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婷婷
企業的發展與外部經濟環境有密切的相關性,企業融資也必然會受到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而企業家信心對于企業的融資行為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需要從宏觀經濟因素以及企業家信心來分析企業融資的偏好。文章主要針對宏觀經濟因素、企業家信心與企業融資選擇展開分析。
宏觀經濟因素企業家信心 企業融資
企業依賴于特定的經濟環境,融資行為也會受到宏觀經濟的影響,但是宏觀經濟因素相對比較復雜,如何選擇合適的切入點成為現代企業家關注的重點。目前國內外對于宏觀經濟、企業家信心以及企業融資決策之間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有許多學者對這些因素對企業融資行為的影響進行了深入探討。有學者認為企業現金流量與宏觀經濟之間有著密切的相關性,且宏觀經濟狀況對于企業融資決策具有直接影響,其中企業資產負債率能夠反映我國宏觀經濟的動態變化特征。同時,企業家信心對于融資決策的制定也有較大的影響。因此,需要選取正確的方法來分析企業融資行為,避免風險的出現。
宏觀經濟、企業家信心與企業融資偏好之間的關系
我國上市企業對于股權融資是否存在一定的偏好?企業融資是否是遵循最佳方案?企業是否對資本結構有具體的目標并不斷對實際資本結構進行優化與調整?企業融資行為中是否存在機會主義?企業家的認知結構對于企業融資決策是否有一定的影響?我國許多學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取得的結論存在較大的差異。有學者認為企業融資決策中采用了權衡理論,而有學者認為上市企業在股權融資之中存在著明顯的偏好,也有學者認為企業股權以及債務融資過程中可能出現過度融資的行為,也有研究指出上司企業選擇通過不斷的融資行為來調整資本結構,但是整體速度相對較慢且具有非針對稱性的特點。此外,還有許多學者發表了不同的觀念,例如“企業融資堅持著不同的順序”、“上市企業存在明顯的擇機觀念”、“管理者過度自信很可能導致企業負債過量”。
筆者認為,我國對于企業融資的研究存在許多不足,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僅使用微觀數據來分析企業融資決策,沒有考慮到盈利能力及成長潛力等變量指標以及市場競爭等外部環境變量與企業融資決策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聯系,因此存在著偽因果關系;二是,僅對某一理論進行實踐,但是沒有對同一實踐框架下不同的觀點進行校驗,很可能使得實驗的實際效果不高,導致獲得的結論容易相互矛盾。
為了克服上述不足之處,并科學分析企業融資決策中的問題,文章主要從宏觀經濟角度,并結合我國市場環境的特點,對企業融資決策進行分析,并深入探討經濟周期、信貸風險、信貸配給、股市變動以及企業家信心對企業融資的影響,從而為企業融資決策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筆者在多年研究中發現,上市企業的融資決策主要是由宏觀經濟條件所決定的,當宏觀經濟表現良好時,企業融資偏好為“股權-債務”;當宏觀經濟表現不佳時,企業融資偏好為“債務-股權”;國家信貸配給越多,企業融資的概率也相對增加;企業家信心越高,企業債務融資的概率也就越大;股市越牛,企業進行股權融資的概率也僅以盛大;企業目標資本結構與實際資本結構之間的距離越大,企業進行債務融資的可能性就越高。這也就意味著,宏觀經濟與企業家信心對于企業融資具有一定的影響,但上市企業股權融資偏好存在多樣化,且基本符合最佳融資方案理論,主要是由于市場擇機行為的影響。
理論分析
目前國內外對于宏觀經濟、企業家信心以及企業融資決策之間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有許多學者對這些因素對企業融資行為的影響進行了深入探討。有學者認為企業現金流量與宏觀經濟之間有著密切的相關性,且宏觀經濟狀況對于企業融資決策具有直接影響,其中企業資產負債率能夠反映我國宏觀經濟的動態變化特征。基于權衡理論分析,宏觀經濟的變化具有周期性與不確定性特點,這也是企業利差的波動性以及整體負債水平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學者通過建立一般均衡模型,發現企業融資策略會隨著宏觀經濟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這樣能夠刺激管理層的積極性。但是也有文獻指出,宏觀經濟的變化對于企業資本結構也有一定的影響,這主要是由于財務杠桿以及經濟風險所決定的。
有文獻通過對企業總體盈利水平、短期利率、信貸利差等方面的狀況分析,發現市場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且股市表現景氣時,資金相對充分的上市企業具有“股權-負債”的融資偏好,而資金相對緊缺的企業存在“負債-股權”的融資偏好[4]。此外,管理層過度自信也會使得企業融資行為產生較大的偏差,對于融資行為決策時,管理層往往偏向于債務融資。由此分析,宏觀經濟與企業家信心對企業融資決策具有較大的影響。
企業融資選擇行為分析
考慮到我國經濟市場與企業融資的實際情況,文章主要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一是,權衡理論:從權衡理論分析,當宏觀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時,企業的盈利增加,經營風險相對降低,債務帶來的預期成本也相對減少,此時企業可以通過增加負債來獲得利息抵扣帶來的稅務利益;當宏觀經濟不景氣時,企業現金減少,容易出現資金困境,因此可以考慮減少負債來降低經驗風險。權衡理論認為,企業融資行為應當與宏觀經濟波動呈反比。二是,最優融資順序理論:由于投資者與管理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而企業存在“內部資金-債務-股權”的融資偏好,當宏觀經濟發展前景良好時,企業現有資金增加,可以先使用內部資金來開展新的項目或是償還債務,存在較大的外源融資概率;而當宏觀經濟衰退時,企業的現有資金減少,只能通過融資的方式來增加企業資金,此時企業可能考慮優先債務融資。因此,最優融資順序理論認為企業在融資決策時與經濟動態變化呈反比關系。三是,信貸市場供給關系:貸款違約風險增加會對信貸市場的信用狀況造成較大的影響,使得企業貸款的成本進一步增加,而從權衡理論分析,股權與債務的融資選擇之中,企業將優先進行債務融資;而根據最優融資順序理論分析,貸款違約風險導致投資者與企業之間信息不對賬引起的投資風險增加,因此在企業融資選擇中,企業更青睞于債務融資。相反,貸款違約風險降低,信貸市場的信用風險降低時,企業貸款成本降低,根據權衡理論分析,企業融資更青睞于債務融資;而最優融資順序理論認為,貸款違約風險下降會降低投資者與企業信息不對稱引起的投資風險,因此企業會優先進行股權融資。四是,信貸配給:由于我國實施的是信貸配給制度,主要是由中國人民銀行控制信貸總量,且商業銀行每年新增貸款總額度不能超過規定的額度,因此信貸配給狀況主要反映了我國貨幣政策的監管情況。當信貸總額度增加,能夠降低企業的貸款成本,從而降低了財務風險發生率。根據權衡理論分析,企業融資偏好于債務融資;但是由于信貸總量的變化與信貸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因此采用最優融資順序理論無法判斷其是否影響企業融資偏好。五是,企業家信心:若企業家對宏觀經濟以及企業發展前景保持樂觀的態度,認為企業出現資金風險的概率小,其可以愿意承擔更多的債務,因此在企業融資選擇時,通常會選擇債務融資。相反,若企業家對經濟發展前景持質疑態度,為了避免出現資金風險,企業家通常選擇減少債務來預防經營危機的出現。由此可見企業家信心與企業融資偏好之間存在負相關性。六是,資本結構:根據權衡理論分析,企業將不斷提高資本結構來達到目標資本結構。若目標資產結構與實際資產結構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企業將通過增加債務融資來調整資產結構;若差距過小,主要是選擇股權融資。而最優融資順序理論中由于沒有目標資本結構,因此其認為目標資本結構與實際資本結構之間的差距對融資選擇沒有影響。
結束語
企業依賴于特定的經濟環境,融資行為也會受到宏觀經濟的影響,但是宏觀經濟因素相對比較復雜,如何選擇合適的切入點成為現代企業家關注的重點。同時,企業家信心對于融資決策的制定也有較大的影響。文章從宏觀經濟角度出發,結合我國市場環境的特點,基于權衡理論與最優融資順序理論,通過分析經濟周期、信貸風險、信貸配給、股市表現以及企業家信心對企業融資的影響,從而為我國企業融資提供科學依據。
[1]袁子卉.宏觀經濟不確定性、資金需求與企業投資[J].中國經貿,2016,34(17):169.
[2]龍文博.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測算與規范發展研究[J].中國商論,2016,45(9):94-96.
[3]馬紅,王元月.宏觀經濟政策、融資約束與企業融資結構調整——基于我國上市企業的經驗數據[J].財經論叢(浙江財經學院學報),2017,34(1):58-66.
[4]秦天程,張鐵剛.宏觀經濟波動與企業R&D融資約束——來自中國上市企業的證據[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6,28(2):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