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學涵
當前社會發展形勢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越來越突出,已經引起的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如何解決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成為我國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本文從勞動經濟學視角下對我國大學生就業困難問題進行了相關的探討。
大學生 就業難 勞動經濟學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日趨擴大,高校大學生就業制度早已從“統包統分”模式轉變為“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新模式。這種新型人才就業模式給高校大學生一方面提供了自由、自主選擇的空間,同時也對高校大學生的職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05年起我國每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2014年應屆畢業生人數更是達到了歷史之最,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從家庭問題上升成為整個社會所關注的焦點問題。
大學生就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1)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現狀
1.供需失衡,招生數逐年增加,就業壓力大
根據麥克斯中國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調查顯示,近些年來,我國大學生的入學率成逐年上升趨勢,從1999年的高校擴招開始,到2003年首批擴招生畢業,至2016年,我國的高校畢業生已高達到770萬。而相較于入學率的逐年上升,我國大學生的初次就業率則呈逐年下降趨勢。且初次就業率均不足80%。就業人數的逐年增加及全球經濟形勢的緩慢發展態勢為大學生的就業帶來了巨大的現實壓力。
2.大學生成為自愿失業的主要群體
在現在社會的發展中,隨著高校絕念擴招,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在大學生尋找工作的過程中,大部分大學生對工資設立一個正常的區間范圍,一旦雇主的工資價格低于該區間,大學生就會對該工作不滿意。大學生的就業期望越高,就越不容易找到工作,則尋找工作花費的時間就越多,因此,大學生自愿性失業的概率就越大。
3.結構性就業難,就業狀況分布不均衡
當今我國的大學生就業情況存在諸多的結構性就業狀況分布不均衡。就我國經濟發展的整體狀況來看,存在東快西慢、沿海城市的經濟實力好于中西部地區的情況和特點,因此就造成了對廣大畢業生的強大吸引力和誘惑;除此之外,當今的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方向的選擇上也出現了失衡現象。比如,涉公的職位和工作經常出現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而私企級中小企業、第三產業中的服務類行業及農業等在我國需要大量人才的行業和職位則更多的被現在的畢業生所冷落和嫌棄。
高校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就業難,從形式上來看,是由于之前高校擴招政策所直接帶來的產物。但高校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不能僅僅歸結為此,而只是表面原因之一。高校大學生就業“難”,探究其更深層次的原因,涉及政府、社會經濟發展、學校和大學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具體來說,高校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政府宏觀調控影響高校大學生就業
由于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由計劃經濟時代的“精英教育”走向市場經濟時代的“大眾教育”,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體制也由傳統的“統包統分”進化到以“市場為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體制。但傳統時期的就業思維模式、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戶籍制度和人事制度等落后嚴重制約了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就業狀況。
(2)勞動力市場分割
目前,我國的勞動力市場主要分為內部與外部兩大類,近些年來,內部市場與外部市場在收入、福利以及工作環境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市場的分割現象沒有任何緩解,由于大學生具有較高的學歷,其寧愿自愿性失業也不愿意進入外部市場,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學生自愿性事業問題更加嚴重。
(3)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和就業指導課程等影響
高校大學生就業當前存在于高校專業、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的主要問題:第一,部分高校的專業設置不能適應當前的經濟社會需求,存在嚴重的與社會脫節;第二,部分高校不重視,甚至忽視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存在的就業指導內容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就業指導形式單一,就業指導過程過短,就業指導內容實踐性不強等問題。
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在新時期的經濟環境下,影響高校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在新的形勢和機遇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實現我國高校大學生的順利擇業就業,是當前擺在高校和社會面前的一項長遠而艱巨的任務。
(1)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優化就業制度改革,創造就業機會
政府應首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經濟的蓬勃快速發展能夠不斷的為社會創造就業崗位,其次,政府應積極優化社會主義市場產業結構,重點扶持小微型企業和鼓勵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最后政府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轉變觀念,樹立“就業優先”思想,工作重心從就業管理轉變到就業服務上來,營造良好的就業、輿論氛圍,為大學生就業創造舒適、公平的就業環境。
(2)消除勞動力市場的分割
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導致工作人員崗位調動與失業的成本和風險都大大提升,勞動力資源的流動性大大降低,這使得大學生的就業風險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從而進一步導致自愿性失業的概率提高,因此,消除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對于緩解大學生自愿性失業問題而言具有不可忽視的必要性。
(3)高校課程設置要與時俱進,重視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
高校要時刻關注社會的未來發展趨勢和產業結構發展走向,根據高校自身情況,積極調整和定位高校課程內容和學科建設,以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就業市場對高校大學生的需求,及時、高效地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
結語
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處理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并非僅僅依靠某一方的努力就能實現,而是以上所提到的各個層面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促進大學生積極就業的大氛圍,從而慢慢轉變大學生就業難這一問題。每一位大學生作為人力資源,才能在市場經濟下得到合理優化的配置。
[1]李颯颯.有限理性視域下的大學生就業誤區與消解對策[J].江蘇高教,2017( 2):84-87.
[2]陳鈞.大數據時代條件下大學生就業促進論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7(5):98-100.
[3]關楊,侯亞林.探討中國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與對策[J].青蘋果,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