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龍
財商已成為與智商、情商并列的現代人三大必備素養之一。會理財的孩子具備正確的金錢觀念,具有強烈的責任感,思維敏銳,善于捕捉機遇,生存能力強。
下面談一談筆者在班級管理中培養孩子財商的做法:
兩年前,筆者剛接手這個班,發現學生喜歡隨手亂扔垃圾。雖磨破嘴皮教育他們不要隨地亂扔紙屑,可地上還是照樣天天有垃圾。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這一天,筆者決定開展一次班會活動:要求學生收集塑料瓶、飲料罐、廢報紙等,再把收集的廢品分類,賣給收購站,所得收入作為班費。結果孩子們收集的廢品一共賣了7.4元,更重要的是保護了環境,是一次名副其實的環保、勤儉、自立教育。
那次班會以后,筆者在教室后面的衛生角專門放了兩個大袋子,一個供學生放廢紙,另一個放塑料瓶之類的廢品。每隔兩個星期,鼓鼓囊囊的廢品袋被學生輪流送往廢品回收站賣錢,所賣的錢作為班費由班長保管。
除了掙班費,還要讓班費增值。于是,筆者從收廢品掙班費得來不易說開去,結合數學課上學到的理財知識,組織班長帶領班委會成員在學校對面的農業銀行開了一個獨立賬戶,每兩個星期由各小組理財組長在家長陪同下,把賣廢品的錢存入銀行,獲取銀行利息,讓班費增值。孩子們在實際操作中了解了銀行作業流程、ATM功能等,在生活實踐中提升理財能力。
“賣廢品攢班費”看似小事,但小事不小。活動開展兩年來,收益暫且不論,重要的是學生在參與活動中養成了開源節流、讓錢增值的好習慣。
有了班費,如何管好班級消費開支?我們組織班委會成員出主意、想辦法,大家討論后一致決定:建立《三(2)班班費管理記賬本》,由副班長登記造冊,記好流水賬,懸掛在教室內,接受全班學生監督。
每逢國慶、元旦等大型節日,只要班級組織活動,孩子們的化妝品、氣球等用品費用都有了來源,再也不用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了,大家可開心了。
每筆班費支出之前,孩子們擬出購物清單,由“好事”學生貨比三家,購買性價比高的商品。班委會在筆者的引導下,計劃消費、量入為出,管好集體財務。期末,孩子們把剩余經費用來買學習用品,獎勵優秀學生、優秀學生干部或進步快的學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發揮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筆者還在主題班會上鼓勵孩子們把過年的壓歲錢、平時的零花錢都儲蓄起來,或者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購買兒童理財產品,“讓錢生錢”,學會做好自己的“金融小管家”。
就這樣,筆者通過班費管理活動的開展,以點帶面,讓孩子們親身體驗賺錢、理財、記賬的全部過程,融抽象的財商教育于具體的活動之中,“潤物無聲”,使孩子受益終生。
(作者單位:湖北省老河口市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