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崇



本文以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為背景,回顧了近幾年我國碳交易市場的最新進展和成效,包括基于項目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和基于配額的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現狀,進一步闡述了清潔發展機制和我國碳交易市場中客觀存在的問題,包括CERs的定價問題和碳交易市場的參與度不足問題等,并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主要是通過立法確權,完善管理制度和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吸引社會資金進入碳交易市場等。
碳交易市場
清潔發展機制 CERs CDM項目
背景概述
傘球氣候環境已經成為約束人類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礎之上,各國為了應對傘球氣候變暖,采取一系列節能減排的措施,從而促成了碳交易市場的形成。碳交易是減少傘球溫室氣體排放所采用的市場機制。碳交易的本質是環境約束下的最優碳排放問題,然而減少碳排放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減少GDP,這將在不同程度上損害各國的利益,美國總統特朗普則更加直接的指出,巴黎氣候協定損害了美國的利益,并在2017年8月向聯合國提交了退出《巴黎協定》意向書,很顯然美國的退出將會對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造成打擊,但其對中國碳交易市場的影響料將有限,一方面,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目前正處在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節能減排符合我國進行產業升級淘汰落后產能的國家戰略。另一方面,中國已經通過碳排放交易試點,建立了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中國碳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整體上有望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碳交易體系。
我國碳交易市場的主要構成及現狀
(1)中國清潔發展機制(CDM)發展現狀
由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所以在《京都議定書》中確定的三種合作機制中,只有清潔發展機制(CDM)可以被我國采用,因為他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國家之間展開的一種減排機制,對于其他的兩種,即排放貿易機制和聯合履約機制都足發達國家之間的機制,并不適合中國的國情,所以我國碳市場發展的初期主要是通過和發達國家進行CDM項日合作的方式展開的。
1.我國CDM項日類型和數量
目前我國開展的CDM項目主要是通過和發達國家的企業團體合作的方式展開的,當然也有一少部分是中國本土企業,地方組織等投資的CDM項目,但是這一部分的數量較少。我國CDM項日豐要分為九個大類,包括節能和高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燃料替代,甲烷回收利用等。按照我國政府頒布的《清潔發展機制項日運行暫行管理辦法》,在我國開展的CDM項日必須滿足可持續發展和節能減排的雙重要求,結合上述要求,我國的清潔發展機制(CDM項日)主要集中在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和開發利用新能源等領域。從下表一的數據中可以看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數目最多,占總批準項目的73.57%,節能和提高能效,甲烷同收利用位居第二和第三,分別占比為12.46%,9.38%,造林和再造林項目最少,僅占項目總數的0.1%。
2.我國CDM項日在各省的分布情況
CDM項目的分布和我國各地區的環境,政策和經濟發達程度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我國CDM項目的分布很不均衡,且和發達國家的分布有顯著的差異,一般來講,發達國家的CDM項目主要分布在經濟發達地區,而中國的CDM項目則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西部省份,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省份的CDM項目數據相對比較少,從表二反映的數據可以看出,四川省開展的CDM項目565個,位居第一。其次是云南,項目數為483個,北京,上海和天津的項目數比較少,分別為29,25和18個,而西藏目前還沒有開展相關的項目。
(2)基于配額的碳交易市場現狀
除了清潔發展機制(CDM)之外,我國還形成了基于配額的碳交易市場,近年來我國已經先后在北京,卜海,廣東,深圳,重慶等七個省市開展了碳排放交易試點,根據上述交易中心公開的數據,我國試點的碳市場配額現貨交易累計成交達到1.2億噸,累計成交額超過32億冗,除了增加試點交易市場之外,我國碳市場的整體交易量和交易額也有比較明顯的增長,且隨著對交易規則的熟悉和市場交易制度的完善,市場參與者的交易行為也在日趨成熟,例如在2014年,配額交易主要集中在臨近履約清繳的一個月內,而到了2015年,市場交易陸續從2月份到5月份展開,進入到履約清繳的6月份和7月份,配額的價格出現了反轉下跌,從以上交易行為的轉變,我們可以看出企業對碳排放交易的意識顯著增強,交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有了顯著的提高。
我國碳市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清潔發展機制(CDM)發展中的問題
首先,國內企業對清潔發展機制(CDM)項日缺乏了解,由于CDM項日并沒有產出實際的經濟效益,國內企業目前并不非常關注這方面的影響,另外,沒有相關的法律對CERs的所有權問題作出詳細的闡釋,如果企業沒有CERs的所有權,那么企業將無法從CDM中獲取利益,因此也就不會積極的參與到CDM項目中來,最后,現有參與CDM項目的國內企業,主要是希望通過與發達國家CDM項目合作獲得相關的技術,或者是希望通過CDM項目來增加其獲取國際融資的可能性。
其次,關于CERs的定價問題,目前我國傾向于與使用增量成本分析方法來給CERs定價,但是由于增量分析法只能應用于那些由于成本原因不能市場化的項目,如果用該方法給CERs定價會帶來一些問題,其一,就是在增量成本定價法之下,會將那些可商業化的項目排除在CDM項目之外。其二,在增量成本法之下,不同項日的增量成本是不同的,即便是相同類型的項目,其單位CERs的真想成本也會不同,這就要求我們逐個項目進行增量成本的計量,這會大大提高交易的成本,不利于CDM項目的開展。
(2)基于配額的碳交易市場發展中的問題
首先,是地方政府的行政參與力度不夠,導致試點工作缺乏相關的法律支撐,根據《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試行辦法》,對違反規定控排的企業最高處罰額度為10萬元人民幣,這樣的處罰力度對于大型企業來講毫無約束力,這將直接影響企業參與碳交易市場的積極性。
其次,尚未真正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價格機制,目前來看,我國七個試點交易所均沒有真實的反映出碳市場交易的供需情況,各個交易所的成交量也參差不齊,以上海碳匯交易中心為例,其成交量非常的少,且多數情況都是政策向導和人為操作的結果,并沒有真實的反映出減排的成本。
針對我國碳市場相關問題的對策
(1)加快推進行政立法并創新管理制度
行政立法是對我國碳市場參與者的一種保障,制度規范是我國碳市場有序運轉的基礎,目前,我國碳市場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障礙就在立法保障和制度設計,建議相關部門能夠及時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包括碳會計準則等,另外建議對我國企業的碳交易項目實行專戶管理,并專門設立碳交易管理部門,同時也應該建立碳排放交易第三方核查機構和相應的違規懲罰制度。
(2)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價格機制
價格是市場的晴雨表,在我國影響碳價格的主要因素有,國家減排政策,能源價格,減排技術水平,市場基本面等,然而從實際運行的結果來看,上海,湖北和廣東均才在不同程度的配額壟斷現象,由于配額的分配受到規模和行業的影響,使得大部分的配合壟斷在少數的大企業手中,而其余的大部分企業只占有少量的配額,在這種格局之下,只要少量的配額進入市場交易,從而限制了市場的實際交易量,在交易量不足的前提之下,市場的價格機制也就失去了意義。
(3)降低門檻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入市
除了擁有碳配額的企業之外,應該積極的吸引社會資金進入到碳市場的交易之中,擴大交易主體的范圍,不應該僅僅限制在企業層面,尤其的當前企業的參與程度并不高,因此有必要降低碳市場交易豐體的入市門檻,并積極的開發相關的金融衍生品,另外政府也可以在財稅政策方面給予一定的減免,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效率。
[1]田丹宇.《京都議定書》之清潔發展機制實施風險問題研究.《中國政法大學》.2009
[2]蘇建蘭郭苗苗.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現狀、問題及其對策.《林業經濟》.2015
[3]]宋小青.后京都時代我國清潔發展機制的對策研究.《昆明理工大學》.2015
[4]趙青奇.中國清潔發展機制的現狀、問題和在后京都時代的對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3
[5]劉航楊樹旺唐詩.中國清潔發展機制:主體、階段、問題及對策.《理論與改革》.2013(2):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