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 曹愛琴
摘 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十八大報告中對生態問題給出的最富有詩意的答案。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是新時代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新要求。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政策由來已久,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和諧理念,本文以“國家水土保持項目園區”、“國家級小流域治理示范區”——陜西涇陽縣龍泉公社為實際案例,從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和諧、當代與后代之間的和諧三個方面入手,探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和諧理念,從而更好地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理念;美麗中國;龍泉公社
黨和國家一直致力于生態環境的治理和生態文明的建設。早在1979年,我國便出臺了《環境保護法》;1983年,環境保護被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1995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五中全會上將可持續發展確定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2007年黨的十七大上,生態文明建設第一次作為戰略任務被提出;2012年黨的十八大再次論述了生態文明,并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構想,至此形成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發展總格局;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上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而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
十八大以來的5年,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在“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一方針的指導下,陜西涇陽縣龍泉公社全員齊心協力共同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較好地詮釋了“生態惠民、和諧發展”的發展理念。
龍泉公社位于陜西省涇陽縣安吳鎮,地處涇陽縣城東北20公里嵯峨山下,是名副其實的臺塬旱腰帶地區,流域面積15.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11.86平方公里。從1999年開始,這里采取“預防為主,全面規劃,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不懈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治理程度達70%以上、林草覆蓋率65%,比治理前分別提高了28%和32%、年減少土壤流失約2.6萬噸,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被國家水利部列為小流域治理示范點,取得“國家水土保持項目園區”、“國家級小流域治理示范區”等榮譽。龍泉公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充分體現著“和諧”理念。
一、“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各家思想都滲透著“天人相參,互養共生”的生態智慧與和諧的發展理念。儒家思想十分倡導天人合一、仁民愛物。在儒家著作中也多生態環境保護的主張,《禮記·祭義》:“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1]道家主張自然無為、道法自然。《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2]這里的“道”本質上就是自然,老子強調自然無為,反對過多人為的干預,在環境問題上也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馬克思認為,社會是“一切關系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機體”,[3]馬克思的上述論述一則強調了社會的重要性,以及社會在人與自然關系中的中介作用,同時也間接體現了人與自然界的有機統一。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也曾用大量篇幅論證人與自然界的有機統一,他曾說:“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于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4]同時他還進一步指出,“單是依靠認識是不夠的,這還需要對我們現有的生產方式,以及和這種生產方式連在一起的我們今天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5]
龍泉公社小流域科學治理十分契合十九大報告中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要求。公社內部設有專門的徑流試驗場。選取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典型坡面比降,即15°、25°、45°,設12個徑流觀測小區。通過對原不同度坡面、不同植被小區在自然降水條件下的土壤侵蝕量的觀測,積累資料數據,計算各個小區的多年平均土壤侵蝕模數,同時采用六邊形空心磚護坡和生態袋護坡,建立水平梯田,根據坡度緩陡狀況采取適當的方式機械耕作和灌溉、在梗坎上采取植物防護措施等一系列方法保護水土,對新修步道和現狀部分道路進行綠化,防止土地沙化對環境造成危害,用科學方法建林養山、科學護山,在順應自然規律的條件下科學地進行試驗,因地制宜地進行開發和利用。
二、“生態惠民”——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
傳統工業化道路是一種“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建設”、“先開發后保護”的粗放式發展模式,縱觀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史,工業文明階段的國家經濟的發展都以犧牲環境作為了代價,而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中體現的是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兩相和諧的理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我們應該依靠科技進步,為經濟發展創造了巨大的財富,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實現“綠色GDP”的不斷提升。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小約翰·柯布所說:“只要中國避免重復西方的錯誤發展方式,走正確的發展道路,就一定能夠實現社會和諧和人民幸福,為世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6]
龍泉公社遵循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兩相和諧的理念,依托獨特的地理優勢,圍繞自然生態、觀光旅游、綜合治理的開發理念,創立了以經濟實體養林、以林養山、以山養山的良性循環模式,按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總體開發規劃,堅持高標準、高起點的工作思路,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努力,現已建成葡萄園、櫻桃園、梨園、冬棗園等為主體結構的6大雜果示范園區3000余畝,農耕體驗園區1000畝,休閑觀光農業正是依據這里良好的生態環境進行發展,采摘園以及大棚自采區大部分使用噴灌、滴灌等節水設施進行灌溉,科學化現代化的灌溉方式使得整個農業用水量降到最低,滴灌面積共3800余畝,按照每畝節約用水50m3計算,年節約總量達190000m3。
社會由人組成,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7]社會要發展,要滿足人的需要,但前提是社會是一個整體,在滿足人的需要同時必須以環境保護為前提和基礎,在建設物質文明的過程中也不忽視精神文明的建設。從而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黨的十八大強調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實現“五位一體”全面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但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標準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三、“永續發展”——當代與后代的和諧共存
生態文明建設政策中蘊含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就是指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以公平性原則、可持續性原則和共同性原則為基礎,以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重要條件,從而實現當代與后代的和諧共存。
古語云:“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保護環境,積極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其實就是“栽樹之舉”,我們應懷著對自己、對后輩負責的道義擔當,轉變粗放式的發展模式,節約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修復受損的生態系統。為子孫后代創造更加綠色和諧宜居的生存環境。正所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為保護環境貢獻這代人的努力,實現當代與后代的和諧共存。
鄧小平同志指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建設社會主義,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要堅持二十年,堅持一百年,要一代一代永遠干下去”;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9月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說:“中國環境問題具有明顯的集中性、結構性、復雜性,只能走一條新的道路: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因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要為子孫后代留下綠水青山的美好家園”。[8]要抱有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扎扎實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龍泉公社現已建成生態林8000余畝,經濟林6000余畝,同時對山區內疏幼林地進行封育治理,對其中郁閉度不達標準的疏林地進行補植,并在公路沿線及人為活動頻繁地段設置封禁網圍欄,大力度推進荒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恢復植被;與此同時,龍泉公社在2012年10月還制定了《咸陽市涇陽麥秸溝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管理制度》。利用制度規范工作人員及游客的行為,明令禁止挖樹、挖草、放牧等破壞植被的行為,用法律和相關制度同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作斗爭,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從而保護當地生態環境,修復受損的土地,恢復良好的生態循環系統,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和諧”是我們一直以來追求的理想狀態。生態文明建設這一系統工程必須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要素相互配合才能夠更好地發展,我們需要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經濟與生態、當代與后代之間的關系,以“和諧理念”為發展的內在依存與準則,堅守底線牢記生態紅線,從而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中有句名言:地球不是我們從父輩那里繼承來的,而是從自己的后代那里借來的。任何人都沒有權利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讓別人或者后代承擔過度使用資源和破壞環境的惡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所以加大力度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使我們的生存環境更優質,從而實現“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和諧永續發展”的偉大夙愿。
參考文獻:
[1]四書五經[M].湖南:岳麓書社,1990年,第608頁
[2]道德經[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7年,第168頁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3頁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9頁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21頁
[6]小約翰·柯布、王偉.《中國的獨特機會:直接進入生態文明》[J].江蘇社會科學2015年第1期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頁
[8]習近平.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3-09-08(3)
作者簡介:
楊文(1995--)男,河北張家口人,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15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