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儷鏵
摘 要:本文主要從目前我國家庭音樂教育中存在的盲目攀比;教育目的功利化、物質化;對音樂教育重要性的忽視這三個顯著的問題入手。在明確家庭音樂教育目的的基礎之上,提出家庭音樂教育應該創設良好的家庭音樂氛圍、抓住音樂發展敏感階段、尊重兒童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利用大社會音樂資源四條教育建議。
關鍵詞:家庭音樂教育,家庭音樂教育問題,家庭音樂教育目的
音樂是澆灌心靈的的營養液,有了音樂,靈魂才會得到升華。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沒有早期音樂教育,干什么事我都會一事無成。”可見早期音樂教育對人一生的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教育的開端,因此在家庭中進行早期音樂教育對兒童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發展意義。
一、我國家庭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
1.盲目攀比
有些家長忽略了孩子最初的興趣,不會考慮孩子究竟喜歡什么,想要學什么。孩子學鋼琴,學各種樂器和聲樂完全成了家長之間攀比的工具。孩子上幼兒園的家長相比下都很年輕,他們努力追求事業上的成功,什么都要比別人強,漸漸地這種變態的“嫉妒心”轉移到了孩子之上,孩子從小就被逼著去學著學那。這種音樂教育是悲哀的,在這種攀比心理驅使之下的音樂教育對孩子百害而無一利。
2.教育目的功利化、物質化
家長在音樂培養上忽略了孩子的長期目標,只追求見效快、看得見的短期利益,隨著人們經濟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長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奔走在各類興趣班、藝術班之中,他們不讓孩子出去玩,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去學習,去練樂器,孩子乖乖的坐在凳子上,眼睛和心靈早就跑到了外面自然美好的世界中去。家長重視的是能夠利用多久練會一首曲子、學會一支舞蹈、在哪又進行了展示和表演,他們忽略了音樂藝術對孩子長期的熏陶,忽略了音樂帶給孩子長期的饋贈。相對那些功利性的結果性目標,孩子更應該從音樂中得到一種善良的靈魂、對美的感悟和體會。
3.對音樂教育重要性的忽視
有的家長錯誤的認為只有文化課學習不好的學生才會去學音樂,學藝術,如果自己的孩子文化課學習的好,家長就會犧牲掉孩子學習藝術的時間,讓他們去參加各種文化課補習班,這種錯誤的理念來源于我國古代的“官本位”,古代統治者為了加強對人的統治和教化,更多的是進行道德教化和四書五經的傳授,他們認為音樂是一種“三九流”的學習,誰通過音樂表演去養家糊口是一種“賣藝”不能被正統所接受。和西方自由個性的文化理念相比,我國的傳統理念相對的使人們造成了對音樂學習的錯誤認知。
二、音樂教育的目的
目前幼兒家庭音樂教育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錯誤的目標導向,最可怕的是有的家長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所在,仍然固執己見的堅持一條錯誤的道路,為了讓幼兒家庭音樂教育的價值更好地凸顯出來,當務之急我們應從源頭上入手,準確把握家庭音樂教育的目的、價值,這樣這條家庭音樂教育的道路才能走得更好,從幼兒發展角度來說,家庭音樂教育的目的價值取向不外乎以下幾點
1.培養審美能力
3到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到“以為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堅定良好素質基礎為目標,以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協調發展為核心”這里的美育主要指向兒童審美能力的發展。而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是幼兒美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過家庭早期的音樂教育兒童可以從心靈深處發現音樂的美麗、感知音樂美、能和美達到和諧統一,最終能自發的創造出一些音樂的美麗。
2.鍛煉思維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人類有八種多元智能,這八種多元智能的不同組合使得每一個個體都富有個性,音樂智能是人類多元智能里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都知道人的左腦和右腦功能不相同,左腦掌管邏輯數理的發展,右腦掌管情感藝術的培養,而我們現在大多數的學校教育注重的是孩子左半球的發展,每天讓孩子做大量的科學數學類的難題,長此以往,孩子的神經系統就會感到疲憊,而音樂教育能夠使得孩子的左右半腦相互溝通,彼此相互作用,聯系起來。
3.塑造健全人格
我們應該深刻意識到我們進行早期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以后看得見的那些物質化的結果,我們進行音樂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人”,一個擁有全面發展,健全人格的人。家長要注重音樂教育內容的選擇,比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音樂作品,我國古代,抗日戰爭時期的作品大多體現人類對于自由,豐收,和平,友善和美好生活等的向往,通過這些藝術作品的欣賞可以對孩子進行一種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修養。
4.提升藝術修養
隨著我國大國地位的進一步提升,我們與各個國家的交流也日益緊密,在交流的時候我們的傳統文化和個人的文化藝術修養顯得更為重要。所以越來越多的年輕家長,尤其是擁有高素質文化修養的家長意識到早期的音樂教育能夠激發孩子對于美的追求和感悟,這有益于孩子未來人生的藝術修養的養成。早期的音樂教育在孩子全面發展過程中尤為重要,早期音樂教育的節奏律動可以促進孩子健康的發展,對音樂作品的感悟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堅持性、人格等方面的發展。
三、家庭音樂教育的指導策略
1.創設良好的家庭音樂氛圍
3到6歲兒童與發展指南中提到“兒童是通過自己的直接經驗,在游戲和生活中學習的”。對于音樂教育而言,兒童只有直接的欣賞、感知、欣賞音樂作品才能夠表達并且創造,兒童是在生活中學習和成長的,如果家長在孩子的生活中沒有注入一絲音樂的色彩,那么他怎么能夠知道來自音樂的五彩繽紛。偉大的音樂巨人莫扎特和貝多芬小的時候,他們的父母親就非常注重家庭的音樂氛圍的塑造,誰生來就不是音樂天才,只有通過家庭早期的教育才能挖掘出孩子身上可能蘊藏的潛能。
(1)家長的音樂素質
有人說“孩子的發展能力取決于父母自身的發展。”就音樂素質而言主要有兩種類型的父母,一種是自身擁有很高的音樂素養、熱愛音樂的人,一種是自身無相關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家長。相比較而言,前者常常在家庭中通過欣賞音樂作品,夫妻雙方一起討論、表達和創造音樂的美,即使幼兒不太懂,但是從小沐浴在音樂的優美環境中,孩子的對音樂的喜愛和審美表達能力在父母有意義的教育和自身不斷努力下會變得越來越好。后一類父母意識到早期音樂教育對于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大多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他們常常請一些專業的人士來培養孩子。他們錯誤的認為這樣就可以了,也不會過多的注重在生活中對孩子進行藝術的熏陶,他們過多的利用嚴厲的管教和長時間的訓練來要求孩子。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音樂的學習和練習是很重要的,但是更加重要的是來自音樂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