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
互聯網金融是信息技術在傳統金融戶應用的具體體現,但其與傳統的金融相比,就存在有很多隱性和明顯的風險。為了更好地應對互聯網金融風險,本文通過對互聯網金融的概述,對互聯網金融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且提出了相應解決措施,以達到進一步實現提升中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營水平的目的,確保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互聯網金融 風險分析 監管對策
引言
由于互聯網金融是一種較為先進的思維模式,其是建立在互聯網思想之上的金融模式。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升級,以及金融模式創新多元化發展等,因此推進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速度。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一樣,以金融為主體,兩者的區:別在于互聯網金融的核心為互聯網和相應的創新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應用,通過這種應用,將金融營銷模式、金融服務以及金融產品的路徑和內在的流程進行一個重組。在此基礎上,分析互聯網金融風險和監管對策是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互聯網的金融風險
(1)風險的基礎特征
從互聯網金融的功能和模式角度來看,互聯網金融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第一,互聯網金融風險擴散的路徑是有很大的實時性與開放性的,這是因為互聯網本身的信息共享性、開放性以及多個節點性的影響。第二,互聯網金融風險存有很大的破壞性與沖擊性,降低了風險的準確預測難度以及可控性,以致互聯網金融風險引起不可預測的損失。第三,風險變化具有未知性與復雜性,互聯網金融在技術和模式上的創新速度超過了人們對互聯網金融認知和控制的速度。同時,信息的復雜性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參與者對信息價值的判斷。
(2)正確認識互聯網金融的內涵
盡管目前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但因其本身特征的影響,迄今我國尚未形成具體的相關領域的互聯網金融風險理論體系。一些研究學者認為,互聯網金融風險是指互聯網金融業務中,存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不可控性以及造成損失的可能性。此外,另一部分觀點認為,互聯網金融不可避免地存有信用風險、傳統金融的道德風險以及產品風險,同時,由于追求其主要追求的是速度和創新,從而也就面臨著一定的網絡安全風險和技術缺陷等其他風險。
分析互聯網金融風險
(1)在操作中存有風險
因不正確的內部管理流程、系統缺陷、人員以及外部事件等而導致直接或間接損失的可能,就是在操作中存有的風險。互聯網金融(如眾籌、P2P、第三方支付等)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主要是因為其低成本、跨時空以及快捷的特征。目前,通過互聯網金融打破了傳統金融的內在思維以及服務模式的創新,為人們帶來了非常大的便利性,但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是,互聯網金融的高速發展推動了金融業和服務創新的轉AJ的同時,將會不可避免地導致很多的操作風險發生,從而對操作風險的有效控制已成為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關鍵點。
(2)信息不對稱風險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更新,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存有一定的互聯網交易的虛擬性以及創新的復雜性。互聯網金融算法的黑盒子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和信息,相關的參與者在數據和信息處理方面的技術適應性較差,導致他們沒有準備好面對大量的數據以及信息。在這種情況下,信息的不對稱就產生了,從而給互聯網金融方面帶來了一定的信息不對稱風險。
(3)對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未到位
因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稍滯后,發展時間較短,再加上相關法律法規部門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監控的重視程度不夠。迄今為止,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存在諸多漏洞,難以為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提供必要的理論知識基礎和相應的指導作用,極大地提高了監管難度,大大降低了監控工作的效率和實效。同時,由于互聯網的無界性和開放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對互聯網風險監管的難度,造成中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監管水平在目前相對較低。
(4)信息安全和網絡技術存有風險
互聯網風險本質上,是互聯網的創新、技術以及和金融風險的組成帶來的一系列風險。因此,互聯網金融相對是較為復雜和特殊的。首先,出現的系統升級和運行不穩定、網絡故障、中斷等損失,都是其網絡技術特性所帶來的。其次,信息安全風險是指因內部人員泄露以及系統故障等導致財務數據信息泄露或客戶信息被盜用,造成了對用戶個人權益和機構利益的影響。
強化互聯網風險監管措施
(1)加強市場準入監管
加強互聯網金融市場準入監管,就是要嚴格規范金融機構的設立審批,加強源頭監管。如上所述,很多互聯網金融公司都有資金潛逃或非法挪用資金的情況出現,導致資金鏈斷裂,最終導致破產。其原因就是由于缺乏市場準入管制,使很多非規范的民間借貸企業通過一定的包裝,從而轉變進入互聯網金融行業,并非法吸收投資者資金。眾所周知,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是傳統金融的擴張與發展。如P2P網絡貸款是傳統信貸服務的補充,第三方支付是銀行支付業務的延伸,歸根結底傳統的金融和互聯網金融是‘脈相承的,因此傳統金融行業監管當局也應將互聯網金融納入監管,嚴格設置審批機構,強化市場的準入監管,杜絕非規范的企業隨意的進入互聯網金融行業,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造成一定的破壞。
(2)嘗試金融和互聯網交叉監管。
因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和金融兩個領域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因此存在明顯的跨界特征,傳統的單獨監管模式已經無法達到監管要求。在新形勢下,我們可以通過交叉監管模式大膽嘗試跨界監管,達到實現金融和互聯網的交叉監管的目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對傳統行業進行模仿,嘗試實施建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強化行業的自律性,從而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3)對互聯網金融數據信息加強監管力度
如果想從根本上解決提高互聯網金融風險監測的水平,那么就必須結合互聯網金融大數據的特點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數據信息的監管力度,以及還要對現有的司法數據、互聯網交易數據以及工商信息數據等相關數據進行資源整合,建立起完整且具有指導意義的互聯網金融數據庫,并要明確共享數據庫的權限等級。此外,建立了指標維度和全面的大數據計算分析模型等,可以有效的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互聯網金融數據信息,為有效的監管互聯網金融風險提供了重要的指導信息和參考。
(4)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完善
監管的最終目標是為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發展,創造出更為有利的環境。因此,完善互聯網金融風險管控的法律法規,是加強金融創新過程監管的根本措施。首先,有關部門需要從法律角度采取有效措施,盡可能加快互聯網金融立法進程,逐步完善互聯網金融業法律法規。同時,必須通過立法來創新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未來。此外,有必要進一步明確監督主體,在此基礎上完善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協調機制,加強各有關部門在風險監管過程中的協調配合。同時,建立信用信息系統,創新互聯網金融風險預警機制,針對民間征信和政府征信的進行平衡協調,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建立健全的信用體系。
結論
本文概述了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分析了當前中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并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即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準入、強化對互聯網金融數據的監管力度以及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針對網絡技術存在的風險、法律法規體系的不完善、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的風險等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對互聯網金融中存在的風險盡可能的進行了規避。
[1]王玉清.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凸顯原因分析及監管建議[J].價值工程,2016,34(24):187-189.
[2]宋巍.互聯網金融對小微企業融資模式創新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6,26(10):108-109.
[3]劉鳳娟,聶穎.互聯網金融現狀分析及與產業結合的風險監管研究[J].時代金融,2017,14(18):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