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冠霖 張鈴棗
摘 要:海絲建筑文化遺存是展現海絲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城市歷史記憶和文化底蘊的象征,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文在對海絲建筑文化遺存保護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進行研究分析的基礎上,從理念、制度、機制、資源、創新等方面對政府完善和提升海絲建筑文化遺存保護開發模式提出建議,使海絲建筑文化遺存能更好的展現其內在文化價值。
關鍵詞:一帶一路;海絲建筑文化遺存;保護開發
“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實現了由構想到全面實施推進的飛躍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更是指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1]”進一步促進了“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推進,也表明“一帶一路”倡議將在新時代繼續引領中國的發展,服務于中國的對外開放。
單霽翔曾說:“城市最重要的文化遺產是城市遺存的建筑物;城市遺存的建筑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民族歷史的縮影,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2]”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以海絲建筑文化遺存為紐帶,加強同海內外的文化交往,不僅能夠促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也能夠促進在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的對外交往。因此,我們要重塑海絲建筑文化遺存,更好地發揮其文化紐帶作用,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吸引力,使之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一張名片。
一、海絲建筑文化遺存保護開發存在的問題
1.對海絲建筑文化遺存保護意識不足
在上世紀末城市化進程的早期,對建筑遺存進行保護開發并沒有成為一種社會關注,政府也沒有認識到建筑遺存的重要價值,導致大量建筑遺存被拆除。近年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規政策的出臺,政府對建筑遺存的重視程度有了顯著提高,但仍有部分地區打著“發展”的旗號,在保護開發過程中對建筑遺存進行破壞,可見政府對于建筑遺存的保護意識還有待進一步增強。
除了政府方面,社會公眾對于建筑遺存的保護意識也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社會公眾對文化遺存的保護意識雖在逐步形成和發展,但總體水平較低,且人們對普通建筑遺存的保護意識遠沒有政府掛牌保護的建筑遺存強。在走訪過程中,許多公眾并未認識到日常生活中的建筑遺存同樣屬于文物保護范疇。對于建筑遺存屢遭破壞的現象,更是鮮有人付諸實際行動進行保護。
2.海絲建筑文化遺存保護開發配套制度體系不健全
在實際保護過程中,政策滯后和制度體系不健全也是極為突出的問題。我國對文物保護單位開展專項保護規劃編制的實踐起步較晚。以福州為例,由福州規劃部門組織編制的《倉山近現代建筑保護總體規劃》于2006年才正式編制完畢,滯后于城市建設的進程,導致部分建筑遺存沒有保留下來。除了政策的滯后,在政策執行過程中也存在問題。從目前政策制度執行情況來看,政策解釋不充分,操作性低,一些政策模糊不清,政策界定不明確,這給實際保護開發工作造成了嚴重的影響[3]。同時,政策靈活性較差,多宏觀政策,但具體操作層面的細節指導不足。保護開發的配套制度體系不健全正是導致這些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
3.海絲建筑文化遺存保護開發未形成良性循環機制
建筑遺存保護開發工作的高效運作需對各種機構和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也需要各個相關方面的積極參與和有效行動。無法實現資金和權益的良性循環與缺乏市場和社會資源的參與,忽視市場經濟價值規律對于建筑遺存的作用有很大的關系。目前我國用于文物保護的資金投入是依據文物級別,由相應層級的政府予以財政支持。這部分建筑遺存大多被開發為公益性的文化設施,有投入多收益慢的特點,加重了政府的財政壓力。例如福州市名城委出資近130萬對馬廠街的建園和鼎廬兩處建筑遺存進行修繕,巨大的財政投入換來了建筑遺存現狀的改善,但政府并不能獲得后續收益。
4.海絲建筑文化遺存保護開發模式缺乏創新性和時代性
對于建筑遺存的保護開發不應該只是追求改造率或一些硬性指標,應該是追求建筑遺存自身的歷史價值的展現和公眾的認可度,建筑遺存保護開發應最大程度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當前建筑遺存保護開發模式多固化的呈現出延續建筑原有功能和轉變建筑原有功能兩個方向,且多基于傳統經驗,建筑雖獲得了“新生”,但并未貼合時代發展的步伐,缺乏創新性和時代性,無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海絲建筑文化遺存保護開發存在問題的原因
1.海絲建筑文化遺存的價值評價體系不健全
建筑遺存評價體系是保護建筑遺存的重要指標,建立一個全面、系統的評價體系,才有助于將傳統聚落與建筑的改造納入理性、科學,甚至法制軌道[4]。目前并未全面把握建筑遺存在整個文化遺產體系中的特殊性,對建筑遺存價值的評價體系不健全,沒有形成有針對性的價值評價標準,許多近現代建筑遺存的價值評價與古建筑相混淆,導致大量富有歷史價值、人文價值、社會價值的建筑遺存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被拆除。
2.海絲建筑文化遺存保護開發吸收社會資本不足
現行的建筑遺存保護資金來源渠道單一,主要由政府調撥資金進行維修和養護。但是建筑遺存數量眾多,政府資金常出現“僧多粥少”的問題,導致一些已經優秀的建筑遺存得不到及時的修繕和維護。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尚不凸顯,建筑遺存保護開發的招商引資機制尚未建立,政府投融資渠道無法拓寬,建筑保護開發面臨現實資金困境。
3.海絲建筑文化遺存保護開發模式固化
在建筑遺存保護開發的過程中,沒有體現“時代性”,多數保護開發模式和方案都基于傳統經驗,沒有為社會公眾的需求考慮,無法使建筑遺存無法繼續發揮作用。在實際保護開發過程中,保護開發模式沒有尋求創新性突破,沒有加入時代元素,導致部分建筑雖修繕如新,但其價值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缺乏創造性和時代性的思考。
4.對海絲建筑遺存的文化內涵深度挖掘不足
海絲建筑文化遺存產生于多元文化碰撞的歷史時期,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研究價值,但在開發過程中對其文化內涵挖掘不足,其文化紐帶功能難以顯現,致使社會公眾對其重視程度不足。當前許多針對建筑遺存的文化旅游開發層次較低,以觀賞建筑本體為主,尚未深度挖掘建筑的文化內涵并拓展成相關藝術衍生品,難以滿足游客多元需求的同時阻礙建筑歷史文脈的傳承與發展。
三、完善和提升海絲建筑文化遺存保護開發模式的對策
1.轉變海絲建筑文化遺存保護開發理念
建筑遺存的保護開發,不僅要重視實體本身的價值,還要在保護開發過程中注意對其價值判斷行為的綜合性和完整性。要堅持“原生性”“整體性”“文化性”理念?!霸浴奔幢Wo建筑文化遺存的外觀及內部構造,這是對建筑遺存進行保護開發的前提與基礎。原生性包括兩個方面,即保持建筑遺存的原真性和對殘缺建筑實行修舊如舊原則。其次是“整體性”理念,將建筑遺存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打造歷史文化街區,在此基礎上進行建筑遺存的保護開發。最高層次是“文化性”理念,即重視建筑遺存內在的歷史文化價值,發揮文化紐帶功能,助力城市發展。
2.健全海絲建筑文化遺存保護開發的制度保障
對于建筑保護方面的國家立法正在逐步完善,要著手建立一套全面完整的建筑評價體系,使得建筑遺存獲得法律保護。對于現有政策,充實政策解釋,明確政策中相關概念和界定,健全配套制度體系,保證政策的有效執行。同時,國家要適當放寬保護開發的規范原則,地方要逐步逐層進行細化,根據建筑遺存自身特點制定具體的保護開發行動規章制度,提高政策的靈活性和可行性。
3.創新海絲建筑文化遺存保護開發的運行機制
積極推動“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模式的發展。市場化運作是對政府保護的重要補充,而政府主導是市場化運作的基礎。倉山區于煙臺山地區試點的“政府統籌,市場運行”機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也表明建筑的保護開發應該構建政府主導,市場運行,社會參與的良性循環運行機制。政府和市場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形成一種良好的運行機制,才能切實推動建筑遺存保護開發的進程。
4.拓寬海絲建筑文化遺存保護開發的資金來源
在資金籌集方面,多數為政府發揮主導作用,輔以社會和個人的多方合作,保證遺產保護能夠獲得充足和持續的財力支持。鼓勵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建立近代建筑保護眾籌平臺,拓寬投融資渠道,促進海絲建筑遺存保護活動的市場化、社會化發展。同時鼓勵公眾參與,推動歷史建筑的所有人、責任人和社會的全面參與。
5.促進海絲建筑文化遺存保護開發的資源整合
著手推進海絲建筑遺存資源整合,推動整體性發展,提升全域建筑遺存文化價值。打造“海絲建筑文化走廊”“海絲建筑歷史文化街區”等旅游觀光景點,利用其文化價值的吸引力和文化紐帶的聚合力,擴大旅游開發的影響力。打造一系列類似的獨具特色、精致美觀、頗具收藏價值的旅游文化紀念品,擴大海絲建筑遺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實現建筑自身吸引力和聚合力的提升。
6.創新海絲建筑文化遺存保護開發的大數據平臺
運用科學技術手段,提升海絲建筑遺存的時時代性。對現存海絲建筑遺存進行充分的展示,加強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間的文化資源共享,建立建筑遺存數據庫,實現文化資源共享。政府進行投入和研發,搭建出規模性的文化交流和共享平臺,使這些建筑遺存成為城市具有國際性的交流記憶和載體,成為溝通和鏈接世界的文化紐帶,發揮建筑遺存在一帶一路進程中的文化紐帶作用。
注釋: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 2017-10-28
[2]單霽翔.《城市化進程中的文化遺產保護》,《求是雜志》 2006年第14期,第44-46頁
[3]何彥瑞、吳維.《城市化進程中古建筑保護的制度困境與出路》,《現代裝飾(理論)》 2016年第12期,第241頁
[4]季文媚、牛婷婷.《基于再利用的徽州傳統建筑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35期,第74-79頁
參考文獻:
[1]鐘燕森.嶺南優秀近代建筑旅游價值評價體系構建與開發路徑研究[D].廣州大學,2015
[2]閆茂輝.開埠后福州借據地建筑研究[D].華僑大學,2012
[3]楊一帆.中國近代的建筑保護與再利用[J].建筑學報,2012
[4]謝亦卓.淺談歷史建筑的保護與開發利用[J].科學時代,2015
[5]蘭巍,楊昌鳴.論近代歷史建筑保護的基本理念[J].社會科學輯刊,2010
[6]陶醉.歷史文化街區中傳統風貌建筑的更新設計研究[D].南昌大學,2016
[7]李成妍.我國古民居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湘潭大學,2017
[8]王學彬.歷史街區再生建筑的現代設計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7
[9]曹永康.我國文物古建筑保護的理論分析與實踐控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