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啊明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優化產業結構調整是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長期以來,以環境換經濟的發展方武使得我國環境污染問題得不到根本性的解決。產業結構的失衡和扭曲,也是目前存在的重要問題。本文對我國27個省份2010-2015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產業結構調整對上市公司環保投資具有促進作用,根據分析結果,我們提出統籌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相關政策建議。
產業結構均衡
產業結構優化 環保投資
引言
近年來,我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矛盾凸顯。根據環保部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灰霾面積為188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9.58%。環境問題己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嚴峻課題。環境的改善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2009年底,中國政府公布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指標,決定到202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對于如何實現碳排放強度的目標,目前已形成共識:調整產業結構,改變能源結構和技術進步是節能減排的三大路徑。尤其是產業結構調整,根據學者們的樂觀估計,產業結構調整對實現碳強度目標的貢獻度在70%以上。
國外治理經驗顯示,當污染治理總量占GDP的1%-1.5%時,可以基本控制環境污染惡化趨勢;若提升至GDP的2%-3%,可明顯改善環境質量。我國污染治理投資占GDP的比重從2010年的1%提升到2015年的1.7%,雖然比重在逐年上升,但環境污染狀況卻沒有得到改善,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來應對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的矛盾。因此,本文感興趣的是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是否會對企業環保投資產生影響?厘清這些問題,對于改善當前的環境,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文獻回顧和待檢驗的假說
(1)產業結構調整
從概念上講,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它既包括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變化趨勢,也包括各個產業部門內部的結構變化趨勢,還包括供給(技術)結構、需求結構、所有制結構、組織結構、區域結構等范疇。各個產業內部的結構變化趨勢主要表現為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即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的趨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粗放型增長導致了資源的日益枯竭和環境惡化,現在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以環境換增長”的發展模式的關鍵時刻。于斌斌(2017)通過研究發現,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效率有正向影響,且主要在于產業結構質量的影響。一部分學者運用回歸分析方法,以產業結構(主要是三次產業的比重)為解釋變量,分析產業結構對能源消費或能源強度的影響后認為:產業結構變動是影響能源消費量和能源強度的重要因素。肖挺,劉華(2014)以1998-2012年的期間數據為樣本研究發現,產業結構調整對工業硫的排放有明顯的限制作用。李鵬(2015)以2004年-2012年的省級面板數據進行的實證分析發現,當產業結構由第一產業主導向第二產業主導轉化時,環境污染會加重,當由第二產業主導向第三產業主導調整時,污染狀況會改善,而中國在2004-2012年期間產業結構的調整加重了我國的環境污染狀況。
(2)環保投資
目前關于上市公司環保投資的研究,大多認為在我國環保投資仍保持以政府為主導的模式下,企業環保投資效率低下,環保投資不足,這極大程度上造成了環境污染控制和改善不力。唐國平(2013)等認為,政府環境管制強度與企業環保投資規模存在U型關系,即地方政府的環境管制對企業環保投資的影響存在“門檻效應”,并進行了穩健性檢驗,證明了結論的可靠性;姜錫明和許晨曦(2015)認為,環境規制是政府對企業環境行為的規制壓力之一,政府的環境規制對企業的環保投資有著推動和促進的作用。胡應得(2012)認為,排污權交易政策通過改變企業的資本要素分配,增加企業環境資源的使用成本,從而影響企業的生產和環保行為決策。
綜上來看,以往對于上市公司環保投資的研究,都是從環境規制的角度,研究政府行為對環保投資的影響,卻很少有研究談論關于產業結構調整對上市公司環保投資的影響。產業結構調整作為政府目前主要的平衡發展與環境的措施,其目前在各省的調整現狀以及其對上市公司的影響值得我們關注,這不僅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中國式增長特色及其帶來的問題,更能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思路。
為此,本文提出假說:產業結構調整對企業環保投資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實證研究對象選擇與模型建立
(1)研究對象
以往對產業結構的分析主要是對三次產業結構變動的分析。本文借鑒肖挺的研究,以產業均衡度(equ)和產業優化度(ser)來衡量各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產業均衡度(equ)借鑒衡量收人差異程度的泰爾指數(Theil Index)來表示,采用三大部門間產值與勞動力的比值對理想均衡水平的偏離程度來衡量,指數越大,越是偏離均衡程度,產業結構越是不均衡。產業優化度(ser)則用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用服務業產出與工業產出占該國或該地區總產值的比值來表示。產業均衡度的計算公式如下公式(1)所示:
(2)研究模型
上市公司環保投資為被解釋變量,以在工業污染源治理和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中,用于形成固定資產的資金來表示。產業結構調整為解釋變量,分別以產業結構均衡度和產業結構優化度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衡量指標;控制變量包括財務杠桿,企業規模,企業業績,經營現金流量。基本計量方程為:EPIit=β0+β1equit+β2serit+β3Leverageit+β4Sizeit+β5ROAit (2)+β6Flowit+ε
β0為常數項,變量下標i代表不同地區,下標t代表不同的年份,β1-β6為待估參數,ε表示其他沒有觀測到的對企業環保投資有影響的因素。
(3)數據來源和變量說明
本文選取的數據是我國27個省,市,自治區2010年至2015年共6年的省級面板數據。(剔除數據缺失較為嚴重的幾個省份),數據主要來源于各年《中國統計年鑒》,《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和國泰安數據庫。為了得到平衡面板數據,各省份的當年的數值采用平均數表示,部分年份數據缺失的值,采用前后兩年的平均值進行替代補充。主要變量及意義如下表1所示:
數據處理及實證檢驗
(1)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本文共得到162個面板數據,從數據的描述性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出,EPI的最大值2271300000,最小值為153200,最大值與最小值相差較大,表明企業間環保投資規模相差較大,標準差為300064474.73,表明了個別地區的環保投資數額極低,遠遠低于平均值,這與企業的規模,凈利潤的絕對值有關系,也與企業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有關。產業均衡度equ的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0.53,平均值為0_16,接近最小值0,說明目前大部分省份的產業結構是比較均衡的。產業結構優化ser的最小值為0.29,最大值為0.8,最大值是最小值得2倍,說明各地區間第三產業的占比情況有較大的差距。
(2)實證檢驗
利用EVIEWS8.0軟件進行回歸分析,為了避免偽回歸,確保回歸結果的穩定性,首先對面板數據進行ADF單位根檢驗,檢驗面板數據的平穩性。單位根檢驗結果如下表2所示:
從檢驗結果可知,ADF單位根檢驗的統計量值為82.8499,相應的概率值P為0.0070,小于0.05,說明此面板數據在5%的水平下拒絕原“序列存在單位根”的假設,數據不存在單位根,數據是平穩的。
利用固定效應模型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分析結果如下表3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被估計參數均通過了顯著性5%的檢驗,回歸方程調整后的R方為0.843786,大于80%,說明方程的擬合效果比較好。DW的值為1.410730,說明序列不存在序列自相關的問題。上市公司環保投資與equ在5%的水平下顯著負相關,與ser在5%的水平下,顯著正相關。因為產業均衡度的值越大,說明產業發展越不均衡,產業優化度越大,說明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的比例越大,比例結構越好,所以,環保投資與產業均衡度正相關,與產業優化度正相關,說明了產業結構越均衡,越優化,環保投資越高。其中,也可以看到,環保投資與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在5%的水平下顯著正相關,與企業規模和企業經營現金流量在5%的水平下顯著正相關,與企業業績在5%的水平下顯著負相關。此模型驗證了假說1,說明一個地區的產業結構發展越好,該地區的上市公司環保投資越高,說明地方政府實施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企業提升環保意識,加大環保投資。
建議
(1)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加速服務業的發展。相比于其他以環境換增長的發展方式,產業結構調整能夠促進企業加大環保投資,促進綠色經濟的發展,因此應重視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其中,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實現經增長和產業結構升級起著重要且復雜的影響。各地區應結合自身條件,利用好現有的機會和資源,在保持第一產業貢獻率的同時,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注意加大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力度,對于第一產業則主要通過提高科技和能量來推動發展,從而實現各地區的發展解決好產業結構問題。
(2)要加強產業轉移過程中的區域間合作,揚長避短,促進環保投資的提高。我國區域差異明顯,各地區的資源稟賦差別較大,在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過程中,各地區應充分發揮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在特定區域打造產業共生體,增強產業集中度,發揮規模效益。政府應充分考慮到各地區資源稟賦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在制定優惠政策時,針對特定產業、特定區域、特定對象,進行適度的政策傾斜并考慮對象的特殊性,將優惠政策由某些特定企業擴張整個行業。
[1]Porter ME.Amea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1991(4):168.
[2]沈坤榮、徐禮伯.我國產業結構升級:進展、阻力與對策[J],學海,2014(01).
[3]金培.現階段我國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J].求是,2013(04).
[4]湯蜻、于立新.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聯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