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慧
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與生俱來,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兩者的互動關系,中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定性定量研究。近年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的研究又有新的發展。為此,本文主要就我國近年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回顧和分析,擬在從中得一些啟發。
高等教育 經濟增長 關系
研究背景
教育與經濟關系源遠流長,早在占希臘時代,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圖提出了教育與國家經濟增長的關系說。系統地論述教育的經濟要素的學者是亞當·斯密,揭示民人的知識和才能是一種具有生產性的資本。而真正把教育當成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的現代學者是索洛,他通過對1909-1949年美國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得出了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教育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可以說是伴隨著人們探究經濟增長源泉的深入而不斷加深,經濟學界也越來越多地關注和重視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李繼懷、李拓宇認為高等教育人口比率與人均GDP呈指數關系,得出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具有很好的解釋力。毛洪濤、馬丹的研究表明,經濟增長是推動高等教育加快發展的原因,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真實的長期均衡與短期動態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的環境有所改變,高等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高等教育與經濟之間關系的變遷
將高等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簡單的商品經濟社會,高等教育主要作為統治階級和政治服務,基本游離于經濟活動之外,高等教育主要是培養政治或者宗教人才,為當時的統治階級服務,其社會功能主要是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高等教育的經濟功能尚不完善,不會對經濟有很大的影響。在第二階段,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經濟得到飛速的發展,在全球范圍內飛速擴展,世界聯系不斷加強,勞動力開始商品化,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需要培養大量復雜勞動力,這樣使得高等教育的地位越來與重要,高等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第三階段,在現代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具有的特征
在現代市場經濟具有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與開放性,高等學校也處于市場經濟之中,因此市場經濟的特點暈染了高等教育領域。由原來的其資源配置過程是由市場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具有特征:a是平等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之間參與機會平等,它們之間不存在從屬和依附關系,平等地置身于國際國內的劇烈競爭中。b是競爭性。市場經濟是充滿著激烈的競爭。現如今高校與高校之間存在合理競爭性,正如達爾文的自然選擇適者生存這樣的生物進化機制。c是規范性。高校之間的競爭市場經濟是法制健傘的規范經濟,各經濟主體必須遵照共同的經濟行為規范和準則,即各類經濟法規和國際上認可并遵照執行的慣例來從事經濟活動,參與競爭。d是開放性。市場的開放與否約定市場經濟決定市場的興衰。高校的開放能促進教師與教師,高校與高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有利于鼓勵先進,實行優勝劣汰,不斷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固步自封只能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市場條件下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1)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范先佐教授曾提出的經濟發展是指由舊的結構向新的結構發生本質變化的過程,包括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建立現代化的基礎;第二致力于最大限度的經濟增長;第三提高人民的生活遂平和生活質量。這些在通過高等教育之后對經濟的促進都能體現出來。由此可以反思高等教育是否促進經濟的發展。
1.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
第一,高等教育扭轉人口優勢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正如范先佐(1999)所認為教育不僅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而且可以改善社會環境及經濟社會制度。他認為通過教育能夠減少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改善人口結構,因而教育對生產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直接或間接的作用。我國是人口大國,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看中的是人才。人口多并不代表著人才多,若是只能出賣勞動力來獲得收入,大部分時候只是為別人做嫁衣。美國設計產品交由我們國家生產,收取利潤卻是我們國家的好多倍。由此可見知識的重要性,尤其是高深知識。而高等教育正是為勞動者提供高深知識的場所,高等教育能提高勞動者的技能和素質,為高難度和管理者崗位培養人才,將人口大國轉變為人才強國,提高勞動率,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第二,高等教育將科技轉變為生產力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高等教育用科學來武裝自己,不斷的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技能,從而將自己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物,提高生產力;同時,高等教育培養的管理者是鏈接人與產品之間的紐帶,能更好的將勞動者和原材料組合在一起,提高效率及生產率,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第三,高等教育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從而促進對經濟發展
高等教育培養的高等人才以及高等教育事業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借助科技的手段有助于我們更好的認識自然資源,了解自然資源,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同時開源和節流,對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從而助于經濟的發展。
2.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制約
不可否認高等教育促進經濟的增長。但是在促進GDP增長的同時,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形成教育的固定資產。除此之外,為教育服務的支持保障產業也會隨著教育的發展而擴大,帶動大量的物質投入,高等教育對經濟作用的是通過向市場提供其所需要的人才,市場經濟具有明顯的敏感性,但是高等教育具有明顯的滯后性,高等教育的結果并不一定是是經濟市場所需要的。這對市場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在眾多研究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學者中,由于選擇的指標、采用數據的不同,得出的結論并不完全一致。
(2)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作用
高等教育繁榮發展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因此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是顯著的經濟發展。高等教育的主要參與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此我們從這兩個主體人手研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作用。從增加對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增加高等教育機會、高校專業分類細化三個角度進行考察。
1.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促進
第一,經濟發展增加對高等教育的投入
教育活動、科研活動也要消耗大量的勞動力,目前全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員超過1000萬,經濟發展要求勞動者提高自身的知識、技能素質,使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加,從而帶動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經濟發展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正價高校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新學科的建設,學科和門類更加多樣化,購買新型設備對學科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但是我國是人口大國,對高等教育的投入還不足以滿足勞動者對高等教育需要的開銷
第二,經濟發展創造更多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經濟發展促使社會需要更多有高水平、高技能的勞動者。因此勞動者為提高自己在社會中的競爭力迫切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機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增大比例,增加了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使得更多的勞動者有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目前在讀學生超過2億。這都要歸功于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促進作用。
第三,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課程要求細化
經濟的發展使得在勞動分工更加明確,更加細化,相應的,對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需要細化專業,同時設置更新的專業來適應經濟的發展。高校的功能之一就是為社會培養人才,新的專業、新的技術、新興的產業有相應的師資要求,每一學科,每一專業的細化,也使得教師不斷細化。
2.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制約
第一,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制約
教育結構受與之聯系的政治制度、文化傳統、人口結構及科學技術的影響和制約,但歸根結底還是受經濟的制約,換句話說,經濟結構決定了教育結構。產業結構的變化制約者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的發展變化,市場經濟內部結構不斷變化,這使得各行各業所需的勞動力規模、數量和質量各不相同,高等教育必須依據市場信息、按照經濟部門,結合產業發展情況來設置學校,調整專業,使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但是由于市場經濟變化比較迅速,
還是出現高等教育培育部分專業人才供大于求的現象,但是這對于高校急切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校容易失去自己的自主性,同時各高校都趨于同類發展方式,不利于建設多樣性大學。
第二,經濟發展造成高等教育機會不公平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獲得由過去的學習能力即學業成績唯一標準逐漸變革為能力和金錢兩者結合的標準,能力為第一標準,金錢為第二標準,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國家負擔過重,高等教育經費短缺問題。在我國現行統一高考制度,具備了形式的公平一一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但是高考分數面前,由于地域的不同和金錢的占有不同,高考分數面前人人并不是平等。首先是在高考分數地域面前不平等。各省市區的錄取名額并不是按照考生的數量平均分布的,因此出現了同一份考卷,各地錄取分數線的極大差異。同樣的試卷,同樣的考試,只因出生地不同,便擁有不同的受教育機會。其次高考分數金錢面前人人不平等。高等教育是現代社會分層的重要因素。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是改變社會地位,生活狀況的有效途徑。但是近年來各高校通過開辦二級學院,降低錄取的方式,使有錢人獲得了更多更好的學習機會。通過多交幾萬元的培養費就可以獲得更好高校就讀的機會。優質高等教育優先有錢人,社會分層經濟的發展使得社會更趨向于兩極分化,富者越富,窮著越窮,城鄉、區域或者階層之間的差距拉大。
總結與啟示
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和人力投入是經濟增長的原因,高等教育經費投入是人力投入的主要原因。因此經費投入是高等教育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更是源動力。在從上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與經濟之間關系的探究得到一些啟示。
(1)重視高校科技力量,校企緊密結合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走內涵擴大再生產的路子,通過科技振興企業。高校學科門類齊全,基礎研究力量雄厚,師資及科研力量強,還有一支有研究生、本科生組成的科研力量,以及擁有頗具規模的實驗設備和圖書情報系統。因此,企業界的各級領導一定要有戰略眼光和創新精神,推動企業和高校的密切合作,提高企業的技術發展能力。區域大中型企業在進行重大技術開發、技術引進、技術改造等決策時,要主動邀請高校有關專家參加咨詢和論證,以使高校明確企業的科技難題關鍵所在,及時修正自己的研究方向,校企緊密結合,可以有效消除科技成果轉化的壁壘。
(2)高校既要適應經濟,又要保持自主性
高校為社會培養人才,適應了市場經濟。但是市場還具有滯后性的特點,高校不能只為適應市場經濟而忽略了高校自身發展的自主性。市場在變化,高校一味隨市場經濟的變化容易迷失自己,因此高校應建立自己核心發展優勢,在發展自己的基礎上來引領社會的發展,社會培養一些先進的人才。因此高校既要適應經濟,又要保持自主性。
[1]范先佐,《教育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01).
[2]斯密著,謝祖鈞譯.國富論[M].新世界出版社,2007.
[3]毛洪濤,馬丹.高等教育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計量分析[J].財經科學,2004 (1): 32-35.
[4]李繼懷,李拓宇.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分析[J].教育,2004(6):27- 29.
[5]杜峰.教育與經濟互動發展關系研究文獻綜述[J].北方經濟,2010(10):17-19.
[6]程靜,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研究.學術探索,2012(02)
[7]樂菲菲,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現狀及未來展望.管理研究,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