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蔚
課間,班上幾名女生悄悄告訴我:呂家豪做買賣賺同學錢呢。我一驚,讓她們說說具體是怎么回事。原來,最近在男生中流行一種小游戲:彈溜溜球。這種小球是玻璃制成的,玩的時候,誰贏了就會把對方的球“吃掉”。平日里,他們都要到村里的小賣部去買,一個球一角錢,買多了也有優惠。家豪到大批發部買球時,發現了與小賣部的差價,就從大批發部買了一大袋,以比小賣部低的價格賣給小伙伴們,自己也從中賺一點差價。
聽到這里,我暗暗驚嘆:這是一個不錯的“商人”,隨時能發現“商機”。但不知道別的孩子是怎么想的。我不動聲色,想聽一聽這幾名女生的看法。
“都是同學,哪好意思賺自己同學的錢。”陳茹是班干部,向來有主見。
“老師不是讓我們學習雷鋒嘛,同學之間要無私幫助。”歡歡特意把“無私”兩個字突出,剩下幾名女生也隨聲附和。
看著這幾個可愛的孩子,我問她們:“你們知不知道呂家豪的‘買賣怎么樣?買他的球的男生是怎么想的?”她們說:“他的‘買賣火著呢,連其他班的同學都來買。不過,這樣小氣的男生我們并不喜歡。”我想了想,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財商教育契機,就對她們說:“你們關心同學的成長,老師很高興。哪天,全班同學一起來討論討論,好不好?”幾名女生愉快地答應了。
準備班會課時,我想到了以前看過的文章《一位在中國出生的以色列媽媽和孩子的故事》,就把大兒子在學校賣春卷這件事作為討論的焦點:大兒子有沒有幫助到同學?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春卷的來歷知根知底的,吃起來比較放心;有的說,比外賣好;有的說,價格便宜。其實,那個故事本來就有一個傾向:肯定那位媽媽。孩子們早在讀這個故事時就被引導了。孩子們說著笑著,連我也被感染了。我說:“大家看,大兒子多聰明,幫了媽媽,多賣了春卷;幫了同學,保質保量,送貨到門;富了自己,積蓄不斷增多。大家想一想,大兒子應不應該賺到這些錢?”對這個問題,學生的觀點可就有分歧了。有的說應該,有的說不應該。贊成應該的認為賣東西就得賺錢,沒錢誰干呢。不贊成的認為太小氣了,同學間提錢傷感情。我請他們靜下來,引導大家思考:大兒子是不是付出了勞動?多勞多得是不是應該的?從買春卷的同學角度考慮這個問題,這些同學既然得到了便利,誰好意思成天享受別人提供的這一切……從一部分學生的表情可以看出,這個問題不是一句兩句話可以說清的,于是我把孩子們的思路從遠方拉到近前。
我問呂家豪:“你批發溜溜球的錢從哪兒來的?”呂家豪有點緊張,說是自己的零用錢。我對他豎起了大拇指:“你的零用錢用得很有價值。”我又問:“哪位同學買過家豪的球?”幾個男孩子羞答答地舉起了手。“你們愿意買嗎?”我問。“當然愿意了,便宜嘛。”孩子們說。“你們覺得呂家豪小氣嗎?”“不小氣,老師。”孩子們很誠實地說。
事后,我反思這節班會,覺得自己已經引導學生在財商方面開始了思考,就如同在夜幕中投下了一束陽光,讓他們向著陽光的方向前進。
(作者單位:山東省膠州市膠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