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

摘 要:城市園林綠地系統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但空間類型多且功能作用各異。在教學中如何將類型與功能融合是綠地系統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在教學中結合典型案例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路徑。在本年度的教學中結合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北川新縣城災后重建為例,將理論和成功案例相結合,進行綠地類型和實施效果的系統分析,集知識性、鮮活性、典型性域一體,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城市綠地系統;北川新縣城;災后重建
十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北川縣城被夷為平地,兩萬余名同胞遇難,世界震驚,黨中央決定縣城異地重建,再造一個新北川。
國務院為北川新縣城重建確定的:“安全、宜居、繁榮、特色、文明、和諧”十二字方針,建設成果要成為中國特色城建工程標志,將北川新縣城建設成為羌族文化鮮明的國家級生態園林縣城。
按照確定的重建方針和目標,堅持綠色融于生活的前衛設計思想,將“山、水、城、人、文”作為有機生命整體,構建了山水環、生態廊、休閑帶、設施鏈、景觀軸的縣城綠網結構,形成內外一體,點線面相融合的綠色生態本底。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實現了市民出門見綠,抬頭看景,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7.3%,建城區綠地率44.4%,人均公共綠地13.78平方米,這些核心指標均大大高于國家級園林城市的要求,形成了新縣城獨具羌民族韻味的城市之睛,譜寫了一曲幸福美麗羌城的綠色交響曲。
一、北川新縣城綠地系統解讀
1.優越的生態本底。以東部馬鞍山、云盤山,西部的塔子山等五山和一水中流的安昌江為依托,以永昌河、新川河等五水為基礎,構建起新縣城的生態空間,實現山脈繞城,五河潤城,森林擁城的獨特生態本底。
2.民族韻味濃郁的公園廣場。以五條水系為紐帶,串起羌族植物花園、仁和公園和友誼園等20個廣場公園,突出綠色基礎設施的公共性,打造羌民族韻味獨特的城市之睛。
3.經緯綠廊有機聯系。以五條南北縱向的連水綠廊和八條東西橫向的通山綠廊為骨架,形成5縱8橫的經緯綠廊網絡,實現出門見綠、親綠,將綠色融入生活。
4.綠色寶石小游園。在新縣城綠地系統中,規劃建設了梓梁園、云盤園等12個小游園,猶如12顆綠色寶石,鑲嵌在綠色本底中,形成了精、細、秀、美,親切宜人的綠地特色,讓市民充分享受到園林之美、自然之美、生態之美。
5.道法自然,水清岸曲。新北川城區有安昌河、永昌河等五條河流水系,水體岸線總長27.6公里。在滿足行洪的前提下,岸線和堤岸去人工化、去市政化,由純功能型向生態化、景觀化轉變,用羌人治水的綠色智慧,善待水,巧妙利用水的自然之力,讓河水自然開合、自然跌落、自然流淌,一河一策,呵護河流濕地。水體岸線自然化率百分之百,讓綠色陪伴城市成長,傳承城市綠色基因。
6.綠地系統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城市綠地率45.27%,綠化覆蓋率47.30%,公園廣場共20個,公共綠地面積50.98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8平方米;林蔭道率62.3%,林蔭停車場占比63.5%。
二、北川新縣城的五大標志性成果
1.生態公園特色鮮明。為了實現國家級生態園林縣城的重建目標,彰顯公共綠地的首位性,重建成果構建了完善的公共綠地體系,市民出行不足300米就能享受到公園綠地。至2016年9月,已建成各類公園25個,其中綜合性公園1個,專類公園1個,社區公園11個,街旁小游園12個,人均公園綠地13.78平方米。
抗震紀念園:位于新縣城中軸線上,由靜思園、新生園和幸福園三部分組成。東側的靜思園主要表達了對逝者的追悼,中間的新生園以主題雕塑《新生》構成整個公園的視覺焦點,象征羌族兒女英勇頑強走出災難的抗震精神;最后是幸福園,體現了羌族兒女享受現在新縣城的美好生活。
2.林蔭街道。林蔭街道是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重要標志。遵循綠蔭、綠量、綠廊、景美的原則,堅持道路綠化林蔭化,樹種多樣化,色彩季相化,生態效益最大化的目標,實現一路一景,一街一品的地域特色。其中具有羌族文化地域特色的玉蘭林蔭大道,楠木林蔭大道,楓香林蔭大道成為新縣城道路景觀的標志。
3.生態林蔭停車場。在停車場規劃和爭創國家AAAAA景區中規劃建設了26個公共停車場,達到林蔭停車場要求的16個,面積2.3萬平方米,林蔭停車場推廣率62.1%。生態林蔭停車場是生態園林縣城創建成功的重要舉措。
4.水系原生態保護與修復。對安昌河、永昌河、新川河等五條主要水系進行有效保護,對水體沿岸進行不低于9-20米的綠線劃定,水體中無筑壩截流、無裁彎取直、也未新筑堤壩,完整保護了自然河流的原真性,以水清岸綠、樂水融城為主題,形成了河暢、岸綠、景美的生態、親水健身廊道。
5.立體綠化。為了建設綠色生態羌城,形成新縣城的立體景觀,北川住建局專門制定了《北川新縣城立體綠化實施方案》,大量鄉土藤蔓植物的應用,較好的體現了北川的地域特色。
三、建設綠色羌城,譜寫綠色交響曲的三大保障
1.獨特的綠色資源稟賦。北川羌族自治縣地處龍門山脈中段,大山大水大森林,地形復雜,溝壑縱橫,氣候多樣,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活化石的植物:珙桐、水杉、銀杏;珍惜樹種:連香、紅豆杉、楨楠;特色觀賞植物:楓香、合歡、山櫻花。
2.綠色細胞工程(園林式單位建設工程)。為了把北川新縣城建設成為宜居宜業生態之城,由北川住建局牽頭,制定了園林式單位評選標準,通過嚴格考核評選,已建成省級園林式單位65個,園林式單位占比90%以上。
3.綠色圖章制度。為了實現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的生態園林縣城建設目標,提高綠化的質量和品質,北川縣人民政府制定了綠色圖章制度,實行城市綠化審批專用章和城市綠化工程驗收合格專用章制度。
北川新縣城十年災后重建,向全世界呈現了一座在山水環抱中的綠色生態之城,幸福大美羌城,演繹了一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交響曲。北川新縣城災后重建成果已成為中國特色城建標志,抗震精神標志,文化遺產標志。
上述成果的取得得益于黨中央制定的:安全、宜居、繁榮、特色、文明、和諧十二字方針的引領;得益于多名兩院院士和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的科學規劃;得益于山東兄弟等重建大軍的無私奉獻;也得益于羌族兒女愛山川、愛綠色的平凡心愿,得益于羌族兒女血液中的綠色基因及心靈中的綠色圖騰,得益于羌族兒女精于在綠水青山間代代相傳的綠色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