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晗
摘 要:早在1900年,梁啟超先生就提出“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青少年的成長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非常重要。隨著《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發布與實施,學校體育將學生的體質健康促進工作作為首要的著力點,通過學校、教師、社會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中小學校學生的體質健康促進工作獲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測試獲得的青少年部分體質健康數據指標卻逐漸下滑,肥胖、近視等問題日益突出,學生的身體素質也急劇下降。本文從多角度分析闡述了造成這種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持續惡化的主要原因,并分別針對這些影響因素入手分別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意見,以期有效的理論成果能夠為基層學校體育的體質健康促進任務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體質健康 小學生 影響因素 措施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4(c)-0209-02
青少年階段是身心健康和身體素質發展的關鍵時期,現階段青少年的身體活動不足的問題尤其突出,久坐少動與超重肥胖的問題日益嚴重,學生的耐力、力量、柔韌、肺活量等指標呈現了不斷下滑的趨勢[1]。針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持續下滑的局面,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頒布實施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并要求全國范圍內的各級學校全面實施。雖然學校體育行為的干預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學生體質健康持續下滑的局面,但影響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學校體育雖起主導作用,但外部因素的影響作用也同樣不可忽視。因此,分析探討出造成小學學生體質健康持續下滑的主要因素,并從根源出發針對這些影響因素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對學校體育工作更好的落實有積極意義。
1 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因素
1.1 學生的自身的因素
根據國家有關文件的要求,全國范圍內應積極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的號召。因而從學校層面出發,已經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體育活動時間。但是現實情況下,作為低學段的學生尚未對體育鍛煉的意義和價值有明確的認知,學生缺乏體育鍛煉的動機也很難養成體育運動的習慣,因而被動鍛煉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除了在校期間參與規定的體育活動課之外,很少有學生利用放學后、假期等空余時間主動參與體育活動。
1.2 學校方面的因素
由于“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體育學科作為一門“副課”在大部分人心目中已經根深蒂固,體育課卻總是被其他學科占用,學生在這一環境影響下也難對體育學科的學習給予重視。此外,由于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課業、學業繁重,學校很難有足夠的精力去發展體育運動,因而學校在學生的運動技能培養上并沒有足夠的重視,導致了學生體育運動參與度低。另一方面,學校的師資力量與場地器材不足也是影響學生體質下滑的重要因素,部分學校缺乏對體育運動安全性的有效保障,體育課堂教學的效果一般[2]。
1.3 家庭方面的因素
家庭環境是影響青少年性格行為的關鍵因素。父母的態度傾向對于孩子的影響作用不可忽視。迫于學習等方面的壓力,家長們更傾向孩子將空余的休息時間用于“主課”的學習。對于健康問題的態度僅僅停留在給學生提供充足的食物營養,潛意識里將身體運動打上了“苦”、“累”的標簽,青少年的營養攝入不科學也造成了肥胖等身體形態方面的問題[3]。
1.4 社會方面的因素
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居民的生活水平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移動掌上設備的出現豐富了大眾的生活,但也對大眾的生活習慣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久坐少動等生活習慣的出現限制了青少年對體育運動的參與。此外,由于科技技術水平的提高,自動化設備開始進入人類生活,使得原本需要體力勞動去完成的生活任務正逐漸被取代,如汽車、電梯的出現使青少年所剩不多的體力勞動被取代[4]。
2 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的策略
2.1 學生自身角度
作為學生,應該主動了解運動鍛煉的意義和價值,以激發積極的體育參與動機。并在此基礎上能夠掌握一至兩項運動技能技能以提高體育參與度,通過參與體育運動感受體育運動強大魅力,逐漸產生濃厚的體育參與興趣,最終養成終生體育的習慣。此外,作為學生還應該合理地進行個人時間規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將學習、生活、運動等各項內容科學的劃分開來,保障每日必要的體育活動時間。
2.2 學校方面的措施
完善學校各項體育工作內容的配備。更新體育教師隊伍,使其永葆學校體育教學和活動組織的活力,并加強體育教師再學習渠道的開發與建設。完善學校體育場地和設施的保障和維修,加強體育活動課上教師和醫務的監督,保障學生的體育活動安全。學校層面應加強課程教學的管理,嚴格教學的考核制度,對于轉讓課的行為嚴肅對待,保障體育課、活動課的課時。學校領導應該鼓勵開展以體育運動為主題的學校活動,并呼吁師生共同參與,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2.3 家庭方面的措施
父母的體育運動參與態度是決定青少年體育參與習慣的關鍵因素,因而提高父母的體育認識是解決青少年體質健康下滑的有效途徑。通過父母的指導督促,一方面可以使青少年能夠養成良好的自主體育鍛煉的習慣;另一方面可以監督青少年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熬夜、不暴飲暴食等,以保障青少年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況。作為父母還應保障青少年科學、合理的食物營養攝入,防止營養過甚等現象的發生。最后,限制青少年使用電子等設備的時間,鼓勵其進行室外活動。
2.4 從社會角度出發
社會人群應該積極響應“全民健身”的號召,營造良好的社會體育運動氛圍,通過生活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使青少年增加體育鍛煉的頻率。政府在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方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在出臺關于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政策后,更重要的是監督執行情況,措施要具體可行,發現問題后要及時給子解決方案。此外相關部門還應該完善社區、街道范圍內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和維修,保障學生在離開學校之后能夠有參與體育運動最基本的條件。社區作為綜介性的群眾基礎機構,對學校體育和家庭體育起到了紐帶作用。例如,在社區可以舉辦一些體育比賽或親子活動,讓青少年在回家后有條件可以進行體育鍛煉,在學習之余能進行放松。機械自動化的快速發展雖然解放了人的體力勞動,但積極號召青少年利用課余時間投身于的社會勞動服務也是緩解這一問題的有效措施。
3 結語
影響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們不能單純的寄希望于學校體育工作對青少年的體質促進作用,發揮學校、社會、家庭等多方面的職責統一方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社會問題。青少年的體育鍛煉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學校體育,同時還應該充分發揮社會體育、家庭體育的影響作用,加強學校體育、社會體育和家庭體育的關聯,共同營造良好的體育氛圍,是有培養青少年體育參與興趣的有效措施,也是從根本上增強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徑[5]。
參考文獻
[1] 劉利波.山東省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體制機制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5.
[2] 鞏飛,李長青.青少年體質健康現狀影響原因及對策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1):34-35.
[3] 林秀春.家庭體育促進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的策略研究[J].武夷學院學報,2011,30(5):84-88.
[4] 張鳳蘭.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因素及對策研究[J].青少年體育,2017(6):104-105.
[5] 方士敏,孫俊濤.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現狀綜述[J].運動,201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