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男
哈薩克斯坦 風電
產能合作 全球源互聯網
引言
產能合作概念最初來自于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達成的“中哈產能合作”計劃。對于產能合作可以定義為兩個存在意愿和需求的國家或地區之間進行產能供求跨國或跨地區的聯合行動。由于提出的時間較短,從現有已查找到的文獻來看,主要從定性的角度研究國際產能合作的重要性,如吳頻( 2015)等提到了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與周邊國家和地區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現實意義和重要性,并列舉了一些實際數據或案例展開了論證。此外,還有學者從定量的角度對產能合作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如劉曉玲等( 2015)以湖南省為例,通過分析對外產能合作和制造業出口分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得出了對外產能合作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更大的結論。陳海波,張悅( 2014)研究了對外產能合作對江蘇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效應。趙文軍,于津平( 2012)對FDI、貿易開放與中國工業經濟增長方式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如果將范圍擴大,因為產能合作主要以兩個渠道進行,即產品輸出和產業轉移,其中又以產業轉移為主,由此可有更多的理論研究。國外的研究以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理論”和赤松要的“雁陣模式”為代表。上述理論對產業轉移的研究主要從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出發,因此發展中國家還需積極主動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理論。
國內的研究主要圍繞中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實際影響和作用機理來進行。一般認為國際產業轉移對產業結構變動產生了積極影響,有利于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江小涓,2002;宋群,2005;戴宏偉、王云平,2008)。在國際產業轉移對國內產業結構的作用機理方面,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產業轉移的資金、技術和關聯效應對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影響。
中哈風能合作的優勢分析
(1)風電產能合作的愿望
從兩國風電產能合作的愿望來看,中哈兩國有著穩固的政治和經濟合作基礎,對風電領域的產能合作都表現出了非常強烈的意愿。中國希望通過對有關國家風電項目進行投資、建設,帶動風電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出口;哈薩克斯坦期望引進外國投資和技術興建風電場,實現良好的經濟和環境效益。
(2)風電產能合作的契合度
從兩國風電產能合作的契合度來看,中哈兩國都在著力進行本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并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產業政策。中國希望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成為制造業強國,哈薩克斯坦力圖提高本國的制造業水平,擺脫過度依賴對礦產、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同時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和加強統籌規劃都是兩國政府的指導原則。在重點產業發展、推進產業國際合作等方面的政策契合度較高,有利于兩國產業的對接與合作。
(3)產能合作的基礎和條件
從合作的基礎和條件來看,一是,在過去的兩年中,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在產能合作方面達成了一系列共識,并簽署了很多產能合作項目,涉及到鋼鐵、有色金屬、平板玻璃、煉油等諸多領域。前期的產能合作項目將對兩國的風電產能合作有著產生良好的示范效應。二是,中哈兩國在風能資源的開發領域有著很高的互補性。一方面,中國風電產業歷經理論研究、應用研究、關鍵技術研發、設備研制等各階段的發展后,以及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風電產業鏈。另一方面,在風電企業的努力以及國產化率等政策的推動下,中國風電企業在風電機組技術、風電場技術、風電控制技術的水平不斷提升,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優勢。第三,中國是世界上建設大規模風電場最多的國家,在大型風電基地建設方面成績顯著,規劃了9個大型風電基地,其中新疆風電基地規劃容量1000萬千瓦,而且中國新疆與哈薩克斯坦有類似的自然條件,所以風電機組設備能夠更好適應哈薩克斯坦的自然條件。新疆在建設、運營管理大型風電場的經驗可直接為哈薩克斯坦提供借鑒,同時新疆風電企業所研制的風機在哈會有良好的適應性,有助于哈薩克斯坦對風能資源的開發。第四,以“一帶一路”域內國家為主要成員的亞投行以及絲路基金可以為雙方的合作提供可靠的資金保障。
(4)風能資源的優勢
從風能資源的優勢來看,由于地處北半球的風帶地區和擁有強對流氣候,哈薩克斯坦擁有巨大的發展風力發電潛力,其境內50%的地區年均風速為4-5米/秒,不少地區可達到6米/秒,據最新數據顯示,哈薩克斯坦每年的風力發電開發潛力為9200億千瓦。風能資源面積達5萬平方公里,分布在哈南部地區(阿拉木圖州、江布爾州、南哈薩克斯坦州)西部地區(曼吉斯套州、阿特勞州)北方地區(阿克莫拉州)中心區(卡拉干達州)。
中哈風電領域產能合作面臨的問題
互補性雙邊貿易為兩國在風電產能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兩國契合的產業政策為風電產業對接提供了指導和支持,逐漸起步的中哈風電領域產能合作具有較好的發展空間和前景。中哈兩國在前期已開展的風電產業產能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和深化風電產能合作中方應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1)國外風電企業的競爭
哈薩克斯坦有利的引資政策豐富的風能資源吸引了諸多跨國公司的投資。中國的風電產業發展雖然相對于哈薩克斯坦來說相對成熟,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發展起步相對較晚,項目運營還不太完善,而國外風電企業競爭力非常強,中國企業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壓力。國外風電企業憑借雄厚的資本實力、先進的技術水平、突出的比較優勢,這在一定程度上會給中哈在風電領域的產能合作帶來挑戰。
(2)產能合作機制尚不成熟
中國作為世界上的一個能源需求大國,與哈薩克斯坦這個世界能源市場的重要供應者之間的能源合作,構成了中哈兩國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石油、天然氣、鈾礦開發是中哈兩國能源合作的重點,占據著兩國經貿合作的核心地位,而風電產能合作對于兩國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目前兩國產能合作的機制、措施等還尚未形成,這會對風電產能合作帶來一定的影響。
(3)哈薩克斯坦向新能源轉型阻力較大
哈薩克斯坦對于風能資源開發處于初始階段,開發進度比較緩慢,而在全國發電總量中包括風能在內的新能源的貢獻率極低,可忽略不計。哈薩克斯坦對風能資源在內的新能源上的開發利用的落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哈薩克斯坦傳統能源資源豐富,國內能源結構轉型壓力不大。一直以來油氣公司是哈薩克斯坦財政的主要稅源,使得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還沒有受到足夠重視;而新能源產業具有投資成本高、風險大、利潤回報時間長等特點,如果沒有大量資金、技術做支撐保障,沒有長期和持續的投入,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很難獲得回報。再者,哈薩克斯坦的新能源發展缺乏體制性和頂層設計的保障:融資體制與法律體系不健全,政府對新舊能源的過渡和承接、新能源發電并網缺乏系統性的規劃。此外,哈薩克斯坦新能源產業由于起步較晚,各方面的技術人員嚴重不足,并且大部分的技術人員缺乏經驗、能力有限,很難在技術研發方面取得大的進展。上述制約因素造成哈薩克斯坦由傳統能源產業向新能源產業轉型比較困難,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面臨較大的阻力,與中國開展新能源產能合作的進程也會受到影響。推進中哈風電領域產能合作的對策
建議
(1)加強政府間的對話機制,完善相關政策 首先,在合作機制方面,兩國政府應建立起能源對話與協調機制,將新能源并入傳統能源共同協商探討,以加強新能源領域高層對話。除此之外,還應建立起新能源產能對接機制、投融資機制、科技交流機制及風險防范機制等,從各個方面建立起可操作的新能源合作機制,為中國與哈薩克斯坦新能源合作提供制度保證,實現新能源領域合作快速發展。
其次,在完善與哈薩克斯坦新能源合作的相關政策、制定配套措施方面,要重點解決稅收的問題,即避免雙重征稅,給予到哈薩克斯坦的中國新能源企業以稅收減免和優惠,真正讓中國新能源企業享受到優惠待遇。此外,還應加緊制定新能源合作其他方面更多的配套措施的建立和形成。
最后,政府還應該為對哈投資的中國企業提供風險提示、領事保護等服務,為企業提供外援。
(2)提高企業競爭力
為應對國外企業的激烈競爭,加快推進與哈薩克斯坦的風電領域產能合作,企業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從技術引領、創新與升級、優質服務三方面出發,推進建筑技術與設備技術深度融合,形成技術、管理、裝備、服務等多方面的聯合,才能具備競爭力和實力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將中國優質富余產能、裝備、技術成功輸送到哈薩克斯坦,實現產能合作。
(3)加強金融支持力度
中國企業走向哈薩克斯坦市場需要金融機構的助力,這樣企業的融資和部分的風險問題會得到便利的解決,為此,一方面在哈金融網點要加大對中方風電企業融資支持。中國金融機構在哈薩克斯坦的網點建設已頗具規模,要為風電企業以境外資產、股權等權益為抵押開展貸款提供便利,為風電企業融資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加大出口信用保險的覆蓋面。建議擴大中長期信用保險、海外投資險規模,延伸基礎費率、承保期限方面的服務。
(4)推進風電技術和裝備轉移
中國風電產業的產能富余,整體處于供過于求狀態,具有向哈薩克斯坦大規模轉移產能的動力,而哈薩克斯坦當前正有接受新能源產能轉移的需求。因此,國內風電企業可在哈薩克斯坦建立風電設備生產基地,充分發揮自身產能優勢和自有知識產權優勢,將風電的生產線、技術轉移到哈薩克斯坦,做到設計、生產、銷售、服務的產業鏈的全覆蓋。此外,由于哈薩克斯坦新能源電力基礎設施更多需要以對外招標方式建設,為中方開展新能源工程承包帶來契機。要著力打造高水平風電站工程承包團隊,通過EPC、BOT等多種工程承包方式開發與運營風電站項目工程,積極帶動技術、產品與設備、資金的大量輸出。為更好地促進技術合作,除采用對哈投資和工程承包等方式,還應建立技術信息溝通協調機構,為雙方風電企業更好開展風能合作搭建信息平臺;此外,還應該加強中哈雙方的聯合技術攻關和人才交流、培訓,促進中哈風能領域的產能合作推向深入。
(5)建立中哈風電產業園區
中國已有多年開展對外產業園區的實踐經驗,哈薩克斯坦也有園區建設經驗,如阿拉木圖的創新科技園特別經濟區。中哈政府可以結合已有經驗,在哈薩克斯坦境內設立中哈風電產業園區,以風能開發為主題,哈薩克斯坦政府提供優先支持政策和配套條件,如放寬勞務配額、稅收減免,提供土地、基礎設施等;中國政府以境外經貿合作區模式給予支持,雙方共同推動產業園區合作框架的建立。中哈新能源產業園區的建立可以為中國的新能源企業走出去提供一個平臺,隨著中國新能源企業的不斷入駐,企業間的集聚會使中哈產能合作更加務實、高效,這是單個新能源企業所做不到的。中哈風電產業園區將會成為中哈新能源領域合作的先鋒區,帶動新能源產能合作的不斷發展。
(6)與中哈電網互聯互通計劃相融合
中國巨大的電力需求為哈薩克斯坦電力產業發展提供了市場,中哈電力電網互聯互通能夠將哈薩克斯坦的富余電力通過新疆電網輸往中國。基于特高壓輸電技術的全面突破,2015年中國國家電網公司提出了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戰略構想。設想在哈薩克斯坦建設大型煤電一體化基地和新能源基地,利用特高壓技術向中國和周邊國家乃至歐洲國家實現遠距離、大容量輸送電能,具有顯著的經濟互補陛和現實意義。
[1]吳頻,中國企業“走出去”與開展國際產能合作[J].對外經貿實務,2015 (5): 4-6.
[2]劉曉玲,熊曦-對外產能合作、制造業出口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一一以湖南省為例[J].經濟問題探索,2015 (10):132-136.
[3]陳海波,張悅-外商直接投資對江蘇區域經濟影響的實證分析一一基于空間面板模型[J].國際貿易問題,2014( 07):62-71_
[4]趙文軍,于津平-貿易開放、FDI與中國工業經濟增長方式一一基于30工業行業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12( 08):18-31.
[5]江小涓,中國的外資經濟對增長、結構升級和競爭力的貢獻[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