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勝
摘 要: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是國家近年來關注的重大問題,有關法律法規及相關保險制度也在逐步完善,政府和相關部門也在尋求加大力度來促進這一問題的解決,但是由于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且經濟發展不平衡,致使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一問題還得不到有效解決,但是正確分析我國農民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是解決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本文立足于實際和調查研究,指出了當前農民社會保障問題存在三大問題,文章對此作了相應的論述。
關鍵詞:農民;社會保障;保險制度
一般而言,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等。而對于農民工,尤其是高齡農民工,大多數不僅難以在下行的傳統行業繼續就業,也無法從新興行業中獲得崗位,他們往往還需要肩負整個家庭的經濟負擔。這些長期以來非正式就業、沒有享受到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待遇的高齡農民工已成為關系到建設美好小康社會以及工業化、城市化“兩化”進程的重要問題,并且這一問題解決得好與否將直接關系到社會穩定的問題。因而有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因為只有搞好農民工的保障問題,才能有效開發農村人力資源,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
就目前而言,由于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加上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在社會保障上,有關法律法規及相關保險制度也在逐步完善,政府和相關部門也在尋求加大力度來促進這一問題的解決,但是由于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且經濟發展不平衡,致使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一問題還得不到有效解決,但是正確分析我國農民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是解決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本文立足于實際和調查研究,指出了當前農民社會保障問題存在三大問題,這三個方面問題是:
一、政府方面的問題
由于政府方面導致農民社會保障水平低的現象表現為三個方面:
1.政策規劃及設置不能應對未來發展需要。首先表現為政策規劃缺乏長遠的頂層設計,統籌層次偏低等問題。如當前新農合所采用的縣級統籌層次較低,不能滿足農民社會保障的未來需要。如目前即使在沿海等發達的地方,也存在基金保障和安全問題;其次,險種名目多,不利于統一管理,如曾經較早試點的浙江和重慶一些地區設置的與農民相關的養老保險險種較多,例如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農民工養老保險、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等等;最后,農村社會保障管理體方面,存在手續繁瑣、不方便,從而影響農民的社會保障。如靈活就醫和報賬方面,若出現跨出統籌區就醫問題,就會存在繁瑣、復雜、不便現象。
2.從長遠來看,由于歷史原因,地方政府欠賬多,債務負擔大、財政負擔重,使得農村社會保障的可持續發展存在相當大的風險。如有關數據 顯示 ,2009年國家財政性社會保障支出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6%,低于國際同期平均水平。可以預見,隨著各項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健全和參保范圍人數的增加,財政負擔尤其是地方財政負擔壓力會進一步增大,風險性會進一步增強。如2011年重慶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領取待遇人員比上年增加73萬人,在不計算增加的情況下,保障支出比上年增加11.5億元。
此外,基層社保服務能力建設投入不足,難以應對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如隨著國家和各地區對農民保障的重視,隨著農村社保制度不斷完善、保障面不斷擴大,但基層社保服務體系及服務水平明顯滯后,不能滿足當前及未來發展需求。如目前一般較大的鎮(人口超過3萬)均只了1名兼職社保工作人員,卻要承擔了所有的低保、養老、醫療等全部社保服務功能。其它還存在著諸如多頭管理等不合理現象。這些現象都是與建設美好小康社會不相適應。
二、農民本身的問題
社會保險制度是現代社會文明發展的標志,也是我國建設美好小康社會的重要問題,它以政府財政資金為依托,其涵蓋的范圍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等。在農村,由于傳統觀念和一些認知上的不足,致使農民參保的意愿較低,分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意識上的原因。由于社會保障制度是訴諸未來的,且由于制度不夠健全、推行時間短、宣傳不到位,在沒有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的前提下,農民參保的意愿不是那么強。
2.工作的原因。農民工就業情況存在面散、點多、流動性強等特點,若以在家務農為主的話,多是農閑時打些散工,若是在外打工,他們很少能在一個地方、一個公司干很長時間,且很多沒有固定的工種、以零工為主,他們工作條件艱苦、體力強度相對較大,還有目前在很多地區還存在跨省、跨地區、跨城鄉就業的農民工的社保不能“保隨人行”,在這種條件下,他們很看重眼前的辛辛苦苦賺來錢,在沒有看到社保所帶來的好處之前,他們追求簡單化,覺得交社保需要來來回回折騰,很不如多發點工資來的實在。
3.社會負擔的原因。一方面,在目前的社會條件下,相對而言,農民工由于受自身條件等限制,其工作強度大、流動性強、年齡限制大、社會收入低;另一方面,上有老、下有小,教育、醫療等社會花費大,大多數的農民工的負擔重、余線不多,很多農民一個月的打工收入也只有幾千元,若要一個月扣幾百塊,一般而言其內心還是很心疼的,加上傳統的子女養老思想影響,所以對于社會保障方面需求意愿不強。
4.農民地位的原因。由于農民囿于自身限制,由于學歷低、技能培訓不夠,使得農民在就業市場上是弱者,他們往往只要能找到一份活干就行,不敢也沒有考慮提出保險要求,而部分企業出于成本考慮,通過補償一些資金甚至根本不補償,用一種你不說我也不說的態度拖延農民保險的繳納。目前,許多企業特別是建筑業、規模以下小型工業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大量雇用進城務工農民,甚至將原來的一線工人棄之不用,直接原因就是企業大量使用臨時工而不為其辦理相應的社會保險手續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獲取高額的經濟回報。而對于企業出于利益驅動,對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農民應有的社會保險政策落實執行不到位,由于農民法律意識不強,且沒有精力跟這些企業糾纏,致使這一現象到目前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三、保險制度的問題
近些年來,國家對于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非常重視,也出臺了許多法律法規促進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的政策措施,為農民工社會保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是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對于農民而言,也農村農民實際的要求還是存在著相當大的距離,這表現在:
1.保險工種不齊全。現有的保險制度中,也許是為了照顧農村農民的收入水平,使得農民工能夠參加的社會保險項目少,一方面,相對城鎮職工而言,能夠提供二個或以上保險品種的很少,而對于城鎮職工,通常可以提供醫療、養老、工傷等三個險種,在很多地區,較正規的企業里,大多數城鎮職工可參保五個險種。這方面,很多地區的人社部門調研數據也表明這一點,調查顯示,有些地方,如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的參保率分別僅為31.8%、10.3%和 5.5%,另外企業補充保險、商業保險和職工互助合作保險的參保率分別為2.9%、5.6%和3.1%。目前農村農民社會障方面還面臨著現實是,很多農村地區,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幾乎沒有農民工。此外,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不符合農民工的就業特點,例如現有的保險制度沒有照顧到從事保姆、鐘點工、搬運工、維修工、保潔、保安等職業的農民等等。
2.保險服務達不到要求。目前,農村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在保險制度上,不僅提供的項目少,而且還存在著服務不到位,讓農民看不到實際的好處,最終導致農村農民對于社會保障參保的意愿低。這主要表現這兩個方面,首先表現在,保險服務與農民期望的水平相差較大。如在現有的五險一金中,農民工幾乎享受不到失業、生育保險及公積金,由于進城務工的農民一般學歷低、沒有經過職業訓練,因而多數從事的是高強度、高風險的職業,而與此相關工傷保險,對于農民而言,保障服務無法滿足農民的需求。其次,由于農民的收入影響,加上現在的教育、醫療、住房的經濟壓力大,也許是由于照顧到農民這個實際,醫療保險方面,農民工參保的基數低,養老保險中,農民工常常以最低基數參保,再加上地方財政壓力,其結果是農民的基礎養老金多年不變,農民的醫療保險報銷比例低、且手續繁瑣,這些會影響農民的參保積極性,從而導致了農民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的功能發揮。
3.企業保險制度執行不到位。按照《農民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辦法》要求,用人單位須按照支付的工資收入,為農民工繳付一定比例的養老等保險金。然而,在現行政策下,由于農民工的流動性強,往往取證難,且企業出于對經濟成本的要求,企業對農民工養老保險和其他勞動保險制度的執行卻是參差不齊的。尤其是一些建筑企業、小規模企業、零散服務企業,不給農民辦理各種保險是大有所在的。因而,農民社會保障制度能否能取得成效,與企業或用工單位對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態度和行動是分不開,與國家有關部門的作為也是有關的。
盡管農民社會保障問題困難重重,但是只要我們認識到問題所在,高度重視,統一思想,做到頂層設計,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作的戰略部署,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擼起袖子加油干,農村問題就一定會解決。
參考文獻:
[1]錢芳.農村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7(11)
[2]國一雯.我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11)
[3]路焱潔.關于提升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水平的思考[J].科技創業月刊2017(4)
[4]董鵬.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探討[J].信訪與社會矛盾問題研究2017(3)
[5]汪葉丹、楊博、張媛、張麗英.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