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夏
儒家文化與項目管理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當前面對著管理文化的演變和發展趨勢,人們再次轉到儒家文化研究上,因為儒家文化的內涵可以為新世紀管理文化的生長提供理想資源,項目管理可以從其中汲取豐富營養,對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可以為解決現代管理面對的許多重大問題發揮積極作用。在我國工程建設領域,應將儒家義利觀、仁禮統一、和為貴、和而不同等思想s現代I程管理多贏理念相互結合、互為呼應。本文就上述命題進行了分析,從儒家思想的角度研究我國項目管理的問題,研究儒家思想與現代項目管理的沖突以及儒家思想中值得頁目管理學習的地方。
儒家思想 項目管理
仁、義、禮、智、信
儒家思想與現代項目管理的沖突
(1)儒家思想概述
儒家思想又稱儒學,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創立。孔子作古,儒分為八。孟子、荀子等將儒學發展成為一個龐大、復雜的思想體系。總體來講,儒家哲學注重人的自身修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的關系。對待上司要忠誠,對長輩要禮貌,朋友之間要守信用。統治者要仁政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份內事。著重強調個人對于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進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統治地位,后世任何一種思想學說的發展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儒家學說的啟發與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以儒家思想為正統的文化價值體系,其主要特點是重視人、倡導德。儒家強調“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其在我國兩千多年來的歷史進程中,擔當了中華民族核心道德的功能,它是我國傳統道德之綱,它牽動、影響和輻射著整個社會道德規范體系,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
(2)儒家思想與現代項目管理的沖突
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在企業發展、管理層面是互通的,具有普遍適用性標準。同時也要看到,由于東方社會幾千年的官僚文化制度,由于長期以來總是習慣性的重視道德倫理,輕視法制和數字,東方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之間存在著不小隔閡。
1.中國傳統“人本”思想與西方“個人本位”思想的沖突
項目組織是項目參加各方通過合同建立起來的組織,項目組織的運作是建立在授權的基礎上的,項目管理要想成功,必須貫徹人本管理的理念。人本管理是指以人的全面的自在的發展為核心,創造相應的環境、條件和工作任務,以個人自我管理為基礎,以企業共同愿景為引導的一整套管理模式。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與現代管理有許多理念是不相容的:
第一,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強調“仁者愛人”,無“仁”就無法把個人的生活價值體現于社會之中,因此競爭和揭短在“仁”思想的氛圍中是沒有市場的。但傳統儒家文化的“仁”是教人忽略作為自己這個獨立個體的價值,為做人而做人的說教。與此對應掌權者一方面只是口頭信奉儒家的一套,而行使的是法家一套,另一方面要求人民信奉儒家,去實行儒家的說教,這造成歷史上真正的“仁者”很少,人本管理更無從淡起。
第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提倡群體主義,個體是群體的附庸,造成個體的個性和意愿的喪失,長此以往,造成了對個體需求和利益的壓制,這也與人本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對立的。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現代人本管理要求以人的全面的、自在的發展為核心,以個人自我管理為基礎,人們之間的合作是建立分權思想。而中國傳統文化中雖然有人本管理思想的影子,但其與現代管理的許多理念是不同的。當代的人本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確立人的主體地位,追求人格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然而,我國幾千年的封建官僚制使個人沒有決定自己行為的自由,只有絕對服從上級的要求。可見中國傳統“人本”思想與西方“個人本位”思想有著明顯的沖突。
2.等級觀念與項目管理的沖突
第一,項目管理成功的基礎一項目參加各方的平等
項目組織的特點要求項目參加各方平等。項目組織有獨特的特點,即項目參加各方之間是通過合同聯系起來的,他們之間沒有行政隸屬關系,項目組織的運作是靠合同來維系的,使得領導的權威極大地削弱,項目管理者不能依靠權力來解決項目中的問題,而必須依靠合同、法律。在項目組織內部,項目參加各方的地位不是由其行政級別、規模、社會地位來決定的,而是由其在項目中所承擔的任務決定的,項目參加各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各方在平等的位置上進行對話和溝通,可確保項目組織良好的運轉。
第二,傳統的等級觀念
中國經歷了封建社會長期的高度集權專制統治,人們頭腦中的等級觀念根深蒂固,等級觀念使權力絕對化,絕對化的權力反過來又鞏固了人們的等級觀念。平等在人們的心目中只是成為無法得到權力后的奢望,傳統的這種等級觀念在現代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這也是權力人格化的基礎和人格化運作的條件,也是項目成為腐敗的根源。
等級觀念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觀之一。這種等級觀念加上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忠孝觀”(尤其強調忠君思想和尊卑等級),極大地抑制了平等、民主、法治觀念。等級觀念及服從意識共同導致上級對下級的專制及下級對上級的盲從,導致較大的權力距離。這種狀況與傳統的、主要依靠上級對下級的行政命令來行事的、縱向的官僚“金字塔”式管理沒有太大的沖突,但是顯然不適應新型的、主要依靠高度整合的團隊的、橫向式的項日管理的要求。
3.信用的缺失使項目管理運行困難
第一,現代項日管理要求人們在合作的過程中講求信用
項日組織是通過合同將項目參與各方結合起來的,項目能否取得成功取決于合同實施狀況,要求合同制定、執行過程中和執行完畢后都要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明確各方的權力和義務。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是以項目的利益為重,而不是僅僅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項目管理是授權管理,授權是建立在對被授權者充分信任的基礎上的,項目參加各方只有相互信任,才能降低成本,提高合作效率。
第二,中國信任的現狀不利于現代項目管理
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直是君子不言利的,并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拋棄傳統文化對個性的壓抑,拋棄傳統的個體對群體的絕對服從的觀念,隨著個人利益的合法化,許多人認為對個體價值的評價實現是以物質的占有為標準的,這就造成了人們對個人的物質、經濟追求越來越不擇手段。中國目前的信用現狀對于現代項目管理是非常不利的,與現代項目管理是相悖的,也是目前阻礙我國項目管理社會化進程的主要因素,是造成我國目前項目成本普遍較高的原因。
從儒家文化中學項目管理
孔子提出的“禮”是一種能為人們共同遵循的行為規范,它是規范各級人等在各種社會活動中的行為而制度化了的行為準則。仁禮統一的倫理原則,把強制性的制度約束與自律性的道德規范統一并結合起來。這一思想在工程項目管理中體現得尤其深刻,一個好的工程項目就是將明示的合同、規程、標準與隱性的長期承諾,彼此認同、理解對方的期望和需求,在坦率、透明的環境中實現共同愿景等“仁”的范疇的道德規范的很好結合。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傳統文化,還十分重視人我之間、物我之間關系的協調、和諧、均衡、統一和有序,并把建立和完善這種關系視為最佳的管理目標。“和”在形態卜最終表現為和諧與統一,但卻有它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所謂“以他平他”,即把不同的事物結合在一起,通過相互協調,相互影響,達到和諧統一,形成一種新的狀態或產生新的事物。儒家“和而不同”的和諧理念,是主張不同文化間的兼容和合,多元文化的和諧共處,這對于化解工程項目合同雙方之間認為一方獲利便會導致另一方損失的“輸贏”觀、利益敵對觀,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傳統的風險轉嫁、利益對抗的工程項日管理將逐步發展為通過建立合作機制實現多贏,因為只有積極地合作與協調,才能發揮各方的能力和資源優勢,把利潤蛋糕做大,提高各方的綜合效益;才能減少各種形式的重復與浪費,提高項目效率。
義利觀是人們對經濟行為的正當性作出的價值判斷。孔子提出“義以生利”“見利思義”“義然后取”的義利觀,就是要以合乎社會法律、道德規范的原則,用正當的手段去獲取利益。即今天所倡導的企業和管理者“追求陽光下的收入”,杜絕行行色色通過不義之舉謀取不義之財的行為。這也是“合作生財”與不義的“暗箱操作”“桌下交易”的根本區別。
儒家文化還提倡通權達變、相機決策的思想。孟子認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彼一時,此一時”。對工程項目而言,當已經開始的某項工作因條件的變化而無法繼續下去,或情況表明堅持這項工作已無意義時,放棄和變更它就是明智的,但這里有一個判斷的標準,即所謂“義”,就是要以符合更高的項目價值準則和利益原則為前提。因此,必須弄清處于當時當地的項目的環境、條件,明確每一特定環境中的原因和結果的復雜性。反映了管理中隨機制宜、靈活應變的本質特點和內在要求。
[1]賈奇,萬福.淺析儒家的君主德治主義[J].求實,2003,52(2):78-92.
[2]陳文暉.項目管理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3]方少華.管理咨詢工具箱[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4]梁世連等.工程項目管理學.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5]孫瑛.我國企業道德建設探析.商場現代化[J].2006(5):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