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
本文選取攀枝花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攀枝花茬綠苞,經濟轉型中所來取的具體措施和做法,總結了其轉型所取得的成功經驗,這為我國其他類似資源型城市的綠色經濟轉型提供相關經驗借鑒。
資源型城市
可持續發展 綠色經濟轉型
攀枝花轉型的研究綜述
攀枝花作為一座發展中的資源型城市,目前關于其轉型的相關研究主要有: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地區研究所調研組(2003)通過對攀枝花的成就與貢獻分析指出了攀枝花轉型中面臨產業結構單一、交通基礎設施落后、企業辦社會負擔沉重以及人才結構性矛盾等問題;李萬勇(2013)基于攀枝花資源型城市轉型中的土地規劃視角,通過對攀枝花以及攀枝花新區的現狀情況、區位特點、優勢條件、產業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剖析,得出了較為明確的產業發展門類與建議;劉桓屹( 2015)從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等多方面回顧了攀枝花經濟社會的發展歷程,并認為攀枝花正處在一個產業發展上升期。
攀枝花轉型前面臨的主要挑戰
(1)城市功能缺失嚴重
攀枝花始建于1965年,是“冷戰思維”下“三線建設”的產物,“先生產后生活”的區域開發理念使攀枝花的形成具有突發性。因此,早期城市發展缺乏長遠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城市布局分散性強、城市管理條塊分割等問題突出,導致城市功能缺失嚴重。
(2)產業發展單一
根據四川省統計局2002年《統計年鑒》,2001年攀枝花市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24.16億元,一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6.75: 67.72: 25.53,第二產業比重明顯過高,這種“將大多數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城市產業結構過分依賴資源開發,使得攀枝花的城市發展具有很高的路徑依賴,難以從既有的軌道中轉向。
(3)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作為一座礦產資源豐富的三線城市,攀枝花發展早期存在大量的過度開發、無序開發現象,城市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森林亂砍濫伐導致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礦山開采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地表塌陷、廢礦渣占地以及“三廢”污染等問題較為突出。攀枝花綠色經濟轉型采取的主要措施 對于城市發展中所面臨的挑戰,當地人民和政府堅持實現城市的綠色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完善城市功能
一是攀枝花政府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建立完善的文教衛生設施,在近十多年的發展中創辦了教育水平一流的初、高中和各種各類職業學校;三是發展金融、信息和中介服務業,政府為這些機構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政策條件和服務。
(2)實現產業多元化發展
在結合本地實際情況下,攀枝花后期實現了多元化產業發展,主要有:一是,新能源產業。攀枝花陸續建設了二灘電站、觀音巖電站和錦屏電站等,為城市提供了近距離廉價的水電電價;二是,釩鈦工業。攀枝花政府積極將攀枝花打造為“中國釩鈦之都”,通過拉長釩鈦產業鏈條增加附產品加值和就業崗位;三是,生態農業。當地人民種植熱帶、亞熱帶水果和蔬菜,農業的種植和深加工成為攀枝花市的重要產業;四是,旅游業。當地政府通過吸引外資和民間資本進行旅游業開發,不斷修建道路和進行景區建設,并通過舉辦一年一度的陽光花城展覽加大對旅游業的宣傳力度。
(3)從資源開發到綠色環保
一方面,攀枝花在工業發展中提高資源型產業準入門檻,實現環保不達標一票否決制,淘汰了一批高資源依存度、高能耗、高污染的“三高”企業。另一方面,政府投入資金并加大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的力度,將攀枝花建成長江中上游生態保護的綠色屏障。攀枝花綠色經濟轉型的經驗總結
繼2008年攀枝花被授予“中國釩鈦之都”的稱號,2013年攀枝花已經建成全國最大的釩鈦原料基地、釩鈦鋼生產基地。攀枝花的綠色經濟轉型已經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其成功經驗主要有如下幾點:
(1)運用適度的產業調整政策,推動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結構轉變 經濟結構轉型是資源型城市綠色經濟轉型的關鍵。由于資源開發的不可持續性,資源型城市必須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確定新的主導產業,實現替代與創新。新的主導產業必須具備規模優勢、生產比較優勢、市場需求優勢、區位競爭優勢,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主導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擴散效應,在前向關聯產業和后向關聯產業中起到紐帶作用,成為區域產業鏈的中心環節。
(2)完善城市功能,推動城市功能定位轉移
在市場經濟中,城市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因此,城市是經濟發展的載體,資源型城市必須著力于功能的定位轉型。在我國大中型資源型城市功能定位轉型過程中,可以以城市未來的經濟結構調整規劃為依托,構建具有明顯經濟特色的區域中心城市,在經濟結構調整中找準自己的定位,突出自己的優勢產業。
(3)治理生態環境,推動城市生態環境轉變
加快城市生態環境轉型,就是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破壞、誰陔復”的原則,明確治理責任。一是通過技術創新和生產工藝、流程改造,降低資源開采和加工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水平。二是加大對城市污染的治理,通過科學規劃來促進城市生態的保護,提高排污權和排污費管制水平來控制污染物排放數量,增加污染治理投資來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1]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地區研究所調研組,攀枝花市加快城市轉型的思路[J].宏觀經濟研究,2003,(09):54-57.
[2]劉桓屹.可持續發展視角的攀枝花產業轉型對策研究與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15.15-29
[3]李萬勇.產業轉型趨勢下的攀枝花新區用地規劃探索[D].清華大學,2013.1-35
[4]楊繼瑞,黃瀟,張松.資源型城市轉型:重生、困境與路徑[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12):77-83.
[5]柳澤,周文生,姚涵,國外資源型城市發展與轉型研究綜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11):161-168.
[6]劉純彬,張晨.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內涵的理論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05):6
[7]董鎖成,李澤紅,李斌,薛梅-中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問題與戰略探索[J]沖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05):12-17.
[8]錢勇.國外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實踐、理論與啟示[J].財經問題研究,2005,(12):24-29.
[9]張秀生,陳先勇.論中國資源型城市產業發展的現狀、困境與對策[J].經濟評論,2001,( 06):96-99.
[10]王煥良,李克忠,尚克昌,論資源型城市持續發展問題[J].管理世界,1994,( 04):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