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偉
摘 要:文中主要探究了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關內容,發展在市場機制調節下資源合理化配置的重要地位,并加大政府在經濟發展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帶領農村逐漸走上創新發展之路,在改革的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發揮農業的帶頭作用。文中以安慶市岳西縣農業經濟發展為例,具體研究其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現狀,總結現階段農業供給側結構實施的問題,并由此提出了科學的解決方法。明確安慶市岳西縣農業改革的方向,促進農村、農業、土地制度等改革。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改革;三農;發展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2-0013-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1 文獻標志碼:A
我國針對農村工作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工作建議,積極轉變農村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將資源消耗型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為綠色經濟發展模式,突破以往農村農業經濟發展“量”到“質”的飛躍過程。從“三農”經濟發展的長期目標入手,推進綠色農業生產模式,加快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對農業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當然供給側結構出現了諸多與農業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需要解決。突出的問題主要針對兩方面內容,其一是農業糧食生產能力極大提高,過剩的產能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現象。其二是農產品生產整體水平提高,但優質農產品嚴重短缺,無法滿足市場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發展不平衡的農業市場環境,受到了滯后供給側結構的制約,因此供給側結構的改革勢在必行,發展著實有效的供給結構是促進農產品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
農產品綠色生產是提高其品質的關鍵,是迎合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的重要手段,在我國農產品發展滿足基本的溫飽基礎上,不斷發展過渡性環保生態農產品,提高我國農產品結構多樣化的需求,從而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安慶市岳西縣地處湖北和皖西南中間,毗鄰大別山革命區,是集中資源生態環境于一身的貧困山區縣城,具有悠久的綠茶文化,是安徽省旅游資源豐富的綠茶之鄉。多年來岳西縣堅持更黨走,與時俱進的貫徹黨的十八大等精神,并認真履行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需求,增強創新發展能力,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入手,加快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步伐,已發展新型農村經濟為根本出發點,實現生態美麗創新發展的岳西縣,推進發展建設小康社會進程。
1 岳西縣供給側改革措施
1.1 去產能
加大對滯留產業的整頓力度,針對存在連年嚴重虧損以及資不抵債等不利于農業經濟發展的企業給予處置,并通過政府帶頭實行企業的重組、清算等。以市場經濟發展倒逼產能滯后企業的退出,借助市場的協調發展能力促進農業產能的多樣化發展。政府出臺有關企業重組等的相關管理辦法,為企業實現產能重組,優化產能結構奠定基礎。并應用政府的政策引導以及相應的資金技術支持,將企業的資金技術優化配置,使得企業能夠迅速地適應市場發展需求,不斷擴大生產規模。
1.2 去庫存
不斷以政策引導,加快房地產業迅速的清理庫存,逐漸的縮短房地產庫存周期,并采取多種有效的措施并用的原則,促進房地產產業的崛起。岳西縣針對房地產庫存較多的情形,采取相關的辦法,推進房票安置、補償安置等辦法,加緊對舊城改造等,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導下,全面推行房票安置去庫存的方法,增強房地產適應市場的能力。
1.3 去杠桿
強化經濟發展的融資模式,創新企業與銀行合作形式,以全新的融資擔保方式,促進銀行信貸業務的開展,如采取“稅融通”等信貸業務,并根據岳西縣經濟發展情況設立續貸資金業務,用于扶持資金周轉困難的企業,不斷增強企業的直接融資能力。加大企業監督管理,取締非法集資等投機取巧行為,并加強對企業金融環境凈化力度,以及應用網絡技術增加企業的經營排查,從而積極構建良好的信貸機制,奠定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基礎。并積極的引導企業上市業務發展,組織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參加掛牌上市的培訓,提高企業上市的意識。
1.4 降成本
為進一步促進岳西縣信貸機制的完善與發展,創新擔保模式十分必要,并成立岳西縣立信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通過這一創新的擔保模式,實現了岳西縣中小微企業多項融資業務達914筆之多,實際獲得融資22.065億元,達到了國家扶持中小微企業創業標準。同時,岳西縣全面的貫徹國家的社保和醫保制度,積極落實社會保險費率,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其中養老保險以及失業保險費率采取不同程度的降低,降幅分別為1%、0.5%。并在稅收優惠力度上,堅決落實增值稅小微企業3萬元起征點的優惠政策,有利于小微企業降低生存壓力,使得岳西縣近5 000戶納稅人受益。岳西縣政府根據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指導,加快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的同時,給予小微企業更多的稅負減負支持,讓小微企業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有利于小微企業迅速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根據岳西縣現有的稅賦減負情況而言,其全年實現的企業稅收減負達五千萬元以上,為岳西縣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提供稅收大力支持。并為有出口退稅業務的企業及時辦理退稅,退稅總額約達一億元。本針對企業用電價格進行調整,降低企業經營發展的成本。
1.5 補短板
其一,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為具有創新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設立科學創新基金,引導企業加快技術創新與研發投入,并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的企業經濟投入,圍繞企業發展這一主體,為其提供更多的金融信貸業務支持,發展具有多元化創新能力的科技創新體系,開辟企業經濟發展新格局。其二,以企業發展奠定農業發展堅實基礎。促進岳西縣農業經濟穩定發展,并逐步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逐漸推進農業穩定進步。岳西縣目前農業經濟增長穩定,發展態勢良好,其全面的農業經濟增長幅度在5%左右,增長值預計可達16億以上。以此同時,能夠實現農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達10%,并保持以兩位數的速度不斷增長。其三,不斷推進服務現代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岳西縣普及了互聯網技術,全縣實現手機用戶達30萬戶,其余信息技術基礎設備仍然在更新和建設中,并業已全面完成信息技術設備和平臺的建設。其四,加快推進全縣基礎設施建設。如岳西縣首先注重交通網絡建設,在原有的公路基礎上,加快公路建設,使得縣內公路全縣里程數達2 440km,覆蓋面越來越廣,并成功的開展了公交線路。注重城鄉文明發展,構建生態和諧的發展生產環境。其五,不斷完善全縣民生保障體系。注重全縣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尤其是學前教育的改革,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并不斷普及高中教育,全面的提升岳西縣的人才素質,為岳西縣積累儲備高素質的人才基礎。促進各類教育產業的發展,并保證醫藥、醫療衛生產業的改革,促進醫藥事業的完善。不斷促進岳西縣養老服務機制的完善,并且縮小城鄉養老保險的差異,幫助城鄉脫貧致富,保障城鄉脫貧致富。其六,構建全新的生態文明理念,積極貫徹岳西村國家示范文明城市發展策略,加快城市的生態功能的轉變,并且促進全縣的環境質量水平的提高,加快環境監督,針對環境違法現象加以遏制,給予嚴厲打擊。
2 改革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2.1 存在的問題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岳西縣積極思考,在供給側結構改革進程中,積極采取措施促進改革工作的發展,并且堅決落實改革的各項事項,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雖然比較短暫,但是在經歷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克服困難,縮短市場與實踐的差距,降低了產業矛盾制約資源合理化運用的請況。當前岳西縣產業特色化生產規模優勢并沒有形成,產業后坐力不強。一方面,農業經濟小而弱的發展情況長期存在。受到岳西縣地理環境以及是現實原因、耕地條件和資源以及自然災害等方面的因素影響,岳西縣整體的農業發展產業鏈條化、組織化、規模化生產能力較弱,產業輻射帶動效果不佳,農產品的深加工能力弱,產品結構單一,附加值低。另一方面,岳西縣工業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限制。全縣社會經濟發展處于較為被動的狀態,工業集成化較低,工業應用信息化發展的能力較弱,工業產業發展規模偏小,相應的缺少龍頭企業的帶動,生產缺乏信息化的技術支撐,企業整體的創新創造力不高。最后一方面,服務業轉型發展的需要。岳西縣現有的旅游資源豐富,其文化底蘊豐厚,但是沒有得到政府足夠的重視,也就沒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利用,嚴重限制了岳西縣第三產業的發展,在資源系統匱乏的基礎上,資源內涵的延伸性不高,同時制約了新型產業的發展。
2.2 解決方案以及工作重點
加快岳西縣農業農村發展的同時,我們可以看出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農業農村的改革與發展主要圍繞著“三農”經濟為和諧目標,不斷促進農產品質量的變革、生產效率的提高,不斷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加快供給側結構改革,使得農業產品發展以量到質逐漸的過度。推進農產品的綠色化生產,并不斷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優化生態環境,推進綠色農業產業的發展。從而加快農村土地改革深化,不斷推進土地的外包,振興鄉村的土地發展戰略。深化推進農村改革,實現供給側結構改革與土地產權、農產品等多種農業產業格局相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主要是為了進一步保證農村經濟發展產量的基本穩定,穩定稻谷和小麥基本口糧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農產品的低收購價政策。調動農村地區的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并不斷健全生產者的補貼政策和土地使用的補償機制,大力開展藏糧政策,加強對農田科技化建設,為農業發展提供科技保障。加快推進農業經濟發展格局的優化,處理好土地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根據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需求,為進一步加快農業經濟發展供給側結構改革進步,針對土地制度改革必須要嚴格依據中央的決策部署,積極穩定的推進土地確權政策,保證農民土地的所有權。做好農民的思想工作,在不斷改革的過程中,推進“三農”的發展,強化推薦農村農業的土地政策,完善農業經濟發展的體制,進一步鞏固農業發展持續健康的狀態,積極尋找振興鄉村經濟的戰略制高點,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張首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探討[J].理論導刊,2016(05).
[2]孔祥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內涵與政策建議[J].改革,2016(02).
[3]本刊編輯部.三農專家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6(02).
[4]江維國.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