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菁
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在全世界迅速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之后,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經濟流動和資源分配帶動了全世界產業經濟的變更,從而進一步影響著企業的戰略布局和未來發展,而對于企業來講,投資是保證企業持續生存的關鍵因素。因此,在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產業經濟變革加快的大背景下企業要仔細研究,謹慎考慮自己的投資戰略。本文通過分析產業經濟的發展軌跡,對企業的投資戰略做出解析,提出了幾點意見。
產業經濟 企業投資戰略
對于現在的世界經濟發展而言,全球化無疑是一個分量相當重的話題。目前的經濟全球化已經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經濟全球化將世界范圍內的經濟配置的資源配置整合并進行再分配,國家之間也利用這股潮流在進行資本的吸收和管理。以中國為例子,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紀初這十余年內,中國吸引外資的金額已達到亞洲總額的45%,許多知名企業如微軟、三星等世界級公司都在中國設立了研究中心和制造廠,同時中國的對外投資金額也大大增長。歸結來就是世界經濟在趨于一體化,各國的經濟不再是獨立而沒有聯系的。而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內容是產業結構的完善和調整,包括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發展和發達國家的產業調整和轉移。產業經濟的改變,對企業的投資也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下面具體分析。
產業經濟的配置和調整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國都開始了自己的產業調整,發達國家在實行產業升級,將工業化產業分離出去,以跨國公司為媒介對外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將工業產業和制造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也在借助這種投資和機遇進行自身的產業進步,將目前還存在的農業產業逐步發展為附加值更高的工業產業,從而實現自身的經濟發展。我國也要重視目前的產業經濟調整這一浪潮。
就我國而言,目前產業經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比較落后上,大部分現在的產業還是屬于經濟效益并不高的工業產業,并且這些產業的升級換代速度和不夠快,同時高新技術產業數量較少,發展速度也不夠迅速,造成這些情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以往的產業結構調整時過于依賴政府的宏觀調控,而不能很好的借助市場本身的力量,市場經濟中所包含的經濟組織的力量不能發揮出來,因此進步緩慢被動。中國已經在2001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一方面這對中國經濟而言是一個發展進步的好機會,而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壓力,不僅要同國內市場競爭,還要參與到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去。在上述背景下,我過的產業經濟可能存在以下兩種發展道路:
(1)繼續以自身傳統優勢產業為發展主力,發展目前占主要地位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把這種產業作為自己的優勢力量參與到國際分工中去,從而實現自己的產業發展。
(2)進行徹底的產業升級,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合作,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業經濟的更新換代。這種方案是需要消耗自己的市場資源來換取國際上的先進技術的引入。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近些年來的GDP發展迅速,但是同時帶來的是產業結構的失調。結合上述分析,我國仍處在工業化產業的初級階段,雖然在不斷發展,但是總體水平仍顯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第一產業(農業等)第二產業(加工制造產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之間的的相對關系和比例不合理,第三產業占比很低而第一產業效率不高,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足。因此,我國目前需要的產業調整方式要結合上面的兩條道路,既然穩定住原有的優勢產業,在此基礎上提高效率,同時也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目前產業經濟下的企業投資戰略
對于一個企業而言,要想增強自己的生命活力,持續發展下去,就必須做出適當而準確的市場投資,可以說企業的投資戰略決定了這個企業的生命周期。自第三次科技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之后,人類的科學技術急劇進步,對于市場和經濟的影響也尤為劇烈,一大批新興產業誕生,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企業的發展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企業的投資戰略也要進行慎重的考慮和制定。
產業是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的,一個產業的生存周期一般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朝陽階段、成熟階段和夕陽階段,進一步可分為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我國目前的各個產業大都處在成長期和成熟期,沒有產業是明顯處于衰弱期的,但是相比來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高速增長,而第一產業的增長速度不快。原因在于新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各項產業均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因此所有產業都在增長,而自1982年以來,我國開始提倡個體經濟和私有經濟的發展,把這二者劃為了法定所有制的一部分,自此民營企業開始參與到市場舞臺中去,企業開始以利潤為追求目標。這就導致了產業比重的改變,第三產業的比重開始不斷上升且速度越來越快。
這個生命周期理論對于企業本身而言也是一個值得參考的重要理論,企業的戰略制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照產業生命結構理論來進行,企業進行投資,本質上其實就是向企業內部引入不同的產業來完善企業的經濟結構和延長生命力,企業對于產業的引入要考慮當前自身的發展情況和市場競爭情況,根據現在的情況來引入處于不同發展周期的產業,從而使得自己的優勢最大化,波特曾說過“一個具有優勢競爭地位的企業。可能會由于棲身于一個前景暗淡的產業,從而獲利甚微,而且即使努力改善其地位也無濟于事。”因此企業應當重視產業的引入和產業的轉變,從而實現自己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生命周期理論,企業的對產業的投資可分為以下三步。
(1)當產業處于朝陽階段時,產業總體處于一個探索和初步發展的階段,對于企業的需求旺盛,同時由于該新型產業可能存在一定的經濟潛力,因此對于企業的吸引力也很大,在此時進入此產業的企業數目達到一個高潮。此時,企業的投資目標為盡可能的大量投資,從而使得該項產業能夠盡快進入市場從而獲得利潤,這些投資大多數花費在了產品的研制開發中,在如今用于產品開發的成本占總成本的百分之十左右,而對新興的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產業甚至可以達到百分之四十。這一時期是企業對產業投資的高回報時期。
(2)當產業繼續發展,到達成熟階段時,由于產業所帶來的新產品開始出現,市場已經開始了第一輪競爭,部分未收到足夠利潤的企業可能已經退出,投資的企業數目開始下降,該項產業也已經發展為了規模經濟,擁有穩定的企業參與,穩定的生產線和市場銷路。但是由于發展情況不良的企業退出,剩余的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大,競爭對手的實力也變得較高。對于市場而言,此時的總市場需求上升,而產業開始逐漸發展成熟,制造成本下降,此時企業的競爭圍繞著成本來進行,對成本規劃合理的企業占據上風。在這一階段,企業要注意成本規劃,并積極開拓市場,盡量減少競爭壓力,不要將大部分投資用于競爭中,而是要用到產品的進一步優化和市場的開闊中去。這一階段與第一階段相比屬于低回報時期。
(3)當產業達到最后的衰退期時,由于產業發展已經比較充分,很多企業都已經較早的退出了該產業,還存在于市場中的企業大多是實力較強的企業,數目也較少且較穩定,但此時產業在市場中已經失去了對于消費者的吸引度,總利潤已經大不如前,此時企業要開始考慮下一步戰略。第一選擇是迅速退出這一產業,這種情況適用于自身實力并不強,而市場已經大大縮水,利潤也開始減少乃至虧本的情況。第二選擇是對該產業進行進一步精簡,縮小其規模精簡其投放人群,仍保留這一產業,在小市場中穩定盈利這種情況適用于對產業的某一部分能做到穩定掌握和運用,在這一部分的市場中能做到獨占鰲頭。第三選擇是繼續運行這一產業,維持產業的運行,去賺取最后的可以獲取的利益,同時盡最大努力減少進一步的投資。這種情況適用于企業自身實力雄厚,在該產業中占主導地位,能獲取最多的利益的情況。
總結
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使得產業經濟的變化劇烈,目前,產業的重組和調整以及新興產業的誕生已經成為日常發生的情況。產業和市場在不斷變化,這就對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和持續發展,要謹慎注意產業經濟的各項變化,盡快適應日新月異的產業經濟,對自己進行同步革新。同時還要根據產業的生命周期對自己的投資戰略進行靈活的調整,從而使自己的經濟利潤最大化,保證自己的進一步發展。
[1]李大倫.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報,1998-12-27(3).
[2]Samuelson,Nordhaus,Economics[M],19th ed,New York:McGraw-Hill,2010
[3]袁阡佑,產業經濟對企業投資戰略的影響[J],上海投資,2005(9):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