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浩
摘 要:近年來,我國的林業種植業發展非常迅猛,其林業面積位居世界前列。然而在林業種植之中,一直存在一定的林業種植隱患,對其影響最大的便是我們熟知的林業病蟲害。其病蟲危害程度給我國種植業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如何有效防治病蟲害對于林業的侵害成為了相關部門最為重視的問題之一。本文主要就林業種植中針對病蟲害進行防治的有效路徑進行探討分析,并根據林業種植現狀,探討林業種植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提出一些科學的解決途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試析問題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2-0082-02 中國圖書分類號:S763 文獻標志碼:A
隨著林業種植種類的增多,病蟲害的種類也在隨年上漲。如果當地對于病蟲害的控制方法不夠科學合理,那么將會更嚴重的擴寬病蟲害受災面積。這不僅僅只是給種植者們造成了不可估計的經濟成本損失,更是極大的阻礙了我國的可持續性發展戰略。因此,相關人員應當對于當下的病蟲害有一個科學全新的認識,不斷的研究更新病蟲害治理技術,從而保障林業種植的高質高量,為我國的林業資源可持續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石”。
1 我國林業病蟲害防治中出現的問題
1.1 病蟲害檢測手段薄弱
在我國北疆地區林業種植中,相關的病蟲害檢測手段依舊比較匱乏。因林業地區經濟發展相比較內地城市而言較為滯后,所以對于病蟲害的相關檢測設備以及技術資金支出,并不能全權的大幅度支出。另外相關的上級領導雖說近幾年開始重視起林業種植,但其重視度遠遠不能滿足于林業種植中所必要的監控防護工作。基于各種原因,導致在林業種植區,防治病蟲害的手段依舊不完整,需要進一步改善。
1.2 農林藥物使用不夠標準化
一般在進行林業種植時,如果遭遇病蟲害困擾,種植者首先會選擇農藥噴灑作業來控制病蟲害的進一步擴散。但很多雇傭的農藥噴灑人員在進行工作時,并沒有對噴灑計量進行合理的評估,從而也導致后期農藥用量過多,反而起到了相反效果。不僅造成了樹木殘留過多的農藥,而且因其大量噴藥使得樹木出現嚴重的排斥性,阻礙了樹木的正常生長效率,降低了林業種植的質量。
1.3 林區林分結構單一,加速周邊生態失衡
近幾年來,國家對于林業種植業給予了重大的重視。不僅開始大面積興建林區,還增加了林區的資金投入。眾所周知,林業的經濟產出一般都是木材運輸作業,其運輸具有一定的速成功能。因此在側面也導致了林區的結構劃分單一化,影響了生物多樣性發展,長久下去很可能破壞周邊的生態環境,使周邊生態環境加速失衡。在這種情況下,會極易爆發病蟲災害,而林區單一導致樹木并不能良好的抵御災害侵蝕,從而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安全隱患。
1.4 森林病蟲害防治資金不夠充足
我國在對于林業種植病蟲害方面的資金投入依舊比較少。除了在林業種植中相關上級部門以及企業給予基本扶持和防治資金以外,對于病蟲害的治理資金投入甚少。因此在病蟲害高發時段,種植人員并沒有充足的物質基礎支撐,防治資金根本不能達到病蟲害科學治理的目的,缺乏相應的設備及防治措施,從而病蟲害的控制防治技術依舊比較薄弱。
2 針對我國林業病蟲害防護的有效措施
2.1 增強對病蟲害防治的重視程度,加大資金投入
應當不斷的爭取上級部門以及政府的資金支持,確保在林業種植期間有著充足的資金儲蓄,防止病蟲害來臨時資金短缺現象。
應當呼吁當地政府重視林業病蟲害問題,加大防止資金的投入,在進行病蟲害治理時,應對嚴重區域進行綜合科學政治。
在資金充足情況下,要積極發揮社會功能,通過實施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科學造林,不斷的調整周邊生態環境,保障病蟲害工作的順利開展。
2.2 杜絕病蟲害林區的高危樹木種苗
除了擁有相對的防止資金外,相關的林區管理人員應當做好林區的防疫宣傳。制定一定的防疫宣傳手冊,建立良好的防疫體系,并且認清自身職責,呼吁周邊的民眾愛護生態環境,一同參與到保護環境的工作中來,從而達到綜合治理的目標。另外,在林區經過的車輛,相關人員應進行嚴格的審核檢測工作, 杜絕一切高危樹木種苗。在進入防疫林區前,應仔細檢查種苗的健康,一旦發現問題種苗,立即進行淘汰,從而在最大限度上保證林區的保質包產。
2.3 高度重視造林中的病蟲害防治工作
在防治工作中,首先要從思想上加深認識,高度重視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
通過地方政府的有力領導與宣傳,加強當地人們對于這一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促使人們自覺參與到林業病蟲害防治中。
要對各地林業部門的崗位職責進行明確,將責任落實到個人,實行片區負責制,保證各部門都承擔病蟲害防治責任,都清楚自身責任,并能夠在實際林業病蟲害防治中將自身責任貫徹落實。
2.4 保護森林中生物的多樣性,實現病蟲害防治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上文提出,因林區林區單一結構引發的周邊生態失衡問題,林區管理人員應給予科學的改善措施。眾所周知,林區種植中其植被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輔助因素。相對植被種類較多的地區,動物的寄居和遷入也會不斷增加。尤其是對于病蟲害有著致命相克的天敵動物,在這里就起到了非常好的控制性。它們的存在不僅能夠減少農藥對于樹木的侵害,同時還不會對其他動物或植物造成較大影響,進一步的減少病蟲害的危害力,使林區的生態系統逐漸趨于穩定。從中也可以看出,在對林業病蟲害進行防治時,生物技術屬于較為先進的防治方法,因此,在林業病蟲害防治中進行生物防治,是可控而長效的病蟲害防治方法。
2.5 采用混交林模式造林,對樹種進行合理搭配
在林業建設中,應通過政策號召、技術指導、多種樹苗提供等方式倡導并組織林農建造樹種多樣、形式多樣的混交林。
加大對鄉土樹種的栽種力度,并將之和引入的外來優良樹種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樹種搭配,這不僅對于林木生長極為有利,同時也有助于林業病蟲害的防治效果。
在落實退耕還林政策時,要以具有很強抗逆性的經濟樹種為主進行造林。
2.6 加強對外來物種的檢疫與監測力度
外來物種入侵一直是國際中較為重視的問題。如果不給予重視,那么很可能入侵的外來物種會導致周邊生態環境的失衡,并且會帶來潛在的病菌及寄生蟲。因此相關人員在大量引進林業種苗時,應當進行嚴格的檢測防疫工作,對于林木帶有病菌和寄生蟲等具備安全隱患的種苗進行淘汰,以此從根本上扼制病蟲害的擴散危害。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林業種植中病蟲害的有效治理,能夠進一步的保障地區周邊的生態環境。通過不斷改善林區病蟲害問題處理時的難點,實現林區的增產及經濟效益。從而在保證林區病蟲害災難可控的情況下,積極推動林業種植可持續性發展戰略,以此使地區乃至國家更好的管理及利用林業資源,促進林區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龔云華,黃國成,陳秀東.(2012).關于林業病蟲害發生原因及無公害防治策略的探討[J].科技致富向導(12),207-207.
[2]劉海波.(2014).關于林業病蟲害發生原因及無公害防治策略的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8),275-275.