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旎
摘 要:筆者以在普洱地區景東縣對彝族傳統歌舞“跳歌”的考查為依據,分析“跳歌”歌詞的格律特點和曲調的音樂特征,對“跳歌”進行文化解讀。
關鍵詞:景東;彝族;跳歌;文化
云南普洱地區景東彝族自治縣地處西南邊陲,與臨滄地區的云縣,大理州的南澗縣、彌渡縣,楚雄州的南華縣、雙柏縣毗鄰,據2005年統計顯示全縣總人口35.4萬,其中彝族人口13.8萬,占全縣總人口的39.5%,分布于無量山區、哀牢山區和川河壩區一帶,信仰原始宗教,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主要節日有春節、清明節、重陽會、端午節、火把節、七月半、中秋節等。無量山區和哀牢山區山高谷深,地勢險峻,最高海拔為3291米,全縣境內有瀾滄江水系6條支流,紅河水系28條支流,特殊的地理環境使景東彝族長期處于與外界相對隔離的狀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彝族傳統文化,其中包括該民族世代相傳的民間傳統歌舞——“跳歌”。
一、景東彝族“跳歌”簡介
彝族“跳歌”又稱“跳笙”,是一種集詩、歌、樂為一體的民間自娛性歌舞,流行于景東縣各區鄉的彝族聚集區和各民族雜居的村寨,有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解放前及解放初期極為盛行,文革期間中斷十幾年,三中全會后迅速恢復,如今,逢年過節、討親嫁女、起房建屋、辦理喪事,都要“跳歌”,當地流行著一句順口溜:“聽見蘆笙響,腳桿就發癢”,“跳歌”已成為農村、山區彝族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娛樂的重要方式及民間歌曲的主要演唱場合。“跳歌”只需一塊場地,天氣晴朗的時日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甚至上千人圍成圓圈,由歌頭(領舞者)吹著蘆笙在前面帶頭(有的地區在圓圈中心),眾人和著音樂的旋律、節奏邊唱邊跳,一人領唱眾人合聲,或男、女聲合聲對歌。景東彝族“跳歌”有許多模仿動物的舞蹈動作,如“蒼蠅搓腳”、“雞堪歌”、“孔雀擺尾”、“羊廝打”、“馬賽蹄”等,仍然保持著游牧狩獵時代古老、原始的特色,帶有濃厚的原始生產生活方式的痕跡。伴奏樂器為蘆笙、三弦、笛子,樂手一般五到六人,跳歌調旋律變化較小,稍作加花重復,有時單用一種曲調唱奏,有時幾種不同的旋律交替唱奏,歌詞多為現編,內容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即興性強。
景東彝族“跳歌”有一個習俗,就是在一個跳歌場(一個圈)中,一家人或親屬班輩不同不能在一起跳,即使在一個圈內跳,至少要相隔七人以上才能插跳,而且不能相互對調子,因此,通常一個歌場分幾處跳,少年兒童跳一圈,青壯年跳一圈,老人跳一圈。
二、景東彝族“跳歌”分類
1.景東彝族“跳歌”根據唱跳的場所和地點的不同,分為“跳家歌”和“跳野歌” 兩類
(1)“跳家歌”。逢起房蓋屋、入宅遷新、紅白喜事之時,彝族家庭通常會在家里跳歌,四鄉五鄰都來參與,有時還邀請歌手,備酒茶恭候。唱詞多是關于天文地理、風土民俗、道德倫理的內容,融知識性、教育性、趣味性為一體,寓教于樂。例如:人人愛唱十二屬,要從子鼠講下來,老鼠鉆進牛角洞,要打轉身萬不能。丑牛拽斷皮耕繩,不到田邊轉回來,寅虎愛吃生人肉,口口吐出鮮血來。小兔不吃窩邊草,東邊吃到西邊飽。老龍彎彎上天去,細雨飛飛撒下來,巳蛇要鉆紅土洞,立夏過后要出來……
(2)“跳野歌”。跳歌場一般設在山間野壩,離家較遠,多唱情調,是彝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選擇配偶的公開場所,生活中通過跳歌建立感情,結成夫妻的比比皆是。
“情調”有“仁義調”和“挖苦調”之分。“仁義調”歌詞樸實、文雅、動聽,對歌的男女雙方心平氣和地相互出題對答,彼此愛慕,最后通過跳歌結成夫婦。“挖苦調”則和“仁義調”相反,男女雙方都用不文雅的比喻來挖苦對方,直至對方無言以對,退出歌場。原因是由于對歌的一方引用比喻不當,詞句欠雅,得罪對方引起的。一般來說,歌場上對歌普遍以唱“仁義調”為主,唱“挖苦調”的極為少數。
由于景東縣與好幾個縣相鄰,歌場上各縣群眾都有,因此,跳歌還是聯絡民族感情,交流民族文化,增進民族團結的途徑,跳歌成為了解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風俗的窗口。
2.跳歌從歌詞內容上劃分,有排曲、散曲、對歌三種形式
(1)排曲。又稱盤曲,把前人對事物的認知和總結的知識,用生活化、淺顯易懂的方式教給后人,內容涉及天文、地理、生活生產知識和古今佳話、傳說,歷代口口相傳,眾人逐步加工完善,富于知識性、教育性和趣味性,如“拜十二屬” 、“十二月關籠魯班小調”就屬于此類。
(2)散曲。又稱雜調,在跳歌場還沒有形成對歌陣勢之前,眾人根據當時的環境和情緒現編歌詞唱跳,一般七言四句就能把意思表達清楚,如“瞧你仁義待得人”、“閃閃歌”就屬此類。
(3)對歌。又稱編答或辯駁,是跳歌場上最活躍、最吸引人的環節,兩人對唱,相互出題,各不相讓,你想贏我,我想勝你,無論誰輸誰贏,眾人都不予偏袒和歧視,均報以響亮的合聲助威鼓勵。
三、景東縣彝族“跳歌”歌詞的格律特點
景東彝族“跳歌”歌詞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有關于人類起源、民族遷徙的《天連地,水連天》;關于歷史事件、人物傳記的《梁山伯與祝英臺》;關于天文地理、歷算記數的《十二花名》《十二屬》;有托物詠志,勸人向上的《兄弟姊妹要相生》《高點明燈下苦心》;有游戲猜謎《唱個猜來說個猜》;有傾訴悲痛的《媳婦調》;有熱愛生活,抒情開懷的《說說笑笑莫認真》等等,豐富多彩,淋瑯滿目,猶如一本民族文化的百科全書。
1.結構
民間流傳的跳歌歌詞通常由七個音節組成一句,字數結構以肆加叁為基本格式,如:太陽落山象枝花,茅草蓋房是妹家,家中還有老人在,這時不是妹當家。篇幅長短不一,常見七言四句為一基本單位,構成一首意境完整的歌體,二十句的居多,最長可達數千句,貫穿同一個主題。
2.音韻
首句須入韻,偶句押韻,奇句允許不押韻,但以押韻為最好。跳歌活動的歌詞一韻到底十分困難,中途常換韻腳,但兩人對唱,一問一答必須押一個韻腳。傳統的歌體因篇幅長大,經常以七言四句為基本單位,新單位的首句轉換前韻腳。歌詞內容有變化,也可換韻腳。
3.疊句、襯句
由于歌詞有較嚴格的對應關系,使得歌詞中常出現一些疊句、襯句,這些疊句、 襯句常位于首句。如:茴香茴香真茴香,抓把茴香溜過江,今年撒下茴香籽,明年來拔茴香秧。既開門見山點明主題,奠定韻腳基礎,又起到方便找韻和填充句子字數的作用。
四、景東彝族“跳歌”曲調的音樂特征
1.景東縣彝族跳歌調旋律優美,風格樸實,可以一譜多舞,經過變化、加花重復使用同一歌調。音域較窄,一般不超過一個八度。
2.曲調的進行平穩流暢,音程多為級進或小跳進行,三度較多,四度次之,大跳少見。
3.音樂結構規整,多由方正的上下樂句或四個樂句構成,不方正樂句少見。
4.歌調的速度根據舞蹈動作和情緒的需要靈活處理,可快可慢。
5.調式多采用羽調式和微調式,商調式次之,宮、角調式較少見。
6.西邊無量山一帶和東邊哀牢山一帶的伴奏樂器和跳歌習俗稍有不同,無量山一帶跳歌常用蘆笙、小悶笛、小三弦伴奏,基本按傳統的節日、吉時跳歌;哀牢山一帶跳歌常用笛子、小三弦伴奏,男人大都身帶制做精巧、一尺見長的小三弦,不拘時辰,天氣晴朗的時日興致一來,彈起小三弦就跳,少則幾人,多則幾十人、上百人,圍成圓圈,手扣手、手扶肩,通宵達旦的盡情唱跳。
五、結語
景東彝族人民熱情奔放,能歌善舞,在跳歌場上逗趣娛樂,交流感情,在跳歌場上尋找伴侶,結成姻緣,因此,歌舞成為彝族社會生產、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他們的生存方式之一。傳統的集體跳歌既是本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彝族群眾交流民族情感,獲得族群認同,增強民族團結的重要途徑,如癡如醉的跳歌充分表達出彝族群眾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與熱愛,對本民族歷史的感知以及對本民族未來的信心,體現出景東彝族人民和平友好、勤勞勇敢、團結自強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