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霞
在快速變化難以預測的動態市場競爭環境下,為取得先動優勢或短期優勢,應突出企業高層管理者的管理思維對企業制定戰略決策的重要意義。本文通過介紹動態競爭理論的相關內容與發展歷程,同時與傳統靜態競爭理論進行比較,指出競爭的本厲以及動態競爭的關鍵席為“互動”;消除企業仍存在的傳統的競爭戰略理論印靜態競爭思維模式;研究競爭環境動態性變化對企業競爭行為和管理思維造成的影響,在理論上深入和豐富動態競爭理論的研究內容。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指出在動態性市場競爭環境和不確定性環境下,應該改變固有思維,培養出具有整體性、動態性、交互性、消長性以及創新性的新型動態競爭管理思維。
動態競爭 靜態競爭 管理思維
引言
(1)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目的
進人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已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關系國際化發展的重要趨勢。。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飛速發生變化,產品的生命周期愈來愈短,競爭相互對抗性越來越強,競爭環境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尤為突出。然而在這個以“快”為市場競爭主趨勢的動態市場環境之下,思考企業的管理思維應如何轉變,如何適應環境變化具有重大意義。
動態環境下,應突出企業高層管理者的管理思維對企業采取競爭性活動以及競爭性響應的作用。管理思維的形成與發展受到環境的影響,具有動態性特征。研究管理思維及其作用的問題需要結合企業自身情況與當時所處的環境。
(2)國內外研究現狀
西方管理學者首先注意到了競爭動態化的特點,并在九十年代初提出并發展了動態競爭概念。1994年,理查德和A.達文尼主編的《超競爭:戰略機動的動態管理》中采用了“極度或者超級競爭”這個概念。1996年,喬治·S·戴伊和戴維·J·雷布斯坦因在《動態競爭戰略》中則采用了“動態競爭”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眾多學者開始關注動態競爭,并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思考與拓展。包括陳明哲提出的動態競爭理論與文化雙融觀點。
與國外相比,國內企業的市場競爭及競爭理論都發展相對滯后。我國從90年代末開始引進動態競爭的相關學說,我國學者以謝洪明、藍海林等為代表,在動態競爭的研究領域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總體而言,我國對動態競爭理論的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
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環境初步從靜態過渡到動態。競爭環境的動態性變化的日益明朗,企業對動態競爭理論的需求也逐漸增加,導致動態競爭理論進一步深人發展。然而,目前針對動態能力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組織層面,研究廠商間的競爭性行動與對偶層次。卻較少有深人研究動態競爭環境下管理思維層次,特別是從將動態能力理論與管理思維相結合的視角分析。相關研究領域發表論文數量相對較少,更是缺乏實證研究。
動態競爭環境的發展
(1)傳統競爭戰略與管理思想
傳統的競爭戰略理論即靜態競爭理論強調滿足消費者需求,制定策略時要充分重視競爭環境,建立并盡可能保持長期競爭優勢。傳統的管理思維也以此為基礎,認為企業的戰略決策是一個與企業今后發展有關的重大、長期和整體性的問題。,制定競爭策略的原則,在于“揚長抑短”以自己擁有的優勢打擊對手的弱點規劃未來發展方向與達成目標有效方法動態:競爭方案有效性,受到追逐目標過程,競爭者反應情況而影響其成效競爭優劣勢分析,高層管理團隊在制定戰略決策時盡可能正確、全面和詳盡。由于認為企業的戰略行為都是事先計劃完成的,主要的任務就是有效率地執行計劃,高層管理團隊重視企業內部系統的一致性,而對于外界環境的變化反應有一定的滯后,反而會降低戰略實施過程中企業的反應速度與創新能力。
(2)動態競爭理論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競爭相互對抗性越來越強,競爭手段變化愈來愈快,競爭優勢可保持性越來越低,相對于靜態競爭理論,動態競爭理論更適合現如今高速劇烈的動態環境。動態競爭的關鍵點就是“互動”一攻擊者與防御者間你來我往,攻守交織。動態競爭理論強調企業所發出的競爭行為會引起其他參與競爭者的一系列回應行為,要求企業必須根據對手的反應與可能反應來不斷調整自己的戰略以及行動。陳明哲認為,管理者在做出攻擊決策時應首先辨別誰是主要對手和次要對手,再思考何時、何地、以及如何進攻,更重要的是不能視防御者如無物,要意識到任何攻擊都有很大可能引起反擊,在擬定進攻策略時,要進一步預測并準備好應付對手的反擊。
動態競爭與企業管理思維
面對日益復雜的動態市場競爭環境,最為重要的便是改變根深蒂固的舊思維一傳統競爭思維,培養動態競爭意識,認識到動態競爭的本質。以提高企業戰略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為目的,提出一個新型管理思維,具有整體性、動態性、交互性、消長性以及創新性特征。
(1)整體性思維
在動態環境下,獲得先動優勢或短期優勢的主要關鍵,不在于新產品、新技術的出現,而在于制定競爭戰略的重點應該發生改變,不再是強調增強并保持核心競爭力,管理者目光應放在對競爭互動的研究上,包括競爭對手的選擇、進攻與反擊的可能性、競爭性響應的時間與速度,競爭互動的結果以及會對整個行業整個市場發展的影響。[]新的時代,企業不僅僅是作為個體存在,而是要放在經濟網絡中進行考察。企業與企業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關聯與關系。要清楚的認識認識到這一點,從而進行動態地自我調整,審視敵我的相對位置,進而采取行動。
(2)動態性思維
即發展性眼光。現在的時代更新速度快,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如:曾占據了手機市場大半江山的“諾基亞”因智能手機興起而被迫退出市場。這也說明了企業的競爭優勢通常是短暫的,難以持續的,隨時可能被取代,需要企業要具有發展性眼光,精確的掌握時勢、擬定進攻策略外,也要進一步預測對手的響應。在動態市場環境下,在沒有絕對的優劣勢,面對著不同競爭對手,優勢與劣勢會完全翻轉,相互轉化,具有相對性。透過學習模仿或要把握機會,放棄原有優勢,建立新優勢。
(3)消長性思維
即學會換位思考。企業應該學會換位思考一如果我有這些資源,我遇到這種形式的進攻,我要不要反擊?如何反擊?除了強化自身競爭能力之外,制定動態競爭戰略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預測競爭對手的能力,削弱和限制競爭對手的能力。企業在制定戰略時,要學會靈活運用資源,盡可能不引起競爭對手的注意力,并降低其反擊動機。
(4)交互性思維
強調學會自我調整。競爭本身是相對的,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優勢,但優勢是跟競爭企業劣勢相比較得來的。將劣勢轉變為優勢,是自我調整的結果。高層管理者要將企業放入了經濟網絡中進行考察,強調動態地自我調整,認真審視敵我相對位置和優勢,進而采取行動。這是一個競爭發動者與其他市場參與者相互出招的持續性過程,攻擊--響應--反擊--再攻擊……攻擊與防御以及反擊這些活動是彼此交互存在的。因此在攻擊時必須考慮到防御,在防御的同時也應考慮怎樣反擊,攻守交織,交互競爭。
(5)創新性思維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泉,是動態競爭戰略的目標。在難以預測且快速變化市場競爭環境中,具有創新性管理思維顯得尤為重要。創新包括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等等。根據熊比特的“創新學說”--創新的同時意味著毀滅,創新必須創造出新價值。動態競爭環境下,創新不僅僅是產品創新,而是拓展到營銷渠道、營銷方式的創新。企業管理者應創建學習型組織,采用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方式,鼓勵員工參與創新。通過創新活動來積極的引導消費,創造需求,優化企業資產資源,從而使企業獲得持續發展。
結論
動態競爭理論具有分析的精確性與推論的廣泛性。企業在制定競爭策略時,應充分考慮動態市場競爭環境,改變傳統靜態競爭思維,從強調靜態核心競爭力,建立并保持長期競爭優勢的思維轉變為將競爭優勢看做是短暫的,經常受策略競爭行動和競爭性響應活動所影響,培養出具有整體性、動態性、交互性、消長性以及創新性的新型動態競爭管理思維。
[1]陳明哲.互聯網時代的動態競爭[J].商學院,2012(10):29-32.
[2]徐秋棟.《動態競爭戰略》[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4(s1):134.
[3]權小妍.企業戰略管理的“靜態模式”與“動態模式”分析[J].商業時代,2013(30):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