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在低碳經濟浪潮下,發展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來滿足日益上漲的能源需求是全球應對大氣污染和溫室效應極其有效的手段。低碳經濟是一種較少碳排放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模式,而新能源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減少一次能源的消耗,加大新能源的利用是解決我國空氣環境的關鍵所在。本文依據我國2001年2012年的能源消耗、CO2排量時間序列數據基于EG兩步法和誤差修正模型(ECM)來實證分析我國新能源消耗對CO2排量的長期和短期影響。
低碳經濟 CO2排量
新能源 誤差修正模型
提出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工業化迅猛發展,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而這一成就的實現可以說是以過度消耗化石能源為代價,也就是說沒
第一,模型的OLS回歸:有化石能源的高消耗,也就沒有今天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早在2009年,我國就提出到2020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標。但實際情況并不樂觀,目前中國能源消費的快速增長導致了CO2排放量的急劇增加,從1990年-2015年,CO2排放量總體上呈上升趨勢,CO2排放量從1990年的22.6億噸攀升至2015年的96.6億噸,增幅接近330%,形勢不容樂觀在低碳經濟浪潮下,發展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來滿足日益上漲的能源需求是全球應對大氣污染和溫室效應極其有效的手段。在這一問題上,中國政府也緊跟潮流,積極發展新能源戰略,開發、探索、使用新能源,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從1991年開始,我國新能源消耗的年增長率總體上比傳統能源消耗年增長率更高,迅猛發展的新能源產業使中國政府在改善空氣質量這件國際大事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討低碳經濟浪潮下新能源如何作用于空氣質量的改善。
新能源對于空氣質量改善的實證分析
(1)模型構建
1.數據來源與變量指標選取:本文選取2001-2012年份中的中國國內二氧化碳排量、化石能源消耗量(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新能源消耗量(水電、核電、風電),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能源統計年鑒等。本文選取的變量為二氧化碳排放量、化石能源消耗量和新能源消耗量并分別用CO2、E和NE表示。
2.原始模型中變量的單位根檢驗:為了確保計量建模的準確,盡量避免偽回歸現象,使模型的分析具有實際意義,首先需要確定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本文采用ADF方法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按照AIC準則確定最佳滯后階數,AIC值越小,則滯后階數越佳。對變量取對數減小異方差的影響,據單位根檢驗結果顯示,各序列均服從I(1)過程。
3.協整檢驗(Engle-Granger協整分析法)
從R2=0.987616可以看出,建立的回歸方程擬合度較好,各變量前系數統計性顯著。DW值為1.97,模型通過序列相關性檢驗。由方程(1)可以看出:新能源消耗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將會減少0.2153個百分點的C02排放;化石能源消耗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會增加1.349個百分點的CO2排放。這說明,新能源將為國家改善空氣質量、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個新的起點。
第二,殘差序列的單位根檢驗(用E表示模型估計出的殘差項):
對(2)式進行ADF單位根檢驗,5%顯著水平下殘差序列et無單位根,為
第三,設立誤差修正模型( ECM)平穩序列,表明新能源消耗量與CO2排放量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
根據Granger表述定理,建立形如△Yt=po+oECMt-1+β1△Xt+εt,的誤差修正模型。根據(1)(2)式,令ECMt=Et,經反復試驗得到估計結果如下:
估計出來的誤差修正系數為-1.3004,統計意義上顯著,表明系統存在誤差修正機制,通過該模型可以發現,將短期CO2排量的波動可以分解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短期的能源消耗的波動,一部分是偏離長期的能源消耗的影響。誤差修正項的系數反映了對偏離均衡的調整力度,當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誤差修正項將以1.3004的力度做反向調整,將非均衡狀態調整到均衡狀態。
主要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實證分析,提出以下建議:
(1)能源結構調整。為了實行綠色可持續發展,應該積極吸收和推廣國內外能源領域的先進技術,大力發展新能源,推進能源結構的調整,實現經濟、能源、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2)注重新能源核心技術發展,加大新能源核心技術研究,包括太陽能、風能、核能等變得尤為重要。
(3)完善新能源政策。倡導全社會節能降耗,培養全民的節能意識,提高能源利用率,對我國溫室效應、空氣質量的改善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陳俊武,陳香生-中國中長期碳減排戰略目標初探(Ⅶ)——中國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討論[J].中外能源,2011,16( 11).
[2]楊志梁,我國能源、經濟和環境(3E)系統協調發展機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
[3]郭送軍-基于大氣污染控制的我國能源戰略前景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1 (12):8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