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
上市公司對外展示業績最常用的辦法是展示財務報表,可以展示自己的經營業績。良好的經營業績預示著公司未來具有良好的發展前途,也就自然成為廣大投資者投資追捧的對象。對于經營良好,發展前途光明的公司來說,良好的經營業績可以吸引更多的資金,為公司的發展和增強競爭力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但是經營業績差的企業就得不到投資者青睞。因此,為了能夠吸引投資者的眼球和資金,財務造假就成了上市公司常用的手段。
財務舞弊
注冊會計師審計 內部控制
操縱財務造假在當今市場上一直受到大眾的關注。無論是在過去的二十年還是現在,也無論是全球經濟市場還是中國的的證券市場,各類財務報表做假和財務舞弊的丑聞從來就沒有間斷過。由于巨大的經濟利益驅使,財務報表造假一直存在于資本市場,不斷涌現的重大財務造假或者財務舞弊案件,促使各方對此不斷的進行研究和探索,并出臺了一系列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以遏止財務造假。財務報表舞弊使得各方市場參與者都付出了代價,包括投資者,債權人,證券市場和卜市公司。
本文的案例公司英國L公司正是由于巨大的利益誘惑,使得自己出現了自創立以來最大的危機,甚至險些退出歷史舞臺。本文通過英國L公司的案例,研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手段,以了解財務報表舞弊和造假的基本概念以及深層次的原因,探討如何識別財務報表造假,舞弊和欺詐的行為,以及如何最終確認財務造假的問題。通過對公司的背景,事件回顧,深入分析其財務造假的特點和手法,通過相關財務分析和行業對比研究,揭示其在上市前后對利潤的操縱的事實。
L是英國領先的零售商,也是全球三大零售企業之一。L公司在全世界擁有門店總數超過4300家,員工總數多達470000人。除英國外,L公司還在其他多個國家開展業務。L公司始創于1919年,最初的形式是Jack Cohen先生在市場里設立的一個小貨攤。“L公司”作為一個店鋪的品牌與1929年首次在倫敦艾奇維爾大街亮相。自此,L公司不斷發展壯大,抓住各種有利商機,在諸多領域引領創新潮流。
2014年,關于L集團今年上半年的盈利預期數據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當地時間2014年8月29日,L公司表示在截止到當地時間8月23日的六個月時間里,L公司在英國市場的貿易盈利達到11億英鎊。但是沒過幾天,L公司方面更正稱,預計盈利只有8.5億英鎊。
壓力之下,公司前CEO承認有2.5億英鎊(約合人民幣25億元)的虛增利潤,這個由公司內部檢舉揭發的財務造假案,迅速升級為L集團有史以來遭遇的最大信譽危機。
這次財務造假是由內部檢舉揭發,多名高管因此相繼被停職。而根據后續德勤會計事務所展開進行全面性的查賬,L公司的虛報數字其實更高,為2.63億英鎊(約合人民幣26.3億元)。
10月23日,L公司公布了上半年業績報告,公司2014年卜半年銷售額下降4.60/0,營業利潤下跌41%至9.37億英鎊,營收下降4.5%。稅前利潤比同期減少了超過90%,每股收益從10.17便士跌至0.07便士,跌幅高達99.3%。業績報告公布之后,L公司股價重挫5 010。
在L公司財務丑聞爆發之前,L公司已處在多事之秋,其他零售企業的異軍突起,導致經營業績的下降,這方面管理層難辭其咎,所以很多高管的職位岌岌可危,正在此時又出現了高管突然辭職的情況,導致L集團內部一片混亂,在舊人已去,新人未至的時期,內部控制也出現了暫時的失靈,為之后的事情埋下了伏筆。
根據GONE理論,一家公司管理層如果有貪婪之心,同時又存在財務造假的機會和需要時,只要當事人認為事后被發現的概率不大,則有極大可能進行財務造假。
查閱英國L公司2014年最初的中期財務報告可以看到,在報告期內,英國L公司在生產資料市場萎縮,整個零售行業呈下跌趨勢的情況下,通過調整庫存結構,仍然保持其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014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65億元,與2013年上半年度相比基本持平。歸屬母公司凈利潤807.63萬元,同2013年卜-半年度比較下降25.45%。其各類商店主營業務收入具體見表所示。從表可以看出,2014年上半年L公司以特大店為主要收入來源,其收入同經過調整后的2013年上半年數值相比增長了27.59%,而排在第二位的標準店同2013年相比較卻下降了89.65%。在英國L公司的各類子商店中,標準店是最常見的商店,可以說是L公司的命脈,是搶占市場份額最有效的工具之一,而在標準店經歷虧損之后,貌似其他類型的商店營收增加也無濟于事,并沒有改變L公司市場份額慢慢被蠶食的處境,而在標準店主營業務收入下降的第二年L公司就鋌而走險想采用粉飾財務報表的方式來欺騙消費者,可見L公司標準店在L公司中占有大的相當比重。根據2013年L公司標準店財務報告的數據統計,L標準店2013年一、二、三季度的凈利潤分別為9235.84萬元、4116.09萬元、1588.4萬元,可見L公司標準店的利潤在逐季度的下降。
2014年10月11日,英國L公司收到英國當局的一紙書面通知,通知中表明英國L公司違反了英國相關法律的規定,要求L公司配合接受調查。2014年的半年度財務報告中,L公司對其2014年度的主要會計數據和主要財務指標進行了調整,并在說明中指出是對2013年度收購同一控制合并企業后所產生的會計數據影響,公眾則大多認為其理由過于牽強,是為其財務造假行為進行掩蓋。財務造假最為常見的概念是《韋伯斯特新大學字典》中所給出的定義,財務造假的目的是誘使他人損失錢財或權利,是種故意掩蓋真實的行為。美國注冊舞弊審計協會提出的“閱讀者考慮改變或者調整他們的判斷和財務數據往往是由于誤導性會計數據以及其他所有可獲得的信息”,對于解釋英國L公司財務造假目的最為貼切。
據企業倫理機構發起人委員會的研究稱,英國公司60%的會計丑聞要歸結于謊報收益。操縱行為一般可分為兩類。第一種情況涉及到“時差”,收益是真實的,但是季度初始的銷售額被列入上一個季度入賬。與之相對的是“餅干罐”記賬:將當前收益推至將來,以此推高疲軟季度的銷售額。更嚴重的是第二類情況,即銷售額都是假的:通常情況下,業務關聯方會裝扮成顧客以產生虛假發票。英國L公司對外提供虛假財務報告足有意行為,其財務造假行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提前確認收入
若超市達到一定的產品銷售目標,舉辦促銷活動,或是將貨物擺放在醒目之處,比如超市過道的兩端,供應商會支付給超市一定的費用。L公司的管理層似乎過于高估了這些“回扣”的價值,當然他們也可能是低估了被盜物品和過期物品的成本。從財務報表中可以看出,L公司將應屬于下半年確認的收入提前確認,虛增了上半年的利潤。構成財務造假行為。
未對波動較大的存貨計提存貨減值跌價準備
查閱英國L公司2014年度中期財務報告可以發現,在其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8.18%的情況下,其標準店營業收入卻虧損593萬元,導致L公司計提了1900萬元的減值準備,多數為存貨跌價損失,占公司虧損總額的32.37%。而2013年情況更為復雜,就在L公司2013半年度報告以前其業績仍為盈利狀態,凈利潤為4116.09萬元,到第三季度凈利潤就已記錄虧損1.34億元,當期資產減值準備卻僅為-86.82萬元,證明此前L公司并未對波動較大的存貨進行減值測試以及計提資產跌價準備。
調節暫估存貨數量及金額
英國L公司通過調節暫估存貨數量和金額的方式調高企業存貨,暫估人賬,虛增資產。在2014年中期財務報告中,暫估存貨數量和金額導致材料成本虛增,構成財務造假行為。
未按要求計提費用
英國L公司通過延長預付賬款的方式,即便發票甲.已到賬,財務人員卻遲遲不登記入賬,虛增營業利潤,使得2014年前兩季度報告反映的會計信息虛假。
少計資產減值損失
2014年度前兩個季度財務報表中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均為負值,而2014年年度報告中資產減值準備達到2826.62萬元。可見L公司把本應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延遲到了2014年年末,構成其2014年前兩個季度報告會計信息失真。
如果L公司被證實足蓄意加T賬表,這將是自2000-2003年美國餐飲業丑聞后零售業最大的欺詐騙局。數名高管已因編造虛假回扣以提高利潤和獎金的行為被處以罰款或監禁一他們與秘密方簽訂協議,其中供應商同意不收取超額回扣。位于荷蘭的皇家阿霍德總公司為其股東的訴訟花費了11億美元。即使公司沒有欺詐意圖,或是由于誤解準則產生問題,并非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份過失的顯著規模最起碼表明L公司的內部控制需要徹底整改了。
L公司與供應商間復雜的促銷協定可能也給酌情權,無心之過,以及蓄意歪曲留下很大操作空間。但在財務上此類支付風險已不是什么新鮮事物。由于回扣在資產負債表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幾個大型零售商的審計機構近年來已提升警告級別。L公司之前的審計機構普華永道在2014年5月份的報告中已警告其注意“操縱風險”。但是L公司依然還是鋌而走險為了取得消費者的信任同時也為了爭奪失去的市場份額來火中取栗,而苦果如今只能自己承受。
通過對L公司的財務造假分析,結論歸納如下:財務造假動因方面,L公司面臨的業績考核壓力和掩蓋一系列資本運作背后的利益輸送是其財務造假的主觀動因,而在2014年整體零售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L公司難以獨善其身,公司經營出現困難,業績出現下滑,也是L公司財務造假的客觀因素。財務造假手段方面,L公司虛構轉口貿易、虛增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少結轉營業成本、利用轉口貿易回款、調節客戶往來款,以非經常性收益裝飾財務報表等。財務造假影響方面,對二級市場股價的走勢短期上有較明顯的影響,但對其影響更加明顯的是其融資能力,其在與銀行的融資談判、供應商信用政策的談判能力及主動地位明顯下降。
零售業的龐然大物L公司也進行如此大數額的財務造假,不禁讓人唏噓,對比國內,我國的法律制度監管機制相比國外都還不成熟,那么我國又有多少財務造假正在進行,或者準備進行呢?為我國的證券市場又埋下了多少隱患?在此,根據對L公司案例的分析,提出了一下幾點建議。
由L公司財務造假想到,國內上市公司內控制度也存在混淆不清的地方。例如,有些基本的會計制度如財產定期清查制度、銀行存款對賬制度、賬實核對等內控措施均得不到有效履行實施;對于業務流程中的一些不在一個環節的職能沒有實施相應的分離措施,管理混亂,極易引發壞賬問題;對于控股子公司沒有一個整體的業務布局發展規劃,管控不到位。針對上述問題,首先,應該職權分離,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格局。其次,對重大事項決策,應該經過充分討論,不能由個別高管單方面決策。再次,完善會計制度,包括每月的銀行對賬,定期盤點,定期清查制度等。最后,金融衍生品交易具有較大風險,公司應當對此制定出規范而合理的一系列關于選擇,考核,風險隔離,止損等程序制度。而其他上市公司,更應以此為鑒,或自查,或聘請第三方審計機構公正客觀的指出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結合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規則,制定出有效合理的內控制度。
對于一家公司而言,完善內控制度最重要最根本的一個原則就是相互制約相互均衡,如果一家公司內部出現一家獨大的力量,那么內控制度一定無法有效貫徹下去,只能流于形式,形同虛設。因此,要科學劃分并明確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營層,監事會的職責,使其相互制衡,確保經營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分離并相互制約,在此基礎上再制定完善科學的內控制度便可事半功倍。
[1] Albrecht, Holland, Malague?o,Dolan, Tzafrir,“The Role of Powerin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Schemes" . Journal of BusinessEthics.[J].Nov2015, Vol. 131 Issue4, p803-813.11p.1 Diagram.
[2]何顯翠.站在政府的角度如何加強國有控股企業財務監管.[J].財會天地,2013,18卷(期):86-87.
[3]李穎琦,陳春華,俞俊利.我國卜-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信息披露:問題與改進[J].會計研究,2013,8卷(期):62-68.
[4]趙云霞.《基于數據挖掘的中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環境特征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5]張瓊芳.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動機分析[J].公共管理,2010,12卷(期):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