研究——從經濟新常態的基本特征出發解讀二者之間的關系[J].甘肅理論學刊,2017,(02):150-153
[6]楊煜,張宗慶.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經濟新常態的動力機制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3(04):65-70+190
[7]賈秀飛,葉鴻蔚.經濟新常態下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探析——基于浙江省慈溪市的實踐[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17,(05):76-80+43
[8]西部論壇.“新常態”下長江經濟帶發展略論——“長江經濟帶高峰論壇”主旨演講摘要[J].西部論壇,2015,25(01):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