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在學生普遍出現學習缺乏興趣,自信心不足,學習不夠努力上課不專心,作業完成效果差等現象。如何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希望在日常教學中,通過注重教學方法的改善以及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習效果。
關鍵詞:學習興趣;分層教學;小組討論;利用錯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教學改革取得了較大實質性進展,無論是洋思中學創立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還是東盧中學的講學稿,或者是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都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盡管如此,審視當今課堂教學,依然存在低效、無效現象,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教學效果不明顯等現象。本文針對筆者所在學校的學情出現的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就如何提高教學效率進行初步探討。
一、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上課期間,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從密密麻麻的數學公式中理清思緒后,問老師:“學這些對我以后的生活有什么用?你看,我們去買菜也不用sin,cos,tan這些呀!”在學生眼中,學習復雜的數學就是為了高考為了升學為了解題,一旦解完題,數學教育對學生的意義似乎就消失了。這是目前數學所面對的悲催局面,而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當前學校教育單純的功利性的價值觀和數學教學本身過于形式化的影響。
作為數學老師,如果在平時的教學中開展數學文化教育,將數學史的內容和數學美的內容滲透到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一些著名數學家的生平軼事以及他們成功的故事,都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勵學生的志向和奮斗精神。如在講授多邊形時,引入德國數學家高斯19歲解決正多邊形作圖的判定問題,20歲證明代數基本定理,24歲出版影響整個19世紀數論發展至今仍相當重要的《算術研究》。另外利用生活情境能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有這么一則故事:有兩個小青年來到買螃蟹的李大爺眼前問:“螃蟹多少錢一斤?”李大爺說:“30元一斤。”甲青年說:“我喜歡吃身子,只有一半應該15元算。”乙青年說:“我喜歡吃夾子,也應該按15元算。”于是李大爺就把螃蟹分了賣給他們,回家的路上,李大爺仔細一算才發現上當了。請學生用數學知識來解釋一下李大爺為什么上當了?被這一情境引發了好奇心,因為好奇心學生進行了積極思考,這樣,既培養了動手能力,預算能力,社會能力又十分有效的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體會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用學到的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真正意義。在課堂上,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產生情緒高昂和全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處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才會樂此不疲的致力于學習內容。如在學習“函數”概念時,覺得很抽象,難以理解。“烏鴉喝水”的故事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故事中烏鴉因為水位不夠瓶口太小喝不到水,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通過將小石頭放入瓶中使得水位逐漸升高烏鴉就喝到了水。這個故事中“隨著瓶內石頭體積增加,瓶中水位不斷升高。”蘊含了函數關系。重溫這個故事能增強學生積極進取勇于探索的意志力。
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買菜時的算術,到列車時刻表,到航天飛機的發射,從IT到建筑,到金融,到稅務,到設計,哪個行業離得開數學?羅巴切夫斯基說:“不管數學的任一分支時多么抽象,總有一天會應用在這實際世界上。”
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配合
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斯曾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只能水平與學習的差異將學生分成若干層次和小組,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適合他們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進行不同的方法指導,促使所有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逐步提高。教學中,可采取:1、基礎知識整體講,以保證全體學生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的基本內容,教學方式采用集體講解;2、特征知識個別講,對基礎生詳細講,并降低難度,優生聽教師講解難度較大的問題或補充擴展新的內容,在給不同層次學生講解時,其他學生做相應練習。在布置課后作業時,也可分為三個層次:A層是基礎性作業(課后作業),B層以基礎性為主,同時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題目(課后習題),C層是基礎性作業和有一定靈活性、綜合性的題目(課后復習題)各半。
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學生之間的小組討論是“生教生”的過程,它可以擦出思維的火花,達到思想認識上的“共鳴”。教師要如何激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第一、要制定獎懲規則,對于討論到位的小組給于物質獎勵或精神獎勵,對于趁機作亂的小組或個體給于批評教育;第二、要實施監督機制,設立小組組長,督促人人討論,積極討論;第三、要建立抽查制度,每當小組討論結束后要抽查并展示結果。教師如何把控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第一、討論的問題要有深度和廣度;第二、討論的內容要切合重點、難點、疑點、易錯點;第三、討論的時間要足夠寬松,能夠讓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第四、討論的氛圍要十足,但不能流于形式;第五、討論的時機要恰當,要在學生迷惑時和學困時進行討論。
三、學會在錯誤中尋找錯誤的價值
在平時的教學中發現,有的學生總是在同一個知識點或同一種題型上犯錯誤。對于這種情況,教師應該設法讓學生尋找和糾正自己錯誤的根源,尋找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讓錯誤錯得有價值一些。英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奇說過:“差錯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能原諒的。”學生在解數學題時,往往都會忽略了一些隱含條件,解完一道題,又不驗算,不思考。故在學生易出錯之處,讓學生去嘗試,去“碰壁”和“摔跤”,把問題充分暴露出來,然后順其思路剖析,發現問題,再通過教師的細心解說,使學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讓學生對學習感到快樂是將來學習數學的一種必然,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不斷提高教學教研的水平.
參考文獻:
[1]車向國.淺談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J].科教縱橫.2010(08)
[2]何立晴.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能力的策略[J].文學教育.2014(02)
[3]楊能生.重視個體發展促進全面發展,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
[4]陳愛欣.課堂教學與素質教育.中國人民出版社.1999.6第一版
[5]應之寧.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及案例分析.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6(1-2)
作者簡介:
周瑞琴(1985--)女,廣東惠東人,廣東省惠東縣惠東中學數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