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詩陽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金融創新的推進,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新興互聯網金融模式受到各方關注,發展快速,同時也對我國現行的金融監管體制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便從互聯網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上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
金融創新 互聯網金融
金融監管 對策建議
互聯網金融概況
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希望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瓦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互聯網憑借其所具有的交易成本低、專業分工強和效率高等優勢,全面融入傳統行業,“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以支付寶、余額寶為代表,催生了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網上借貸和金融資產網上銷售等業務,不僅彌補了傳統金融服務的不足,而且也有助于發揮民問資本作用,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務質量。
互聯網金融是指依托于各種互聯網工具和平臺,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一種新型金融業務模式。自2013年開始,在政府政策支持、創業活躍、大量資金追捧下,互聯網金融便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且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用戶習慣的養成,互聯網金融將在國內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同時,由于互聯網金融尚處在起步階段,相關法律與監管制度還不完善,缺乏準入門檻和行業規范,因此具有管理弱和風險大的特點。互聯網金融一方面使傳統產業獲得勃勃生機,也為金融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另一方面監管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
互聯網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
總的來說,互聯網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監管法律體系難統一,金融監管滯后,監管范圍難以界定,信息披露制度還不完善等。
互聯網金融創新推動著金融行業迅速發展,金融產品類型、經營模式和從業機構層出不窮,立法機構不能及時監管到所有的互聯網金融產品,難以建立一個統一的監管法律體系,在此情況下很容易出現監管重置、監管套利和監管真空等現象。互聯網金融的創新使互聯網金融業態更加活躍,技術監管更加困難,監管要不斷去適應,不斷創新,最終呈現出金融監管相對于金融創新的滯后性,加大了系統性風險。
互聯網金融業務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規模與業務范圍不斷延伸變化,監管的范圍隨著金融創新出現的新業務變得更廣泛,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監管力度。而要確定一個準確的監管范圍更是不容易,如果兩者差距過大,就會為瓦聯網金融發展埋下隱患,威脅該體系的穩定性。
金融機構披露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影響著金融監管的效率與結果,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缺乏完備的征信體系和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披露信息的不真實,不充分以及缺乏具體規范和統一規定使得互聯網金融平臺和投資者間信息不對稱。因此投資者面對虛擬平臺,無法準確識別判斷交易信息的正確性,以及風險評估的可靠性,容易誘發惡意騙貸、卷款跑路等風險問題。
加強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對策建議
(1)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法規,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體系,為互聯網金融市場治理提供法律依據。用法律法規來約束監管套利行為,保障互聯網交易雙方的權益,同時打擊制裁違法違紀行為,進一步的去引導和規范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從而維護我國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逐步完善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市場準入機制,加強行業規范,提倡以風險控制為核心的金融創新,降低金融風險。
(2)監管創新,建立全面的、靈活的動態監管機制。互聯網金融處在不停的創新發展中,針對其不斷推陳出新的業務模式和政策規避手段,固定的監管框架并不能保證互聯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動態監管才是保證其穩健發展的必要條件。互聯網金融要充分考慮金融創新需求,決定了我們要從監管制度上實施創新,以此去彌補金融創新造成的監管短缺或失靈,從而傘面適應互聯網金融發展要求。
(3)強化互聯網行業自律。行業自律是由同一行業的從業組織和人員,為保護和增進共同的利益,在自愿基礎上組織起來,共同制定規則,以此約束自身行為和實現行業內部自我管理。互聯網金融主體應加強行業自律,而行業聯合會和行業帶頭人必須發揮主動性,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建立行業自律標準和行業內部投訴處理機制,加強自我管理和自我規范,以保護行業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促進服務模式和技術創新、拓寬業務領域。行業自律的程度和效果不僅影響著監管的態度和強度,甚至還決定了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未來能否良好、有序的發展。
(4)完善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制度。進一步健全信息披露制度,統一信息披露原則和標準,規范披露內容,使互聯網金融買賣雙方能在更為廣泛、更大規模、更加公開、更加透明的節點與節點之間的水平信息溝通、交流和合作。
結語
未來的互聯網金融時代還將面臨更多的挑戰與不確定性,必須從監管制度建設、產品安全開發機制、安全預警能力和安全合作機制等角度人手,加強對互聯網的監管力度,大力培養用戶的安全使用習慣,打造安全的互聯網金融環境,讓網絡空間更加規范、有序。還應借鑒國際經驗,根據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實情,形成適合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模式。
[1]于健寧.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人民論壇,2014(8).
[2]曹新梅.互聯網金融監管[J].時代金融,2017(9)
[3]謝清河.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3( 49).
[4]尹海員,王盼盼.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現狀及體系構建[J].財經科學,2015 (9)
[5]張曉樸.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原則:探索新金融監管范式[J].金融監管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