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工作崗位,以及這個崗位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都需要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提煉出指導這一工作崗位的基礎理論。
“班主任”是現當代學校教育中隨著班級授課制傳入國內而產生和設置的一種崗位。我國“班主任”這一崗位名稱最早是1942年在解放區使用。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從無到有逐步建立、完善,班主任工作也成為我國中小學的重要教育力量。
盡管班主任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班主任工作的學科建設卻還未受到重視。可喜的是,近幾年具有一線實踐經驗班主任的工作經驗成果不斷涌現,特別是極具個性的班主任工作方法,但由于打上了深深地特定個人、地域和時間的印跡,使得其他一線班主任在復制他人經驗時遇到了種種困難。
在高等師范院校,“班主任工作”只是當作一門選修課來開設的,有的學校、院系甚至都不開。因此“班主任工作”的學科建設自然不會像其他學科那樣正常發展。學科建設無法形成規模,自然也就不能給班主任工作改革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和智慧支持。
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大都建立在探索前人的基礎之上。“班主任學”是一門綜合融通的學科,它融合了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文學、史學、國學、哲學等諸多學科形成的一門充滿實踐性智慧的新學科。“班主任學”主要建立在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學科理論基礎之上,班主任工作基礎理論的建立涉及班主任的教育使命、工作原則、工作目標、工作內容、工作方法以及班主任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等問題的探討。
本專欄系列文章,從班主任工作的日常管理、文化建設、特殊學生、管理隊伍、活動組織、主題班會、家校共育、溝通藝術、心理輔導、案例分析、課程開發、專業成長等諸多方面初步探討班主任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建構。每個主題,都追溯歷史發展脈絡,提煉核心內容,指引學習實踐方向。力爭勾織出班主任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建構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