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問題緣起】
有一個班主任,在辦公室里批評一個學生,結果那名學生借口上廁所溜出了學校。學生家長到校后向班主任要人,那位班主任沒辦法,只好請假出去尋人。三天后,在縣城的一家網吧里找到了那個學生。別人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他說就是想“懲罰懲罰”那位班主任。聽了這位學生的解釋,很多教師唏噓不已。
學生居然想“懲罰”班主任?真是應了那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蔽以谙耄哼@個學生為什么要“懲罰”自己的班主任呢?
后來,我經過一番深入的調查后才找到原因:這位班主任的管理過于嚴苛,導致師生間產生了對立情緒。
在接手這個班之前,這位班主任已經了解到這名學生深受家長溺愛,很任性,是班級里出了名的搗蛋鬼,所以班主任制定了較為嚴格的管理制度。這名學生經常違紀,自然就常受到老師的處罰。他認為是老師讓他在班上丟了面子,導致一些同學鄙視自己,所以懷恨在心,就用出走的辦法“懲罰”班主任。
有些班主任總是要求學生要聽話,考試成績要好,如果不好,就呵斥學生,甚至體罰學生。導致師生關系緊張。
因此,要想對學生實施教育,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必須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學生打成一片。
【問題本質】
1. 師生關系的概念
所謂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是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育目標,以各自獨特的身份通過教與學的直接交流活動而形成的多質性、多層次的關系體系。
一般來說,師生關系包括教育關系、心理關系和倫理關系,其中教育關系是核心。
新型師生關系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學生在與教師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逐步建立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被尊重,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
2. 師生關系對教育教學的重要意義
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沒有良好的師生關系,師生雙方都很難滿足安全、愛和尊重的需求。
實踐證明,凡是成功的教育,都不能缺少師生雙方的情感互動。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p>
3. 師生關系出現問題的原因
首先,師生之間缺乏理解。比如,有些老師不理解某些學生為什么總要在課堂上玩手機,這些老師在遇到相關問題時就極有可能暴跳如雷;而有些學生也很難理解某些老師為什么那么嚴厲,這些學生在遇到相關問題時就極有可能與老師發生激烈沖突。
其次,師生之間缺乏尊重。一些學生對教師的言行不禮貌,究其原因,常常是由教師造成的。受舊觀念影響,教師往往唯我獨尊,遇事不去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常常獨斷專行,使得學生對老師極為不滿。反過來,教師又抱怨學生品質差,戴上有色眼鏡看待這些學生,造成師生關系的惡性循環,致使教師不能順利開展教學工作,學生也不能很好地學習,雙方的身心都受到了傷害。
最后,教師缺乏師生情感溝通的技巧。有些教師不知道如何正確地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溝通的過程中不顧學生內心的感受,只是單向地傳遞自己的想法或是不注重說服力,只是武斷地否定學生。這些行為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是:老師是高高在上的,根本不在乎學生。
【可能存在的誤區】
1. 師愛充滿了功利性
某些老師對優秀學生付出了較多的情感,希望他們為自己爭光;更關注中間學生,希望上線的人數更多一些;對成績較差的學生的情感可能只是希望他們不要搗亂。教師對學生的愛,應該是發自內心的,要一切為了學生,而不要把學生當成自己利益的墊腳石,還標榜自己為學生付出了心血,結果害苦了學生,造成學生的畸形發展。
2. 偏愛一部分學生
有的教師的情感集中的對象僅限于少數優等生,當然每個老師都喜歡成績好且聽話的學生,對他們的關注也更多,忽略了其他學生。這會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被重視的學生可能會認為:“我成績好,老師才會喜歡我”,內心卻不會感謝老師;而被忽略的大多數學生則認為老師根本不在乎自己,也不關心自己,由此對教師抱有成見。
3. 構建“親密無間”的師生關系
不管是將師生情感理解為親子之間的親密無間,還是理解為朋友之間的親密無間,都是對師生情感的誤解。良好的師生情感當然應該是親密的、友好的,然而這種“親密”卻是一種不同于親子或朋友之間的親密,不是“親密無間”而是“親密有間”。與學生過度親密接觸,既讓他們產生壓迫感,使他們感覺自我空間受到侵犯,又容易破壞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無形中會造成老師權威的失落和美感的消失。交往過密,也容易導致依賴性強的學生對教師產生“移情”,迷失自我。
[預案]
在學生面前換種身份
劉令軍
作為一名教師,在學生面前,除了可以有“監工”“導師”“裁判”等身份外,也可以嘗試另外一些身份,比如,“陪伴者”“合伙人”“球友”“筆友”“網友”,等等。
這樣的身份轉換,除了展示教師有親和力的一面以外,更重要的是為班級管理鋪設了一條無障礙通道,減少了在教育落實過程中出現的阻力。
同事李老師特別羨慕我,她說幾乎全校所有成績不太好的學生都跟我私交甚好,不知是何緣故。其實,個中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這些學生大多喜歡打籃球。課余的時間,我經常跟他們一起在球場上奔跑,我們是“球友”,因此他們與我交流起來會比較放松。
我并沒有給謝驕(化名)上過任何課,他只是我熟識的一個鄰班學生。
有一次,謝驕與趙敏(化名)同學爭吵起來,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趙敏班級的公共區域衛生被值日的學生干部扣了分,因為她們班負責清理的一條水溝里有垃圾。但趙敏堅稱這條水溝剛剛掃過,是謝驕在打掃公共區域衛生的過程中偷懶,將本應倒入垃圾池的垃圾倒在了她們班的水溝里。雙方爭執不下,最后鬧到政教處也無濟于事,謝驕拒不承認自己偷懶。
我把謝驕叫了出來,對他說:“我最討厭損人利己的行為。你知道什么叫損人利己嗎?就是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去損害別人的利益。男子漢做事要光明磊落、勇于擔當,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負責?!?/p>
聽了我的訓斥,謝驕一言不發,轉身去了政教處,主動向趙敏道歉,并且承擔了自己的責任。
謝驕態度的突然轉變,讓政教處的老師大惑不解:“劉老師,你用了什么方法讓這個頑劣的謝驕一下子就主動承認錯誤了呢?”
我就把我跟謝驕說的話重復了一遍,政教處的老師更奇怪了,問道:“類似的話我也說過了,為什么我說的話他根本不聽,你一說他就聽了呢?”
我也感到奇怪,因為在我的印象中,謝驕一直不是一個“頑劣”的學生,而且我的話他大多都能接受。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后來我經過分析,發現主要原因是,我們經常在一起打球,私交甚好,因此對于我說的話,他較少產生抵觸情緒。
在傳統意義上,師生之間的關系就是一種上下級的關系,更多地體現為敬畏、尊重。但是在球場上,我們是一種完全平等的競爭或協作的關系。對自己的“球友”,學生降低了“警惕性”,有什么話都愿意跟我交流,我說的話學生也愿意聽。
顯然,謝驕就是這樣的學生。
(選自源創圖書《給班主任的48個教育預案》,方慶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責任編輯 李敏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