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永梅


我國糧食產量保持高位運行,但是,我國農業也暴露出一些新的矛盾,付出了較大的資源環境代價,向我們提出了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艱巨任務。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經歷了自然經濟為特征的傳統農業、西方工業化背景下的常規現代農業后,由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型發展轉型、由“要數量”向“要質量”轉變,從而實現向現代持續農業轉型的必然要求。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科技支撐和質量保障體系,發展現代持續農業成為時不我待的必然選擇。
農業發展方式
現代持續農業 農業現代化
2017年傘圉糧食總產量61791萬噸(12358億斤),比2016年增加166萬噸(33億斤),增長0.3%,產量保持高位運行,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績,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然而,作為人均資源相對匱乏的人口大國,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型,構建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資源節約、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等,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多重戰略目標,顯得尤為緊迫。當前,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施農業領域的供給側改革,是“十三五”時期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要任務和基本路徑。2018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農業政策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中央關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相關政策的發布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為今后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吹響號角、指明了方向。
轉變我國農業發展方式的涵義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嶄新命題,也是中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場深刻革命。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經歷了自然經濟為特征的傳統農業、西方工業化背景下的常規現代農業后,由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型發展轉型、由“要數量”向“要質量”轉變的必然要求。
(1)轉變我國農業發展方式的涵義
從內涵來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涉及農業發展因素、發展機制、發展路徑和一系列結構的變化,豐要包括:基于技術進步的要素投入的變化、基于農業市場制度的增長機制的變化口、基于資源環境約束的路徑選擇的變化,還包括農業產出結構、消費機構、收入結構、市場結構和制度機構的變化,以期實現從粗放到集約、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以及現代持續農業的轉型。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以新的發展理念為指導,以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基礎,以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現代的物質裝備水平、先進的科學技術為保障,以保障食品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構建合理的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為重點,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產品附加值高和農業的市場化水平為主攻方向,依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職業農民生產,構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持續農業。
(2)現代持續農業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目標和本質要求
轉變我國農業發展方式的目標是資源環境約束下的多重目標,包含在確保人口大國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城鄉一體化、保障農產品質量、推進資源節約、實現環境友好、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效率等戰略目標。以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為根本目的,最大限度節約農業生產要素,最大限度降低農業生產的外部負效應,
以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持續農業為主要目標,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農業形態,促進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綜合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科技創新及安全保障體系。
(3)現代持續農業的內涵及特征
1.現代持續農業的內涵
現代持續農業是現代農業的一個新階段。由于不同國家的農業發展階段、發展條件以及發展模式存在著顯著差異,因此,國際上尚未對現代農業的內涵和特征進行全面、統一的明確界定。即使對中國自身而言,我國對現代農業的認識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經濟、社會、科技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而逐漸深化。
首先,它是技術、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統一體,創造一種使人類與自然相協調的和諧格局,形成人與其他生物共存的生態系統。
第二,它是以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為主導,改變“石油農業”過度消耗自然資源的弊端,變資源經濟為技術、知識集約型經濟。
第三,它是一個經濟、生態良性循環的體系。它使農業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利用,以適應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需要,但又不超越農業生態系統自我調節機制所能承載的閥限,維護系統的動態平衡和持續生產力。
第四,它以強化農業系統內的自養、自控功能為基礎。在維護生物自然再生產進程中實現有機物質循環,促進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物質能量轉化及互促、互制功能,在發揮其自養性、自控性的基礎上,再從農業系統外部增加生物工業物質技術的投放。
第五,它是以高新技術為支柱,綜合有機農業技術、環保技術,組成一個新型技術系統,利于促進經濟生態良性循環、高效率、高效益的農業經營體系建設。高新技術的發展,對提高生產率、產出無污染食品、保護環境資源將起決定作用。
從世界農業發展的經驗來看,農業發展方式總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是傳統農業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常規的現代農業階段,第三個階段是現代持續農業階段,這三個農業發展階段的比較見表2:
轉變我國農業發展方式時不我待
雖然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低,農民收入增長越來越依靠非農產業,但農業所具有的生態保護、環境調節、生物能源、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社會功能越來越突出;農業作為強國民生存之根、固國家經濟之本、增國際競爭力的戰略地位并未改變。農業發展方式和糧食安全客觀卜成為一個關系國家乃至全球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全局戰略問題。在極端性氣候頻發、糧食價格和能源價格大幅變動、金融危機波及全球等大背景下,破解土地和水資源等資源環境約束,解決農業生產成本上漲、農村勞動力轉移、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等難題,決定這中國的未來,轉變我國農業發展方式時不我待。
(2)由低附加值的農業產業結構向高附加值的農業產業體系轉型
即由價值鏈低端、市場化程度不足的傳統農業產業模式向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產品附加值以及農業市場化程度為特征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轉型。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就是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擴大適銷對路的農產品生產;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經濟附加值;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充分發揮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完善農村流通體系建設;加大消費互聯網及電子商務在農村物流中的應用,打造農村新型商品流通渠道;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農業國際合作。構建以現代持續農業為導向的農業產業體系,全方位提供技術推廣、金融保險、產品加工、土地承包、質量安全、疫病防治和經濟信息等服務,推進節水、節點、節肥、節地的科技產業,和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的加工與流通產業,以及社會化服務、信息咨詢等為現代持續農業服務的相關產業發展。
(3)由小散亂的農業經營方式向組織化的現代經營體系轉型
即由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流通渠道小散亂為特征的傳統農業經營方式向農業經營組織化、服務規?;癁樘卣鞯默F代農業經營體系轉型?,F代農業經營體系,是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組織方式、服務模式的有機組合,重點是解決“誰來種地”和經營效益問題,是現代農業組織化程度的顯著標志。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就是要通過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壯大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展;鼓勵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式服務;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以土地托管服務為主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提升為農服務能力;完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引導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林權等各類農村產權有序流轉。
(4)由低水平、低素質的科技隊伍向高水平、高素質的科技創新體系轉型
即由依靠物質要素投入的傳統農業發展方式向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科技創新體系轉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現代科學技術提供支撐?,F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是突破農業現代化短板的內生驅動力,豐要通過改變生產要素機理,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高現代農業競爭力和變革農業產業結構體現出來。構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就是要通過深化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建立新型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充分地發揮科技創新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核心作用;統籌協調各類農業科技資源,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重點突破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能農業、生態環保等領域關鍵技術;建立農業協同創新戰略聯盟,加強產學研與農科教有機結合;實施“藏糧于技”戰略,建立農業科技創新動力機制,推進農業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強化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構建“三位一體”的農業推廣服務體系;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建設和激勵機制建設,充分發揮“人才強農”的作用。
(5)由非標化、無追溯的保障方式向標準化、可追溯的安全保障體系轉型
即由以犧牲環境及大量資源投入、缺失食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的農業發展方式向以兼顧農業資源承載性、環境可持續、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為特征的農業安全保障體系轉型。構建安全保障體系,就是要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對農產品質量實行從田地到餐桌的傘程監管,構建生產有標準、產品有標志、質量有檢測、認證有程序、市場有監管的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是可持續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的標尺,是發展現代持續農業的突破口。要通過建立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加快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健全風險監測評估和檢驗檢測體系,確保食品安全;強化食品安全責任制,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作為衡量黨政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考核指標。
[1]曾福生,匡遠配.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科技與經濟,2010(4).
[2]王雅鵬,呂明,范俊楠等:《我國現代農業科技床戲體系構建:特征、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年.
[3]蔣高明:懸崖邊緣的生態和食品安全,載《社會科學報》,2011 (2).
[4]陳文勝,論大國農業轉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2月.
[5]楊俐蘋等.土壤養分綜合評價法和平衡施肥技術及其產業化.磷肥與復肥[J],2001(4).
[6]曾希柏,李菊梅.中國不同地區化肥施用及其對糧食生產的影響.中國農業科學,2004(3).
[7]何傳啟.中國現代化報告2012-農業現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8]高福生,農業“轉方式”要做好“低碳”文章[N].中國特產報,201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