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熠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同西方國家還有一定得差距,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之前對隸屬于服務業的文化產業征收營業稅,導致企業稅負過重,抵扣鏈條中斷,不利于企業之間的合作,阻礙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將營業稅改征成為了增值稅這一行為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有著決定性作用,使得抵扣鏈條更加完整,在整體上使該行業的稅負得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該項改革并不全面,仍然存在部分缺點。因此有必要對“營改增”對文化產業的稅負影響進行研究,找出不足,提出完善建議,使文億產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營業稅 增值稅
文化產業 營改增
“營改增”試點文化產業中存在的問題
(1)部分文化企業稅負加重
就整個產業方面來講,實行“營改增”的確讓文化產業的稅收壓力降低了,解決了重復收稅的問題,尤其足對小公司來講,作用是十分顯著的,將引導這些企業重視對自我發展,取得優良的進步。然而實行“營改增”卻讓某些一般納稅人的稅負加重了。文化產業一般都為知識型產業,內部人力成本占了較大的比重,但這部分成本是不能夠抵扣的。但是使用周期較長的辦公成本占該行業的外購服務成本的絕大部分,更新固定資產的周期比較長,若是公司在一定時期內對購買固定資產的需求量很少的話,就會造成可以用來抵扣增值稅進項稅的金額業比較小。以上原因會導致部分文化企業的稅負“不減反增”。
(2)稅收政策沒有充分考慮文化產業特點
即便文化產業涉及了批發零售業、公共管理業、服務業、工業等各大產業,涵蓋了84個行業類別,但是絕大部分還是包含在服務業內。然而,目前增值稅是依據制造行業的情況制定的,并沒有明確結合文化產業人員流動大、用工成本高等特點的定位和發展方向的政策制定出來,導致“營改增”扶持文化產業的方向性不明晰,產業發展扶持沒有針對文化產業發展運行特點,也不可能直接照搬照舊之前的政策,所以現行的增值稅稅制應該做出相應調整來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特點。
優化文化產業“營改增”的建議
(1)將增值稅的抵扣范圍進行擴大
增值稅轉型在我國已經經歷一段時間的改革,有了一定的效果,但稅收中性原則依然沒有傘部體現出來,立足于文化產業特點的定向扶持就更不用說了。所以,文化產業的“營改增”應該結合增值稅的轉型,從而達到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效果。擴展增值稅的抵扣范圍應該從以下兩方面入手:首先,諸如不動產、廠房、土地一類的大額有形資產尚未納入進稅項的抵扣范疇,中國的增值稅尚未完成向消費型的轉換。其次,無形資產的投入是文化產業投資的主要部分,所以就需要將諸如知識產權轉讓、技術專利轉讓、品牌特許授權一類仍然隸屬于營業稅征收范疇的納入到增值稅的稅收抵扣范疇內。從而避免文化產業重復征稅,減小文化企業稅負,完善全面實行“營改增”制度。
(2)擴大“營改增”行業的覆蓋范圍
目前,因為增值稅沒有完全覆蓋全行業,文化產業又依賴于其他產業,“營改增”還沒有完傘發揮它的作用。因此,要想使得文化產業獲得更大的進步空間,就需要把增值稅全面推廣到這個產業的各個角落,讓抵扣鏈條更加完善。
由于其他各大產業的進步都會對文化產業造成影響,所以,若是不能把“營改增”推廣到和文化產業相聯系的產業的話,別的產業購買的產品和服務就無法當作進項抵扣,產業之間就沒有辦法進項良好的對接,“營改增”在文化產業的實施效果就會弱化,甚至影響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所以應該不斷的擴大“營改增”試點行業的范圍,特別是對我國經濟發展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有著重要意義的那些行業,讓增值稅早點實現全行業的覆蓋。
(3)把一般納稅人認定標準適當降低
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在“營改增”方案中所制定的界定標準是應納增值稅銷售額達到五百萬元。而小規模納稅人采取簡易征收,上一環節繳納的稅款無法扣除,下一環節的稅款也無法抵扣。較高的界定標準嚴重妨礙了小型企業的成長壯大,因此需要將劃分小規模納稅人和一般納稅人的標準適當地調低,如此一來就能夠使更多的小規模企業成為一般納稅人,讓抵扣鏈條更加完善,防止重復征稅。縮小與我國現行的劃分標準50萬元或80萬元的差距,然后一般納稅人的比重就會提高,給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4)完善“營改增”配套措施
稅收政策沒有充分考慮文化產業特點,所以,所以必須出臺相關的配套措施使政策能夠最大程度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第一,是要細化相關文化產業的有關政策,搞清楚扶持的重點,明確發展的方向;第二是要改善有關的稅收政策,以此來對文化產業著重的支持,使之更具有針對性,并根據這個完善“營改增”改革方案,對文化產業智力、人才資本的投入進行適當的稅收優惠。
具體來說可以這樣做,對于企業在征收營業稅時享有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應繼續保留或者用相應的政策進行替換,讓文化產業能夠平穩的過渡。而且不要僅僅只在流轉稅領域進行改革,可以出臺各方面的稅收政策來扶持文化產業發展。
(5)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工作能力
“營改增”實施之后,對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要求更加嚴格,涉及的內容也更加復雜。相關的工作人員要具備全局意識,既可以控制好風險,又能夠把握機會,這就要求有關的財務工作者具有相當高的財務管理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
企業應該對相關的工作人員進行職業技術培訓,培訓內容應該涉及到“營改增”改革基本內容,讓財務管理人員對此有著明晰的意識,能夠很好的應對“營改增”為企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也培養了他們對國家新政策新方向的敏感度。與此同時,將企業的財務管理的制度規范進行調整完善,使之更加的適應“營改增”這個大背景。另外,相關的公司還能夠利用公司內部競爭或者是外聘等形式來提升管理人員以及基層從業者的素質,為之輸入新的血液,創造一種積極的工作氣氛,以此來為公司提供人才資源,提升公司財務管理質量。
[1]愛倫.A.泰特.增值稅:管理與政策問題[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5.
[2]馮曦明.當代中國稅制改革理論與實踐[M).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